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809)

【原书卷六·三九】

霞裳从余游琴溪归。次日,同游之盛明经复初以二律见投。余问:“盛公何句最佳?”霞裳应声云:“惟‘赤鲤去千载,青山留一峰’。”余曰:“然。果近太白。”后三日,路遇雨。霞裳曰:“偶得‘雨过湿云忙’五字。”余极称其得雨后云走之神,代作出句云:“风停乾鹊噪。”家春圃观察曰:“‘噪’字对不过‘忙’字,为改‘喜’字。”霞裳《过鄱阳湖》云:“风能扶水立,云欲带山行。”亦佳。

霞裳,即刘志鹏(生卒年不详),字霞裳,山阴人。袁枚弟子。

琴溪,音qín xī,水名。在安徽省泾县东北,是长江支流青戈江的支流。源头为汀、漕二溪,在琴高山合流后称琴溪,流向西北,经赤滩注入青弋江,全长42.5公里。相传春秋战国时的赵国隐士琴高,曾在溪旁狮子山修仙炼丹,常将丹渣倒于溪水中。久而久之,丹渣竟幻化成一条条小鱼。据说午夜子时,小鱼游动的潺潺溪水中不时溢出阵阵的琴声,悠扬悦耳。一日,琴高修炼成仙,乘鲤鱼冲天而去。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则称为“琴鱼”。琴鱼长不过寸,宽嘴,龙须,眼如菜籽,细尾,鳞呈银色。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渔民将琴鱼捕捞出来。趁着鲜活,马上放入一种特制的沸水中,这水是放入了盐、糖、桂皮和茶叶等调味品、香料熬制而成的汤汁。一俟鱼熟透马上再捞出来,放入篾匾上晾晒去湿,再用木炭文火烘干,制成青黑色的鱼干,这鱼干便就是大名鼎鼎的琴鱼茶。

盛复初(生卒年不详),字子亨,号春谷,秀水人。贡生。有《且种树斋诗钞》。

明经,音míng jīng,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明经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单独一科,考中者同进士。但在宋神宗时期被废除。在明清时代,明经是“贡生”的别称。

赤鲤去千载。此句用典故,琴高乘鲤归仙。琴高,仙人名。是先秦时代中国传说中人物。能鼓琴,后于涿水乘鲤归仙。《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列仙传·卷上》也有相同记载。另有记载,琴高为吴郡人,亦乘鲤鱼,冲天而去。

太白,指李白。

乾鹊,音qián què,即喜鹊。其性好晴,其声清亮,故名。汉·王充《论衡·龙虚》:“狌狌(音xīngxīng,亦叫做“猩猩”,《山海经》中记载的野兽,形状像长毛猿的兽类)知往,乾鹊知来。”《西京杂记》卷三:“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二:“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由于“乾”字有qián(虔)和gān(干)两个读音,gān音后简化为“干”,故自古以来,“乾鹊”如何发音争议不断。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一》:“前辈多以‘乾鹊’为‘乾’音‘干’,或以对‘湿萤’者有之。唯王荆公以为‘虔’字,意见于‘鹊之彊彊’,此甚为得理。余尝广之曰,乾,阳物也。乾有刚健之意。而《易》统卦有云:‘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淮南子》曰,‘乾鹊知来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以是知音‘干’为无义(无义:没有道理的意思)。”现代多数辞典认为读“虔”,且引上说为佐证。但《汉语大词典》第一卷796页则收录为:乾鹊(乾鹊,干鹊)即喜鹊。其性好晴,其声清亮,故名。由喜鹊好晴天的习性而言,称“干鹊”当也不无道理。在本条诗话中,袁枚以“乾鹊”对“湿云”,若“乾”不读“干”是不是就不合对仗要求了呢?答案是,也符合对仗要求的。《说文解字》:“乾,上出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於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溼(同“湿”)。故乾与溼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在此,段玉裁认为,将“乾”字读称“干”是民间俗语,古代没有这样的。

春圃,即袁鉴(生卒年不详),字汝,一字春圃,号行素居易主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甲第七名进士。授编修。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三日,常镇道袁鉴迁湖南按察使,十四日,湖南、安徽按察使对调。五十年(1785)四月,袁鉴由福建兴泉永道迁江苏按察使,因原籍五百里内回避,调山西按察使。五十一年(1786)三月任江宁布政使,五十二年(1787)二月,因为虚报采买硫磺硝石开支事发被查,乾隆上谕:“袁鉴系屡经获罪之人。朕弃瑕录用,擢任藩司。不思感激奋勉,其办事荒唐舛谬若此,断不足以胜藩司之任,亦不值再交部议。袁鉴著即行离任,其江宁布政使员缺,著王兆棠补授。所遗江苏按察使员缺,著康基田补授。成汝舟著补授淮徐道,其江宁府知府员缺,即著袁鉴降补。仍革职留任,俟八年无过,方准开复。所有查出各营短缺硝磺,著袁鉴按照价值十倍罚赔,以示惩儆。此乃朕格外加恩,从宽办理。若为诛心之论,则袁鉴获罪甚重,岂尚能复邀录用耶。袁鉴益当感愧图报,痛改前非,以观后效。”从乾隆的上谕看,袁鉴多次被降职但又复用,故可以理解其在任安徽按察使后又降为道员,并又复用为江苏按察使。袁鉴系袁枚堂弟。按:袁鉴,字汝。笔者对其字号只有一个字有疑问,经查,古人给自己取字并无定数,单字、多字均可,以双字居多。字为单字最著名者:项籍,字羽。以字行,多称“项羽”。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尚书·禹贡》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北湖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安徽境内的大官湖和泊湖。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隋时因湖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人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像葫芦,而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