浙江走马,32.宁波,溪口蒋氏旧居

32.溪口蒋氏旧居

        今天是十月二十八号,是我此次出行的第十三天。早上我六点钟起床,过宁波站地下通道,从北广场到南广场。开往溪口的公交车在南广场始发。宁波站到溪口的公交首班车发车时间是早上六点。大约七点钟的时候,我坐上了开往溪口的公交车。三四十公里的距离,不到一个小时,公交车两块钱搞定。

        在溪口镇一个小广场的路边下车,马路对面,是武岭公园。建在山坡的公园大门上有匾:松林晓莺。从这四个字上看,这里应是个清幽清静的所在。想着心中无事的时候,在这山林中找块稍平整的石头,靠着松树的躯干,闭目坐上几个时辰。松针浓郁的香气被林中穿过的小风冲淡,苦涩微香的气息由鼻孔入囟门,如我五十六年的人生……

        看时间还不到早上八点,此时,景点应该还没有开门。恰好武岭公园门口有早点铺,进去喝了一碗面,价钱十四。味道也谈不上好坏,吃饱而己。

        出门继续向西向南,十字路口左拐,见临街有售卖蒋家千层饼的小店。千层饼是贴在碳火炉的壁中烤出来的,三厘米见方,上面还撒着绿色的不知什么东西。有原味、椒盐和各种水果味。问了一下价钱,十五元一斤。一斤能装挺大的一塑料袋子。这东西没什么份量。

        买了一斤原味的。拿起看,薄薄的饼,里面还有好多层。放嘴里咬,又酥又脆,满嘴的面粉沫子,好难吃呀。上当。

        这条路直走到头是剡溪。“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吹个牛逼吧,因为看书多,记性好,当年,我的语文成绩是非常好的。象高中课本,李白的这首非常拗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可以很轻松的背诵。关键是,至今,快四十年了,我还记得:“……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信?不信就不信吧,你不信我也没有办法。到了剡溪边上的马路右拐,就是蒋氏故居丰镐房。


        丰镐房的门口有穿长衫执拐棍的光头本地人,留着象蒋介石一样的小胡子,跟游人合影。一张十元。

        蒋氏故居的门票是一百二十元。可以看溪口镇上的丰镐房、玉泰盐铺、文昌客、小洋楼、蒋氏宗祠,以及蒋母墓。溪口大的景区分两部分,一个是这里的蒋氏故居,一个是雪窦山,还有雪窦寺,是单独的景点。

        雪窦山的门票是一百八十元。山上的森林、岩石、瀑布,好象都没有什么特别,唯二的看点是关张学良的小屋和蒋宋的别墅。呵呵,人家贵阳黔灵山公园里关过张学良的麒麟洞,只需要花五块钱买张公园的门票。

        那个雪窦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建的寺院,门票七十元。贵与不贵,自己品。

        进丰镐房,里面有丰镐房名字由来的说明。蒋介石在家谱上排周字辈,谱名蒋周泰。因为周的都城是丰邑和镐京,所以,蒋住的地方就命名为丰镐房。

        蒋介石出生在玉泰盐铺。蒋介石两岁的时候,玉泰盐铺失火,蒋介石全家搬来了丰镐房,因为这里原来有蒋家的六间老屋。蒋介石的父亲死后,蒋介石兄弟三人分家。蒋的哥哥分到了重新修建的玉泰盐铺,蒋介石和弟弟分到了丰镐房。可惜,分家后不久,蒋的弟弟得病死了,这个丰镐房就全归了蒋介石。

        现在的丰镐房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扩建以后形成二层小楼。说实话,来这里,只是体验一下历史的环境氛围而己。这里可看的唯有报本堂上的几块匾还有墙上挂的老照片。报本堂是蒋家祭祀、节庆、议事的地方,正面供着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去世之人的牌位。上面有一匾:“寓理帅气。”这四个字是1949年蒋经国四十岁大寿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写了送给他的。字出《孟子》,意思是要以内心的理智来支配思想情感。

        丰镐房是蒋经国出生的地方,也是蒋经国自苏联回国后补办婚礼的地方。现在报本堂左右厢主房的二层小楼,有当年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和宋美龄居住的房间。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木质己经糟朽,为了安全起见,现在不充许游客上去了。

        在报本堂的前面还有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这里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居住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这栋小楼的木楼梯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据说,这么狭窄的楼梯,是为蒋母上下楼时扶手方便,因为蒋母是小脚。从这一小小的细节上,可见蒋介石的孝心。

        丰镐房的墙上有一张蒋家七代世系表。上列蒋介石的曾祖,以至蒋经国的孙辈之人的宠大家族。上有蒋介石四位夫人的名字,原配毛福梅,妻宋美龄,侧室姚冶诚、陈洁如。内里还有一人叫俞祖声,是蒋经国的外孙。其祖父是前国民党的国防部长俞大维。祖声、政声,他们应该是一家人。

        这里的墙上还有一幅照片,上面是四个字:“其介如石。”下面有说明,这是1953年10月31日蒋介石67岁生日自题。其介如石,以中正也。这话出自《易经》,介石就是界石,是过去两家立在农田之间作为分界的石头。这几个字,也是蒋介石、蒋中正名字的由来。蒋介石曾经有过好多名字,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来改名介石,字中正。


        在丰镐房一处楼梯下,立有一块牌子,上写:毛福梅罹难处。1939年12月12日,日军对溪口丰镐房、文昌阁等特定目标进行轰炸,毛福梅出后门躲避,不料炸弹在邻宅爆炸,墙倒,毛福梅被压死。所以,要说抗日,蒋的国民党才真正与日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吧!

        丰镐房里还有一家售卖文创产品的小店。看了看,里面大部分是讲民国历史的书籍。一本黄仁宇的《蒋介石日记》,引起了我的兴趣。大概翻了翻,书中引用的日记自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抗日胜利止。其实,这段时间的民国史,在新发现的史料基础上,现在有许多颠覆性的新观点,比如孙中山、汪精卫。但是,做为这段历史的主要当事人,看看蒋介石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果断掏钱,买下,49.8元,一分不打折。好贵!


        出丰镐房,左侧是蒋氏宗祠。黑色的祠堂大门,楹柱上都是对联:“望云思祖德;观水溯宗风、”“根深叶茂繁花荫武岭;源远流长时雨沛锦溪。”

        这个宗祠的主要建筑是永思堂,里面供着溪口蒋氏所有祖先的牌位。宗祠的院里有一处戏台,上有楹联:“大文章直指人情物理;名将相无非孝子贤孙。”这话,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个祠堂的看点,个人觉得,应该是“蒋氏宗祠简介”。上面写着:“1949年5月16日,毛泽东曾发出指示: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它建筑物。(《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90页)。本着这个精神,我们重修了蒋氏宗祠。”

         重修?呵呵!看来,毛泽东的指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贯彻啊。

        在蒋氏宗祠的东南面有文昌阁。这文昌阁原来是清雍正年的建筑。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文昌阁年久失修,就个人出资,请哥哥代为全面修建。1927年底,蒋宋结婚以后,这里成了蒋宋的别墅和藏书楼。1939年,日军轰炸溪口,文昌阁被夷为平地。一直到1986年,才由政府出资,按民国原貌进行了重建。这里客厅、卧室、起居室的家俱和房间布置,据说都是当年的原样。楼上楼下转了一圈,看点,无。


        文昌阁的东面是小洋房。小洋房是蒋经国回国以后,全家居住的地方。因为这楼房是1930年的时候,用水泥材料修筑,水泥,当时人们叫洋灰,所以,这楼就被叫成了小洋楼。

        这栋小洋楼的院子里,有一处临剡溪的高台,据说,当年,蒋经国的苏联妻子曾经穿着比基尼泳衣在此跳水游泳,被乡人看到后引起哄动。在当时村人的眼里,穿这样的泳衣,和裸体没有什么区别,是一件非常有伤风化的事情。

        蒋介石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严厉叱责了蒋经国,并在村子里连请三天大戏,以平息乡亲们的怒火。

        这个小洋楼里的卫生间里,有陶瓷的抽水马桶、小便器以及浴缸,这在当时的溪口,算是非常先进的设施了。


        在小洋楼里,还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这四个字,是蒋经国在母亲被日机炸死后亲手书写,表明了蒋经国与日军血战复仇的决心,看后令人感动。

        沿小洋楼后面的小路向北,有武岭门和武岭学校。武岭门上的“武岭”两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而武岭学校,现在是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溪口研究所。

        沿溪边道路原路返回,过蒋氏宗祠、丰镐房,是玉泰盐铺。


        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爷爷开的。这里是蒋介石出生的地方。1948年,蒋介石按原样把这家盐铺进行了重建。


        这家盐铺的看点依然是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一幅中年妇人的照片,下面有说明,蒋斯慎的儿媳。蒋斯慎的儿媳说,听其婆婆口述:“蒋介石出生前夜,蒋家派人打着灯笼把我接去等待接生。”

        还有一照片上是老年男子,下有说明,当年蒋家的家庭帐房唐瑞福。他生前口述:“我小时候听我祖母说,蒋介石生下时其母无奶,由我祖母喂了头口奶,以后,每到过年蒋家都要送礼金来。”

        这里为什么要放这两个人的照片,为什么要把他俩的回忆放在这里呢?要说明什么问题吗?

        想了想,心里不禁哑然失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金陵春梦》。

        《金陵春梦》一套八本,作者是香港的唐人。这套书是以前那个年代,香港作家唯一在大陆出版的作品,书的背面,还印着“内部资料,注意保密”的字样。

        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用了心的。当然,所谓的用心,也仅仅是好奇心罢了。书中说,蒋介石是拖油瓶,外号郑三发子,原本是河南人,是蒋的母亲带着年幼的郑三发子改嫁到蒋家的。也就是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拖油瓶的意思。《金陵春梦》中的蒋介石,不过是一个漫画中的丑角罢了。蒋的母亲是改嫁的,这不假,但说蒋介石是拖油瓶,就涉嫌恶毒的人身攻击了。蒋介石没派人到香港把这个作者杀了,足见蒋介石的仁慈与大度。怪不得现在网上好多人都骂蒋介石,说他坏事就坏在妇人之仁。唉!

         现在看来,这本书没有经得起时间检验,早就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注脚,这本书,这个作者,还偶有被人提起。

        出玉泰盐铺沿溪向西,到公园南路,再拐向北,大约两公里左右,是蒋母墓。沿蒋母墓道石级上山,过下轿亭、亲子亭、慈庵,半山之中的一小片平地,有一方一圆两个小水池。旁有说明,说蒋母墓旁边缺水,这两个水池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修建,主要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更兼无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吧。

        方圆池再往上不远,就是石头砌就的蒋母墓。上面“蒋母之墓”四个字,是孙中山在民国十年亲自题写,拱形的墓头上,还有四个字:“壼范足式”。

        这四个字挺有意思。壼字,根本就没几个人认识,差不多更没几个人会写。我看的时候,初以为是“壶”字,“壶”范足式。可问了百度,才知是“壼”,音,捆,三声。壶字下面是业,壼字下面是亚。这句话的意思,是表彰蒋母为女人中的模范,且足以成为世人的楷模。唉,这中国的文化,实在是太太太特么的博大精深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看完蒋母墓,我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继续沿山中小路前行下山。

        边走边想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不让母亲与父亲合葬呢?蒋介石的母亲是继室,他的父亲还有前妻。民间习俗,蒋父母二人合葬,不合礼数。如果三人合葬,蒋母之灵柩应该退后2寸。蒋介石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是母亲一人抚养成人,对母亲,蒋介石有着特殊的情感。按照传统合葬,肯定是蒋介石不愿意的。单独安葬,应该是避免尴尬最合适的选择。

        这一带密树幽深,竹林茂盛,唯听鸟语,不见人迹。行走其间,说不出的悠然惬意。路边有牌,杜鹃谷,并有景区行走路线。可惜,现在不是杜鹃花开的季节。想象着春天满山满谷如云如雾的红杜鹃,伫立花丛,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呢?脚下一滑,一个跟头摔倒在石级上。裤子破了一个大口子,膝盖也磕破了皮,出了不少的血。

        疼的。坐下歇了好半天。又拿出水瓶,狠狠地喝了一气凉开水。看看时间,己经中午十二点半,这才一步一拐,到了雪窦山游客集散中心。

        这里有回宁波市区的公交车。下午,我应该能把天一阁看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江走马,32.宁波,溪口蒋氏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