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杂文随笔——巧顶瓷坛

每一位行走江湖的艺人们都有自己的绝活,最令人喜爱的就是头顶大瓷坛的表演,艺人头顶瓷坛的功夫没有几年的刻苦练习是决然达不到如此的炉火纯青,因为艺人头顶瓷坛的动作已然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也最令人佩服不已。顶瓷坛用的器皿有敞口的大瓷缸,有青花将军罐,尤其是那口青花敞口大瓷缸少说也得有一百斤重。

头顶瓷坛的表演技艺归属于江湖杂耍之类,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然无从考察,这些年出土了一些汉代表演杂技的陶俑,足以证明汉代时中国就有了杂技,至于名字已经无关紧要了。瓷坛的器型各异,外表也是光滑无比,要把这玩意儿顶在脑袋上滴流乱转的进行表演可见难度之大。可艺人并不是把瓷坛轻轻地放在头上进行表演,这样显得太平凡了,一点刺激都没有,这时候您就知道了什么叫胆大人艺高了。

艺人摆出传统的骑马蹲裆式,右手拇指在外四根手指在内,紧紧地抠着大瓷坛的内边缘,在双腿之间摆动几下后往上一扔,然后用自己的脑袋去接大瓷坛,就在大瓷坛接触到头皮的一刹那,身体往下微微的一沉就卸了大瓷坛重压的力道,一点声响也没有就接住了,然后顺势一转大瓷坛就开始在艺人的脑袋上平稳的旋转起来。就这手绝活也是三五更苦练的功夫,也绝非一二年就能炼成的。

在我看来顶瓷坛这种杂耍,也是童子功必须打小练起,何以见得?就凭艺人的脑袋,油光锃亮的脑袋。由于长年累月练活,脑袋上除了两只耳朵这面还有点头发外,其余的部位几乎是一根头发也没有,由于瓷坛长年累月对头皮的重压和旋转时的碾压,导致头皮上的毛囊全部坏死一根头发也没有了,而头皮却被磨得变厚了,您要说是膙子我也同意。

瓷坛老在头顶上旋转也没意思了,必须有新花样才能招徕看客,头顶上的那一口大瓷缸,不但能在头顶上旋转,还能通过头部慢慢地调整,(不能用手)大瓷缸的边缘处竟能在头顶上立起来,通过身体及头部的晃动来保持大瓷缸的平衡。突然艺人双臂张开微微地蹲下,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艺人身体突然向上一挺,那口大瓷缸瞬间就离开了头顶,飞到一尺高便落了下来,在一片尖叫声中艺人一仰脸用下巴颏稳稳地接住了那口大瓷缸一寸来宽的缸沿。

以此为契机,艺人双臂微张双眼紧盯着大瓷坛,通过身体、双脚与头部不停地移动调整来保证大瓷坛的平衡,将大瓷缸在头顶上来了一个乾坤大旋转。首先从下巴颏处将瓷坛顶起后放到头顶上,然后通过头顶与身体的变化,依次将瓷坛口沿、瓷坛腰部,最后移到了瓷坛的底部,然后又从底部转了回来。艺人惊险刺激的表演看得我是目瞪口呆。

最具有观赏性的就是“巧传瓷坛”了,此节目是由两个艺人面对面的表演,也是最吃功夫的表演。一口中型瓷坛,两位艺人身穿一身中式衣服,脚下一双青布便鞋,精神抖擞相对而立距离有一米多远,也是身体能够抛出瓷坛的最远距离。艺人头顶瓷坛双臂张开双腿弓子步,身体向后慢慢倾倒猛然发力身体向前急倾。瞬间,大瓷坛离开了头顶,在空中画了一道弧线飞向了对面的艺人。

对面的艺人双脚呈弓子步,双臂张开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紧紧盯住飞过来的大瓷坛,就在大瓷坛落在头部的一瞬间,身体微微的向后一仰,立马就卸掉大瓷坛飞过来的力道,用脑袋稳稳地接住了飞过来的大瓷坛,大瓷坛在头顶上旋转了几下又传给了对面的艺人。两位艺人用此种接力方法来回传递了好几个回合,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看客们热烈的掌声。

如此眼花缭乱的精彩表演引来围观者不断的喝彩声,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艺人的技艺一点也不为过。小时候在展览馆广场看过无数次艺人表演,如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青山在街面上再没有看到过此类江湖艺人的表演了,也不知道如今的杂技团里还有艺人在表演传统杂技“巧顶瓷坛”吗?

丁酉鸡年四月,写于房山蜗居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330」杂文随笔——巧顶瓷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