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路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行走在路上“成了一个让人感觉特小资的状态。被一些人视为圣经书的《在路上》被网络热推,还有人积极倡导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路上”立马没有了那种无家可归不知风去向何处的漂泊感,假期要在路上才显得没有荒废,工作要在路上才显得有高级感。

        工作性质让我没法常常身体在路上,灵魂更被生活中鸡鸡鸭鸭的事挤兑得刚想开会小差立马被就地正法。

      ——但是我喜欢在路上。尽管古人创造了那么多的词来说旅途的苦,但舟车劳顿、风尘仆仆、人困马乏……都不能掩盖每次在路上的惊奇、收获与欣喜。


老友的镜头

        日子久了,自己也总结出几个在路上也可以愉悦自己的小技巧。不是旅行博主,就不推荐那些箱子怎么选择,行李怎样压缩之类的了。

      第一,带着笔和小本子。随时有想法顺手记下来,你瞬间的感动和日渐模糊的大脑沟回是不足以被信任的,哪怕写上几个关键词,也让你走的路印象更清晰了一些。

      第二,带上自己喜欢的洗漱用品,不怕精致。我不是极致的环保主义者,暂时也住不起提供爱马仕洗手液的酒店,所以还是自己准备细致的好。从洗脸的洗头的护肤的养护的熏香的都带齐全,哪怕一天累的死狗一样,用喜欢的浴液洗个热水澡,熟悉的香味就会渗到骨头里,梦里也会有熟悉的香气,绵延不绝,春风十里。

      第三,带上能让自己心安的物件。有人说“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其实在路上又何尝不是自己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我包里有一手串,从不拿出示人,悄没声的跟着我走过千山万水,我认真的对它,它亦让我如有老友相伴。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既走之,则安之。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中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在路上唯一不要带的就是设定成自动驾驶模式的感觉,人已在他乡异地,顺便调整一下思维方式,之前有什么想法此时都不重要,每一秒都可以是改变生命的机会。


填空题?中年老母亲的独特风格

    以往出门学习培训,难得放下繁琐操心的工作,回复学生状态汲取新知。偏偏有的同龄老母亲放不下家里那个娃的心,晚上在房间一边写着作业,一边跟娃视频,一遍遍的问“想妈妈了没有” “晚上跟爸爸吃的啥?”。母爱毋庸置疑,可这苍白无力的问候根本就是无济于事。我早就发现老母亲我不在家的时候,人家爷俩过得更加悠哉,少爷甚至放话说“我妈一开会学习去我就长肉”。

    我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我可是为了娃这一棵树放弃了整个亚马逊雨林的老母亲啊!为了这个老大坚决放弃生老二的机会,我这就是直接放弃了一条生命啊。想明白了之后,在路上就全心全意放弃家里的心里的,用心感受就好。

    收拾箱子,准备又一次在路上。

春风十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