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失业艺人生存现状戳痛无数人,人到中年,别忘了成长这件事

最近,一个叫作《中佬不易做》的香港综艺节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几位因疫情影响而失业的中年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转行,有的送外卖,有的干脆做起代购跑腿的生意来,落魄的情景实在无法与当年的风光同日而语。

当52岁的TVB黄金配角麦长青对着镜头说出那句:“当你没饭吃时,15块钱难道不赚吗?”,瞬间戳痛了很多观众的心。

人们常说,人到中年,十有九难。成年人的世界,再也没有青春热血的快意恩仇,只剩下为生活而疲于奔波。

房租、贷款、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赡养费,哪一项不是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然而,戏剧性的是,当我们以为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中年艺人正在上演的生活现状,却不料有人却反转了这个剧情。

这个人就是被粉丝们称为“披荆斩棘”的哥哥,马浚伟。他曾经也是TVB的当红小生,因出演电视剧《鹿鼎记》中的少年康熙而被大家熟知。

7月11日,马浚伟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称:“北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已经通过,好开心,好激动,我毕业了!”随后马浚伟就登上了微博热搜。

最让人吃惊的是马浚伟今年已经是49岁的“高龄”了,根据他微博分享的学习生活还可以知道,他在北大入学前因为兴趣考了咖啡执照师,还自创了咖啡品牌,而就在北大毕业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报名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医药学院。

与此同时,他还拥有自己的创业公司,自导自演了多部话剧,并出品了一部电影。

我们很多人或许一生能干成一件事就觉得了不起了,但马浚伟却将多重身份做得风生水起,他不仅是演员,还是编导、公司老板、专业咖啡师、北大硕士、浸大中医学生……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成功或许是有背景的,但事实告诉我们,他的家庭条件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为了贴补家用,初中刚毕业,马浚伟就开始务工,销售、柜员他都做过。

同样是TVB的艺人,同样都是中年人,在别人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他却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且乐此不疲。

由此不难看出,年龄、金钱、人脉等等困惑,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们前行的阻力,那真正制约我们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诚如马浚伟所说:“做任何事情,主要抱有热情和信念,能达到目标的机会自然加倍!” 在他的意识里,对任何事情只要他愿意努力去尝试或者改变,那么机会就会变得更多。

01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现实生活里,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有的人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能积极面对。

面临挑战时同样如此,有的人会怀疑自我,而有的人则会坚定信念,付出努力。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的区别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涉及性格、原生家庭、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因素,不过有一本书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有道理。

那就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这本《终身成长》,本书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思维模式”,认为思维模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终身成长》这本书在美国非常畅销,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比尔·盖茨、格拉德威尔等众多知名人士都向读者们推荐过此书。

2017年9月,作者卡罗尔·德韦克还因为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而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她在书里讲了两个核心概念:一个叫做固定型思维模式,一个叫做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就是相信能力、智力、性格等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正相反,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的经历来改变和成长的。正是这样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区别。

固定型思维者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的聪明,而成长型思维者则更容易把注意放在学习本身上。

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那么,针对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特征是怎样的呢?

第一,选择对象的标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选择对象时,通常都要求尽善尽美,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倾向于追求完美。

我身边就有不少恨嫁的大龄女青年,受这种固定思维的影响很深。她们自身条件很优越,因此就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定要优秀,甚至要超越自己。可是找着找着,却发现比自己条件差的女生都结婚生子了,可优秀的自己却还单着。

相反,如果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大可以接受不完美的对象,更致力于在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成长,去影响对方的言行,使得双方处于不断成长的空间。

第二,CEO的综合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对于产品的改变,永远定格在最初的成功原型中,很难脱离原有的概念去创新。

书中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艾柯卡就是一个固定思维的人,他不断推出同样的车型,每次只做一些表面上的小改动,还赶走那些质疑他的人,导致他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一无所知,变成一个不好学的人,最终不再有人对这种车型感兴趣,敢于创新的日本车则后来居上,彻底占据了美国市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却会对企业或品牌进行颠覆性的改革,不断满足并引领用户的消费习惯,就像如今那些销量很好的智能手机品牌,总是在持续更新换代中发展。

第三,能力的拓展。固定型思维的人,拒绝改变,就好比“懒马效应”中的那匹满足于现状的马,看到自己不用付出太多劳动力,仍然享有与努力工作的“同事”一样的待遇,于是,停滞不前,最终被主人放弃。

而本书中提到美国曾经最棒的女足运动员米娅∙哈姆,她曾说:“我的一生都在努力,一直在试图挑战自己,去和那些比我强的人比赛。”

毫无疑问,正是这样的成长思维,让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24岁时,她赢得了代表美国队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并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奖牌,在别人以为她还会停留在这个荣誉的辉煌时期时,她却到耶鲁法学院上课去了。

所以,这样一比较,不难看出,固定型思维者很难有真正的进步,而成长型思维者则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02 成功不等于成长,思维方式决定你的选择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都追求成功,也渴望成功,但是我们往往只关注那些成功人表面上的成就,却未曾深入地了解,对于成功本身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测试,将学科知识做成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三个档,让那些以往被高度赞誉过的学生们依次作答。

当学生们答完初级的试题的时候,考试人员竭力地去夸赞这位学生的表现以及以往优秀的成就。

在这之后,考试人员会询问其是否要挑战高难度的试卷,并刻意强调高级试卷的难度。

这个时候,学生们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另一种便是止步。

当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关于成功的意义,便逐渐地转换成两种。能够接受挑战的学生表示,他们更享受整个挑战的过程,这让他们兴奋。

因为这次的挑战,有些学生甚至爱上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并决心回去多找一些来做。

而那些下意识地规避失败风险的人,可能就错过了一次成长的机会。他们认为保持原有的成就才是最为重要的。成功的意义只是证明自己足够优秀。

由此,我们会发现成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当你更加将思维的重点转向于从整个过程中收获到的成长的时候,成功的意义便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尾处的结局。

但事实上,失败与成功总是相伴而行的,难道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不害怕失败了吗?当然,失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不过,失败的好处是你需要面对和解决问题,并能从中学习到自己的不足。往往是那些能够从失败中获得收获的人,才能够真切地拥有成功。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正视失败,他们总能用批判或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

前不久,小米董事长雷军在十年庆典活动中上就坦然承认后悔自己与格力的那场赌约,认为当年在还不成熟的阶段过于信心爆棚,输给老牌的制造业巨头,他心服口服。

作为一位知名企业家能够在直播镜头前承认自己输了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种勇气,其背后支撑它的正是成长型思维,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外行,一个从零开始的中关村小公司,是如何只用了十年时间便跃身为世界500强。

除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有些时候,成功的感受是从别人身上获得的,因为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将自我的成功视为自身优越感的体现。

比如在职场,同样一件事,你的同事没做好,而你却出色的完成了,相比之下,一种自身的优越感便随之产生了。

“他的工作能力一直这么烂,而这对于我来说却异常简单。”

你的失败意味着我的成功,或者说你的成功意味着我的失败,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圈困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所以,成功的意义不在于攀比,而在于实现自身更多的价值,侧重点一旦出错,你将会陷入进对比的无限痛苦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是少年天才,长大却谱就了一曲伤仲永,有些人看似平庸至极,最终也能顺遂一生的道理。

这一切都来自于思维方式的选择不同,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03 我们都需要做一只不断成长的“乌龟”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但也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选择题,在聪明但是心态浮躁的兔子和缓慢但稳健的乌龟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却给努力一个坏名声,真的会有人希望自己做一只乌龟吗?

它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并且人们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者才有机可乘。

于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当一只聪明能干的兔子,因为它跑得快,谁也不愿意把如此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努力这件事上。

可是我们的人生往往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你以为只有一个赛道,结果却发现哪里会有一个赛道,简直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赛道,你根本就停不下来。

“等我考上大学,就自由啦!

等我工作了,想干嘛就干嘛!

等我结婚了,人生大事就算解决了!

等我生完孩子,人生将会更加完美!

等我退休了,就可以安享晚年啦!”

这些对白,曾经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以为实现了某一个目标,人生就OK了!

曾经家人问我,读完大学,还想继续读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心想,好不容易大学毕业,还读书,我疯了吧,读那么多书,有用吗?

后来,事实打了我的脸,我一直在社会大学里继续”深造”,因为生活和工作需要,我还要修炼多样的技能才能追上时代的步伐,比如,车技、厨艺、写作,演讲,旅行……

实际上,我们依然是那只缓慢爬行的乌龟。因为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这不是为了拿下一个又一个证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用兴趣来填满有趣的人生。

“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信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定会践行这个信念。

学习不同的技能,可以使思维不断成长,同时,又能撑大我们的视野与格局,在风雨来临时,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迎接它的到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具体又怎么做呢?书中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步:接受

哪怕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那也不要紧。你要相信很多人都是从这样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的。每一个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即使我们接受自己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并不代表着我们要去接受它高频率出现的事实,以及它出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回来,是面对挑战时、还是遭遇失败时、或者遇到更优秀的人时等等,明确了原因,自己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我们可以细细体会,当遇到一些事情,不开心时,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很强烈地意识到,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回来了。

第三步:命名

给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一个名字,起一个你最讨厌的名字,你最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

了解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会给你造成的影响,你就需要教育他,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越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它出现时保持警惕。

比如,遇到挫折时,想要逃避,有了这个想法,不要打压它,让它出现并一一展现想要逃避的理由,等到这些理由展现完毕时,你要和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展开对话。

随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第五步:设立成长型目标

如果你已经把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制服了,也不要认为你的旅途已经结束了,为了让成长型思维开花结果,你还需要设立目标——成长型目标,也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这五步好像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反复训练,反复实践,才可以有一些改变。

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一件需要长期练习的事情,书中有一张两种思维方式对比的表,经常看看固定型思维者和成长型思维者的不同,这样长期建立这种意识以后,当你遇见任何事情,你都可以让自己选择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者。

《论语》中有句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话说的是,孔子认为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世界上没有一出生就通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才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

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活到老学到老”,而在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后,我发现这个词与我们现在谈到的“成长型思维”无疑是不谋而合的,也就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成长真的无比重要。为了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快速迭代,学习很多东西。

只有当你真正投入努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真实的进步其实需要我们有成长型思维,需要我们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一直很喜欢诚品书店的那句广告语,“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同样,我也害怕不断成长的人,他们进步的每一天,就是我们无法预期的未来。

不论身处何地,无论什么年龄,愿我们都不要忘了成长这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TVB失业艺人生存现状戳痛无数人,人到中年,别忘了成长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