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以“物”为线,让群文教学有“法”可循 文/陈海波

【文章简析】

《幸存者》《老海棠树》《歪儿》这三篇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不同,但在组织材料、抒发情感上却有着本质的相同。

从体裁看,《幸存者》属于微型小说,而《海棠树》《歪儿》则属于回忆性的散文。从内容看,《幸存者》讲述的是处于绝境中的人和狗在面对饥饿、死亡时的挣扎,但最终他们都战胜了内心的恶而获救的故事,体现了“性本善”的温情和忠诚。《老海棠树》是怀念奶奶在四季老海棠树的见证下不同的“张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痛悔之情。《歪儿》则写了作者小时候同玩伴一起进行“踢罐游戏”产生的风波,从而对歪儿产生的内疚之情。

从组织材料上看,这三篇文章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把一个具体可感的“物”当作文章的线索,贯穿起全文,《幸存者》中的“尖刀”,《老海棠树》中的“老海棠树”,《歪儿》中的“空洋铁罐儿”,均以一条“物线”把不同的材料收拢在一起,表达作者相似的“悔”和“疚”,从而彰显不一样的主题。

【教学目标】

(一)以多文本的比较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本中以“物线”来组织材料的相同方法,理解“物线”的特点及作用。

(二)在共读共议共发现中,异中求同,培养多视角思维意识,体验多元思维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叙事中“物线”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以多视角的思辨意识求同存异,体验多元思维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莫泊桑《项链》的故事: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在回家途中却丢失了,于是只得借钱买了条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玛蒂尔德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但最后才知道原来所借的项链是假的。故事很曲折,但行文的顺序特别清晰,扣住“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线索,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

好的故事往往有一条线索,将所写的诸多内容妙串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常见的记叙线索有人物、有实物、有情感、有时空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比较阅读以“实物”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三篇文章。

【设计意图】

以故事开始,充满吸引力,这是典型的以“物”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先入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引导。

二、比较阅读一:概括内容,提炼信息

思考1.根据自己的阅读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投影一:

概括内容时语言要简洁,即______人做了_____事。 表达的意思要力求完整、全面。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幸存者》写了诺尼在面临饥饿死亡的绝境中想杀狗求生,但最终战胜恶念扔掉尖刀与狗相拥的故事。

《老海棠树》写了“我”回忆奶奶春夏秋冬都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故事。

《歪儿》写了“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踢罐游戏”发生的故事。

思考2.不同的内容,相同的组织材料方式,这三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串起材料,试找出每篇文章分别以何“物”为线。

     明确:

     《幸存者》以“尖刀”为线索;

     《老海棠树》以“老海棠树”为线索;

      《歪儿》以“空洋铁罐儿”为线索。

投影二:

用小标题的形式,提炼以“物”为线的行文过程。

《幸存者》

《老海棠树》

《歪儿》

学生思考填表,小组交流明确:

《幸存者》:磨制尖刀——唾骂尖刀——扔掉尖刀——因尖刀获救

《老海棠树》:春天,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糊纸袋——夏天,奶奶在老海棠树下补花、洗菜——秋天,奶奶在老海棠树下扫院子、扫街——冬天,奶奶在老海棠树的房檐下识字、读报

《歪儿》歪儿和我们一起踢罐——歪儿挨骂退出踢罐——歪儿回归又和我们踢罐

总结: 

投影:

触摸以“物”为线的叙述方式:

环绕一种“物件”,并经由它牵出与之相关的人、事,展开回忆的画卷,抒发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表达一定的主题。

这种“物件”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贯穿始终,“一线串珠”的形式,贯串起种种人、事、情,任思绪当前与回忆中穿梭,但行文条理清晰。

作为线索的“物”,可以是某种没有生命的物,如工具“尖刀”“洋铁罐儿”;也可以是有生命的物,如“老海棠树”。

【设计意图】

   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提炼信息,然后再进一步整合信息,通过比较整合,提炼以“物”为线的写作顺序,从而明确以“物”为线叙述方式的特点。

三、 比较阅读二:整合比对,异中求同。

三篇文章,材料不同,故事不同,人物的情感却有着惊人的相同。

投影:

聚焦事件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主要情感。

(1)读《幸存者》。

 ①在面对饥饿、死亡的绝境中,诺克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 

(深陷冰岛的恐惧无助——饥饿之极萌生杀狗求生之念——面对尼奴克痛苦的眼神犹豫——最终扔掉尖刀拥抱尼奴克)

 ②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文字,在这里你读到了一种________的情感?

学生交流后,明确:

文章的高潮部分是主人公诺尼在磨制好尖刀准备向尼奴克进攻的时候,此时他看到尼奴克眼神中的恐惧,看到尼奴克的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此时,诺尼为自己的举动感到痛悔,毅然决然地唾骂尖刀,扔掉尖刀。

总结:诺尼的情感:愧疚。痛悔。

(2)读《老海棠树》。

①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张望”什么呢?你觉得奶奶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奶奶的“张望”其实是奶奶的人生期盼,被人说成是吃过剥削饭的地主,她感到屈辱;她希望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她希望通过辛苦的劳动,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她努力识字、读报,希望自己能跟得上时代,期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但儿孙并不理解,所以奶奶的“张望”里孤独与无奈。)

②面对奶奶的“张望”,“我”有哪些表现?

春天当奶奶让“我”帮她糊纸袋时,“我”说:“爸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不帮糊。

夏天当奶奶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

秋天“我”插队回来,要帮奶奶扫院子,奶奶不要“我”帮。

冬天奶奶让“我”给她说报纸是什么意思,“我”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总结:

时隔多年,“我”对奶奶的情感:愧疚。痛悔。

(3)读《歪儿》。

   ①歪儿适合玩“踢罐游戏”吗?为什么他对“踢罐游戏”如此热爱?

   歪儿不适合玩“踢罐游戏”:从游戏的规则看,坐庄是个苦差事,歪儿几乎包揽了这个苦差事;从自身条件看,最苦的要算歪儿,先天的身体缺陷;从一起玩的小伙伴看,他们总是捉弄、嘲笑歪儿。

   但歪儿还是那么固执地热爱“踢罐游戏”,是因为歪儿的心中感到孤独,他想加入小伙伴群体,摆托内心的孤独。

②面对歪儿的“退出”,“我”的内心起着怎样的变化?产生怎样的情感?

歪儿的“退出”主要原因在“我”,是“我”在戏弄着歪儿,让他无奈地痛哭不止。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歪儿不来游戏,我们的快乐减色许多,当“我”再一次听到歪儿在家扔罐时,“我”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让他来玩。

总结:

“我”对歪儿的情感:内疚。懊悔。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从相同的视角,整合不同的群类信息,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深处,发现并提炼出文本共性的东西,从而提升群文的整合能力。

四、比较阅读三:聚焦“方法”,体悟主题

思考讨论1.透过“内疚和痛悔”,这三篇文章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幸存者》:这是一场“善”与“恶”的较量,在绝境中求生的欲望产生了“恶”,但面对尼奴克的恐惧,毅然扔掉作为凶器的“尖刀”。表达了人性本善的美好主题。

《老海棠树》:“我”对奶奶为什么在树下张望的不理解,到多年后“我”明白了奶奶的张望中有期盼、有向往,有孤独也有无奈,“我”对奶奶也就有着无尽的思念和痛悔,体现了一种浓浓的祖孙情。

《歪儿》:歪儿心中有孤独,所以他渴望在精神上得到小伙伴的关心、鼓励,在经过曲折的矛盾之后,“我”懂得了歪儿的精神诉求,多了对歪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表达了以宽容、善良待人的主题。

思考讨论2.作为线索的“物件”,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幸存者》中的“尖刀”,不仅作为线索贯穿起全文,也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焦点”,正是这样一把求生的“尖刀”考验了人性的善恶,其明晃晃的亮光照耀着人性的温情和善良,直达文章的主旨。

“老海棠树”则作为见证奶奶“张望”的实物,在“我”的记忆里它早已和奶奶融为一体,奶奶与“我”的过往故事都与老海棠树密不可分,所以它既是线索,又是象征。

《歪儿》中的“洋铁罐儿”是连接歪儿和小伙伴友情的信物,是歪儿精神需要的寄托,正是因为它,歪儿才凭着自己的善良和宽容真正告别了内心的孤独,体会到了久违的快乐。

小结:

投影:

“物线”的作用

 ★ 贯穿全文,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把材料收拢成文。

★ 承载作者要寄托的情感,表达了感悟。

★ 凝聚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

     以两个问题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多文本的主题,以及抵达主题所用的方法,对于这三个文本而言,通过聚焦“物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体悟“物线”对组织材料、表达主题的作用。

五、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总结收获。

投影:从下列三个文本中任选一句,表达收获:

《幸存者》中的“尖刀”,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棵老海棠树,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歪儿》中的“洋铁罐儿”,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阅读,学会“物线”的应用。

投影:

课外阅读 

 席慕蓉 《生日卡片》

琦  君 《粽子里的乡愁》

陈忠实 《沉默的竹笛》

【设计意图】

      以文本的“物线”为例说一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多视角梳理、总结以“物线”组织材料的学习收获,同时也考验了学生提炼信息进行综合表达的能力。对比阅读则提供三篇同样是以“物”为线的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促进学生进行群文信息整合的实践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自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以“物”为线,让群文教学有“法”可循 文/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