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养成记 关键词:应试语文


福娃在高中毕业以前一直是在传统的中国高考体制内学校学习,虽然步入斯坦福,算是东西方的教育体制均有体验,但是我从来没有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异议,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规模化教育中少了一些个性化教育,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体制,但符合社会经济的需求,存在即合理,只有不好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方法,孩子个性化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家庭。对于数理化和英语学科的滞碍的点已经颇有了解,但是对于语文却不得而知。

​近日与一位我喜爱的知名语文教师Z老师探讨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语文改革的方向,也是我比较好奇和关心的,一直以来我印象中语文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不过福娃在读中学语文时,自己也确实没有操过心,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只是感觉中国的语文教学教学似乎比较僵化;在高中时福娃在学习AP写作时曾经有提到过,包括南外的一些名校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上显得不足,而我则认为是我们的文化大背景以及学校的形而上学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狭隘。

这次,我与老师探讨的案例是时石寒冰老师写的《为女儿解读经典作品“项链”》, 这篇文章发表时也曾经引起社会热议,对这个案例印象颇深,加上几乎我们都学过这篇课文,因此用它说明批判性思维和传统语文教学差异最合适不过了。

我们基本都学过这篇文章,文章主要是描述了女主人​玛蒂尔德因为爱慕虚荣,弄巧成拙,遗失了项链,最后自食苦果故事,并对此讽刺和批判。

但是在时老师​解读教案中更多有悲悯之心,在人物的解读上有不少人性的闪光点:例如,文章中的男主人罗瓦赛尔对妻子的深爱、细心、体贴,对妻子不离不弃,敢于承担责任;女主人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不势力、正直、诚实,而这些是我们过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能意会到的。

两者之间的对比,似乎一下子便将语文的教学不足之处暴露无遗。然而,老师便说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作者想要表达的第一主旨,除此之外,可以其他合理的解读。这个要点恰如一道闪电劈中了我,使得我一下子清晰起来:之前有发现自己的学生在感知能力上较弱,无论阅读量有多大,但是遗憾的是语文依然考不到高分,学不好语文和人性的感知力有关,而这一次将更加深刻,应试的语文考的是基础的、最明显的第一感知力。

只要学生在感知力上不出问题,即便拿不到高分也不会太差;学不学得好语文还要仰仗于父母情感的感知能力,我为学不好语文的孩子感到惋惜;语文根本就不是应试的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力;语文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真正来源于生活,保护好孩子的感知力,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语文基本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霸养成记 关键词:应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