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在做买量?(开篇)

前言:失踪两年人口终于回归了,感谢到现在还没有取关的朋友们。2017年我在上写了一些关于游戏发行的文章,有幸和大家相识。未来,也请请多关照。

01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大家都有同样一个感受:国内买量越来越不好做了,老板们压力大,从业优化师压力也大。

这种压力不仅是来自游戏行业本身的政策环境,更是一个产业从朝阳逐步买入夕阳的必然结果。由于游戏圈的特殊性,除了部分小圈子外,信息交流都比较闭塞,也间接导致新入行的从业者成长速度慢,已经对未来的种种迷茫。

我因此萌生一个想法:把自己入行的一些所见所得写成系列文章,希望有缘看到的朋友们有所得。


02

我是2015年入行,所经历的买量市场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培育期、高速发展、理性发展

(数据来源:行业私享会)

2014-2015:市场培育时期

这时的买量市场很新,市场流量红利。当时接触的就是头条买量,主要的买量方式就是CPC竞价,投放的广告形式也比较少:小图,组图,大图。当时还没有抖音,主要投放APP就是今日头条,广告位就是原生信息流,详情页信息流。

这个时期的买量能力首重账户操作,能走通买量流程,搞定账户操作,就很具备竞争力。

2016-2017:快速发展时期

买量的崛起,让大量的B+甚至是B的产品打开了一道“上帝之门”:摆脱了应用市场(渠道)的评级限制。一时间,大量资本进入,以青云决为代表涌现出大量的买量定制产品开启了仙侠品类买量统治时期,直到后来传奇来临。期间买量的玩法也多种多样起来,除了本身的账户基本操作外,马甲包、多账户等基操手法也逐渐流行起来。更高端的做法是从团队配置上标准化买量,以“广州帮”为代表兴起人海战术,以优化师+设计师的小组内竞争,优胜劣汰,达到追求创意的“爆款率”最高效率。

这段期间,也逐渐形成目前头部渠道买量的主流玩法:多账户+爆款计划跑量。优化师的竞争力也已经从账户操作(信息量)转变成创意能力多维度竞争。

2018-2019:市场回归理性

买量的崛起本质上归结于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超级APP的崛起。2016-2017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抖音的助力。仅仅是2016的一个春节,抖音日活就从3000万翻倍到6000万,到2019年现在日活已经飙升到3.2亿。


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诊断期间行业遇到三大问题:1.人口红利消失 2.同质化竞争 3.国家政策受限。


数据来源:网络报告

2018年Q1到2019年Q1,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仅0.27%,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1.3亿,中国人口也就才14亿,可见增长瓶颈。

传奇的疯狂式买量,加剧流量竞争,获客成本进一步提升。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里,全行业买量成本上涨在30%以上,游戏行业部分品类上涨可能超过50%。

2018年3月,游戏版号暂停审批;到2018年12月“网路游戏道德委员会”成立,月底版号重新开放。但是,放版时间延长,每月放版数量不足百,整个行业被蒙上一片灰色。

这段时间,买量首重产品。


03

我们当下正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也因此优化师的基本功就显得尤为重要:帮助企业减少犯错成本,省钱。

买量的基本功我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排序是:数据监测、创意、账户操作。

数据监测就是搞明白广告用户怎么归因的,数据怎么回传的。比如:API对接和SDK对接有啥区别?MarktingApi是什么?怎么用好第三方监测?自己做监测平台都要注意些什么?

创意是广告的核心。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创意抄袭随处可见,除了抄袭就真的没有其他方式做出爆款了吗?

账户操作是基础。头条、TSA、百度等账户基操怎么做?在目前已经非常智能化的广告平台下,账户的调控逻辑是什么?

我会花一段很长的时间,把我所了解都写在这里,持续更新。这可能真的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那,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还在做买量?(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