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怎么备课、上课

        全国统编教材之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找不到教学的方法和关键,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基本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就想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结果发现不是很理想,虽然我不是教语文的,对于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我来说,还是想涉及语文领域,以下是我听魏智渊老师讲如何上好语文课的收获。

      一年级教的是识字、写字,写字重点是规范,很多人认为练习书法会让孩子的字写得很好,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练习书法并不能促使孩子把字写好。,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我们学生日常写字是需要规范的,二年级和三年级是训练孩子写字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的字就很难练好。一年级对于小孩不宜要求过高,因为孩子的肌肉不够发达。只要能写,写得过得去就可以了。更不宜因写字不好而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南明教育所用的是自元十识字法,各自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不是笔画,而是字元字立理。

      朗读:传统的学校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朗读的形式主义,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一个菜谱也能朗读的催人泪下。”,也就是说他的朗读确脱离了文本内容,你一定要意识到教朗读不是教声音,教朗读就是教理解。朗读本质上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内容选择合宜的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和形式脱离开来,朗读就会出现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重对文本类型的判定。我们的朗读可以做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我们可还可以让朗读“有风格”。对文本进行鉴别,是因为不同的文本对朗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读一个儿歌童谣你就不能有感情。一些文本就不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比如像说明文,如你到一个工厂里去了解一下产品,技术员向你有感情的朗读说明书你就会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要过早地训练孩子的“朗诵腔”,那样会非常糟糕。有很多人把朗读腔带到了演讲里面。如激励演讲,怎么会有抒情的腔调呢?阐述沈明一个观点,需要抒情吗?适合朗诵的文本,你才能够进一步的鉴别。有些文本是抒情性的,他对朗诵的要求就比较高,有些是戏剧性的,他对朗诵的要求也很高。对话的戏剧性朗读和优美的文学性朗读对朗读的要求又不一样,不一样的朗读要求代表了孩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地段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朗读太少了,老师分析太多。所以低段老师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朗读,首先要读熟,甚至背下来,这是语言积累。我们要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让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后,看到不同的文本能够熟练的进行自动化的朗读去处理它,这也是为中高段的演讲,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写字要规范。三、识字要教到位要过关。如果低段把这三件事都做好了,那核心的任务就把握住了。

        中高段:首先,我们要知道中高段的语文到底要教什么,那么我们一定要研读语文的课程标准,要看一看课程标准的结构,因为今天的语文要素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没有跳出课程标准的空间。课程标准里面有几个关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需要具备一些核心能力,那么这些核心能力都被化为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和写作要素,这是对课程标准本身的具体化。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的阅读、写作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把语文的核心素养化解为语文要素。是要掌握这些核心素养,需要一些准备性的知识。哪些是核心素养的准备性知识呢?我们发现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语文知识(标点、语法、结构、修辞、拓展、延伸),只有会识字写字,我们才能够实现“读写”,读写的目的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文主题。

        把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核心素养而学的准备性知识——准备性学习;一类似核心学习既是针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一类是指向人类人文主题的学习。这就要求基础知识清单化,语文要素问题化,人文主题生命化,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语文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结节课的重心是什么?是语文要素。要好很多错误,差很多错误,为什么呢?唉呀,我们这个中国人做事情容易大,问题简单化,比如说是我们会强调,大家都要去学杜郎口,所有东西都要自学,结果成功了吗?教学内容里面涉及的不同类别的知识,它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不能够拿任何一把锤子去敲所有的知识,你能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我们在里清语文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要素是最难的,读写要素是最难的,把读写要素搞清楚是很难的。把读写要素搞清楚之后,把它问题化是更难的,不过这是语文教学中真正要突破的核心。语文要素问题化说的意思就是我们让孩子掌握任何一个语文要素,我们必须基于文本提出一个好问题,问题起得恰当,一节课就照亮了,要素就活了;问题提的不恰当,要素就死了,就给孩子灌输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接受。

    对于具体教学,教学的要害在哪里?我们手头就要有几种工具,第1种工具就是“过关制”——就是说基础知识列为清单,然后采取过关的方式让孩子逐一突破,都要过关,都要达到标准。今天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教、不训练、不反馈,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得到扎实的训练,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成熟的教辅资源。我们要把孩子真真正正掌握的东西识别出来,再进行过关这一关卡,但是这里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比如小学语文里古诗词不要简单的让孩子背默,一定要讲清楚意思,在理解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默写。甚至把字词的理解纳入到考核当中去,这对孩子长期训练是有好处的。只要识别出错误,就要让孩子写在书上,尽量不去用笔记本。因为孩子不会去看笔记的,但孩子一定会看书。在过关这一项,我们不能做到课课清、堂堂清,但我们至少要做到周周清。

  第二,要训练孩子的预习意识,重点是熟读课文。一二年级不要让孩子用学习单,在第2天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让孩子提前熟读课文,利于第2天的听课。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一定要训练孩子真正的预习意识。使用预习单,预习单的结构跟三类目标的结构是一致的。预习单的结构就是你上课的流程。鸡蛋里要有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就是a类目标,第二部分针对的是B类目标。,三部分针对的是C类目标。预习单一般设置为15~20分钟长度。但如果讲鲁迅的文章,你预习单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问题。20分钟的预习单可以让孩子前一天做,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做。训练期间放在课堂上是最好的,但是20分钟的时间一般孩子都做不完,因为预习单本身就不是让孩子做完的。然后老师上课的时候80%的时间是对预习单的回应,就是教学一致原则,这种原则让教学走向高效和深度。

    教学真正的重点还是针对语文要素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有没有我没有抵达根本?问题设计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问题设计有没有跟孩子的生命生活产生关联,这是评价一个老师高下水平的关键尺度,也是教学成败的观念,如果你感觉到你没有办法准确把握,没有办法准确设计,你就紧扣课后题,把课后题当成核心问题基本上是错不了的。

    怎么教写作?

      低段的写作中段的写作和高段的写作要求是不一样的。低段写作重想象,中段写作重写实,高段重综合。所以我们发现中段三四年级说明文比较多,强调观察。就像绘画一样,低段画儿童画,中段画素描,注重基本功练习,中段重“段”的训练。写作是技能能训练,凡是技能训练,1万小时理论都是可用的,作文教学利用的是刻意练习的原理,所以作文要刻意练习。作文的高效训练是会带来所有孩子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个别孩子。写作的核心在于训练目标的确定。我们的写作训练分为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基本要求,每一篇文章都一样,主要是规范书写和标点符号,要持之以恒的规范。二个层次是核心要素,一次的训练点都要对单元的要素进行分解,把它转化为可监控可示范和反馈和修改的训练点,把握住这个原则之后,坚定不移地以修改为核心。不要写了就算了,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每一篇作文都修改成合格作文。不断的修改和反馈,越机械越有效。我们语文老师大多数太过于看中修辞和好词好句,而美国的语文老师关注的是要素,因为要素表现出来的是思维。其实,不应该去关注修辞和好词好句,要的是骨架好、骨架逻辑对。所以那种思维训练、那种框架感、那种写作要素的落实才是训练的关键。

节日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老师怎么备课、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