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4: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作"individual psychology"。这里的个人(individual  )一词在词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好比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脸颊就会变红或者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一样,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课题分离并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人际关系并不止于课题分离,相反,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2、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那么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成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已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的感觉。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一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3、“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已、如何评价自已,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已的欲求。受这种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已。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是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已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已的执着。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4、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已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

自已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识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已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已的人往往认为自已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如此,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

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就如同地球仪一样,每个国家都会把自已的国家绘制在中心位置,如果站在地球仪上看,可以把任何一个国家看作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你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也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如果你认为自已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已采取行动。无论你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已的手去获得。

5、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已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理解成范围无限大,比如退休的人由把公司当成共同体,分离出来,归属于多更、更大的共同体中,比如社区、社会、国家、地球、宇宙中。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显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的自由。没有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更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6、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无意中就营造出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已低,背后是一种操控。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已没能力”的信念。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表扬别人,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也是平等关系,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7、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已低,所以才会去干涉,也是操纵。比如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想按照自已的意思去操纵孩子。

父母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干涉,而是援助。援助的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从而努力地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已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也就是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本人。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越得到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已没能力的信念,因为表扬是表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就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过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8、有价值就有勇气

可以通过“谢谢”,“得到你的帮助,我很开心”等表达方式来表示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横向关系,自然就会说法出一些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已能对别人有所贡献。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贡献”这个词非常沉重。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已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这样人才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已的价值。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已“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9、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已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去评价。

阿德勒对于共同体的感觉问题这样回答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有关系。由你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10、不论走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首先与他人之间建立横向的关系。如果你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如果能够真正建立横向关系,也就是平等关系,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最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已应有的主张。

不论是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事实 。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4:要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