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梳理第一、二、三单元

第一单元 以一份任务清单展开,新闻的体裁有哪几种,新闻作品的采编过程又分为哪几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对新闻的认知。

任务一 :新闻阅读; 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知道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极强

小组合作探讨:文中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找出相应的句子?

一、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1.你们读出了什么?(胜利者的自豪感)

2.具体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这几个词语描写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节节败退,怎么就读出了自豪感呢?(反动派的不堪一击,是为了衬托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4.从“三个半月”你感受到了什么?(国民党反动派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定做足了准备)

5.然而现在仍纷纷溃退,这说明了什么?(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6.想象画面,读出自豪之情。

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小组合作讨论:你从主体部分都读出来什么?说说你的发现。

一、读准信息,读出材料

1.你从主体部分读出了什么?(我百万大军行进的过程)

2.横渡长江的顺序是怎样的?(中路军一西路军、东路军

3.为何先从中路军写起?(中路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4.西路军、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先说西路军?(西、东路军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章也涌起高潮。)

5.模仿新闻主播的语气,介绍三路大军渡江经过。

二、读出情感,读出精妙

1.你从主体部分读出了什么?(我百万大军的磅礴与神威)

2.你是通过哪些字词句读出的?(“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已渡三十万

西路军至发电时止,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3.具体说说?(“首先突破”攻击神速,战果辉煌;“三十五万”“三分之二”预示战役前景大好。)

4.还有其他语句能够体现?(“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防线是很坚固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要关注课文旁批:关注电头和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奖项和主要成就,新闻事实表述得很准确;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交代新闻的背景,介绍诺贝尔奖的来源。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文旁批:以白云和飞鸟的动衬托她的沉静;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犹如慢镜头回放;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展现生动的画面,使新闻特写常用的手法;最后一段“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是侧面描写,满怀自豪。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第二单元 本单元是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单元,通过对过往时代生活的了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中的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细节描写等知识,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藤野先生  鲁迅

小组讨论:找到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藤野先生?(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形象?(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3.还有没有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从这里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形象?(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5.模仿一下先生介绍自己的语气动作。

二、“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的确”一次能否删掉?(不能,因为该词正说明藤野先生的严谨细致,但又说话和蔼可亲)

2.从这儿咱们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是?(治学严谨、性情温和的学者形象)

3.联系前文,找找拿回批注的讲义时,“我”的反应是?(吃了一惊、不安、感激)

4.为什么“我”感到不安和感激?(讲义中有那么多纰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5.还能从哪些事情上看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加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6.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小组讨论: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一、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勤劳的母亲)

1.这里为什么能打动你?(母亲聪明能干、善持家务的优秀品质)

2.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你知道是什么吗?(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菜籽榨出的油)

3.同学们,你们吃过这样的饭食吗?

4.对比普通老百姓的杂粮饭和地主家的饭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百姓生活真苦,朱德同志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对地主富人生活的蔑视)

5.简单的饭食,母亲却能让一家吃的有滋味,当朱德回忆到此处时,内心又是什么感受呢?(痛苦、难过,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激。)

二、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革命的母亲)

1.打动你的理由是什么?(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身遗憾)

2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深情,你找出来了吗?(“竟”)

3除了遗憾和怀念,你还读出了什么?(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

4.作者想到这里,除了遗憾还有其他的感情吗?(愧疚)

5.指导朗读

7.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开篇就是“特写镜头”聚焦脸庞。为什么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在文中还提到了“陀斯托耶夫斯基”呢?“天才灵魂”,为什么作者再三强调这一点呢?第1~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挟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为了后面文章蓄势。(蓄势手法)“那对眼睛”展现的情感世界非常的丰富,重点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尤其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8. *美丽的颜色 艾芙·居里

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本单元展示古代诗文中的山川之美。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体味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9.三峡  郦道元

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中描写三峡景物的句子,品味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之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主要描写三峡那个景物?(山) 2.写出三峡山的什么特点?(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3.哪些词可以精准的体现三峡山的特点?(连、无阙、重、叠、隐、蔽) 4.想一想作者用上了什么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5.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这是描写那个季节景色?(夏季水) 2体现了夏季江水什么特点呢?(水势浩大) 3从哪里看出来的?(“疾”4.水流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这句话中有什么修辞手法呢?(夸张,对比) 6.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后面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矛盾?(不矛盾,通过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夏日长江水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7.由此可见夏水的特点是什么?(水流湍急、交通阻绝) 8.指导朗读

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小组讨论: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文章的特点?(美) 3.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四季,晨昏)写了哪些景物?(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乱”字能否换成“齐”“共”等字?(不能换,“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4.说说这里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5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是什么心情?

6.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自豪,得意之情。

8.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讨论:苏轼在夜游时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二人漫步庭中,看到了什么?(积水空明,藻荇交错)

2.苏轼不是来看月色的吗?月色在哪里?(月色非常明亮,月光照入庭中,中庭的地面上就像有积水一样,所以说是积水空明)

3.那么藻、荇交横真的是在写水草纵横交错吗?(月色照着松柏,它们的影子投在了地上)

4.既然都是写月色,那把“月色”加上,把句子变成“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横可以吗?(不可以,没有意境,缺少悬念,不含蓄)

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闲人”是什么意思?(即清闲的人)

2.“闲人”有什么深刻内涵吗?结合背景说说。(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此时此刻,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同情苏轼,为他打抱不平;心寒,为苏轼的不幸感到压抑、惋惜)

4.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可为什么没从文中感受到苏轼压抑、难受的情绪?(月色让人平和;乐观与旷达。)

1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讨论: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富春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呢?

一、水“异”的特点

1.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猛浪若奔”)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水“异”的特点的?(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3.“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不是,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写水清的)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水“急”的呢?(“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比箭还快速;像奔马一样)

5.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和比喻) 6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7想象自己就是吴均,朗读这几句话。

二、山“奇”的特点

1从哪里感受到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千百成峰”)

2.“寒树”是什么意思?(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势竞上”呢?(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3.高山是静态的,生长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就写出了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4.作者都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写山?(视觉,听觉)

5听觉从哪里感受到的?(“泠泠作响”“嘤嘤成韵”“千转不穷”“百叫不绝”)

6.这么多声音会不会很喧闹?(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官场里那种奉迎拍马之声)



12.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小组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

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诗人“野望”的地点是哪里?时间呢?(东皋,薄暮)

2.“徙倚”的意思是?(徘徊)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4.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这一联写了些什么?(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

2能否将“树树”和“山山”改成树上和山里,将“皆”和“惟”换掉可以吗?(不行,树树是每棵树的意思,山山是每座山的意思,皆和惟是全都是的意思,这样更能突出作者看到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的那种忧郁怅惘之情)

3.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4.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指导朗读


黄鹤楼 崔颢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为何觉得印象深刻?(开篇引用神话传说)

2.这是一个怎样的传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费祎在此乘黄鹤登仙)

3读一读这几句诗,看看有什么特点?(有三个“黄鹤”两个“空”)

4.它们各指什么?(第一个“黄鹤”是指仙人所乘之黄鹤,第二个是指“黄鹤楼”,第三个“黄鹤”指的是仙人和黄鹤;空余黄鹤楼,空悠悠)

5这是崔颢眼前所见之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空荡,苍茫)

6.现在能理解诗人为何开篇写了一个传说了吗?(吊古伤今,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之情)

7.指导朗读。

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诗人为我们描写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见,2.后面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关”指的是什么?(故乡)“烟波江上”呢?(烟雾迷蒙的江上)

4诗人在愁什么?(想念家乡了)

5还有吗?结合生平资料想想。(人生失意之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小组讨论:这一路上诗人的心情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一、孤寂苦闷

1从哪里感受到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单车”什么意思?(轻车简从)

3.一般使者的队伍都是浩浩荡荡,为什么王维却是“单车”?(被排挤出了朝廷)

4.结合背景,想一想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情感?(苦闷)

5.这种情感在其他诗句中也有体现,谁发现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出示蓬草遇风飞旋的图片,说说它和此时的王维有何相似?(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般无处可依)

7.“归雁”在古诗词中多次出现,你们想到哪些诗句带有“归雁”呢?(“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二、豁然开朗

1怎么看出来的?(颈联中的意象)

2.这里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观?(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沙漠,孤烟)

3.“孤”这个字说明了什么?(沙漠荒凉,景物很单调)

4.“孤烟”后紧跟一个“直”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挺拔直上的遒劲之美)

5.落日易给人感伤的印象,用在这里又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圆”,温暖)

6.它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雄浑壮阔、瑰丽)

7.想象自己就是王维,置身在此种境界,你的心情如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小组合作讨论: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有什么体会

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写了哪些景?(高山、平野、江流) 2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3.能不能把“随”字换成其他词语呢?(不能,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展身手。

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写作角度是什么?(仰视) 3.哪两个字用得好?(飞、结4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段抒情,抒的是什么情?(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水送人,人思乡”)3.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了朋友送行?(不是,这是在告别故乡。)4.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小组合作讨论:哪些诗句能够体现岀诗人的心情?把它们找出来交流感受。

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从这句中感受到什么呢?(感受到了生机和活力;生动的写了小燕子衔泥做窝的场景)

2.“早莺”、“暖树”各指什么?(黄莺;向阳的树)

3.所以这一句可以理解为?(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赶不上了)

4.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下半句。(“新燕”是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是衔取的意思。连贯起来是说不知道谁家新来的燕子不停的街泥做窝呢)

5.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莺”和“燕”?(春天的象征)

6.能否把“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不能,“早”和“新”说明此时是初春,还没有那么多的黄莺和燕子)

7.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家觉得作者会是什么心情?(愉快)

8指导朗读。(读出发现新春的欣喜)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这句诗写出了什么?(五颜六色的鲜花,绿草如茵,骑马踏青)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画面。(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诗人都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只觉得眼睛花了,神也被迷住了

3.此时,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愉悦、喜悦)

4指导朗读。(重读“乱”“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梳理第一、二、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