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的经验来说,“管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管人理事”,这个定义被很多人不断地强化,结果,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对于人的工作,管理最大的困难也就变成了管理人的困难。更多的人还会确信,如果把人管好了,管理就做好了。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本书作者陈春花是中国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是一名集教授、企业家、作家于一身的传奇女性。陈春花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通过本书,她想要向我们传达:管理就是一个把理论变成常识的过程。
01
我们通常说的管理究竟是什么呢?管理是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来检验的?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咨询顾问去到一家公司,老板非常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帮助我培训培训员工,他们笨得像猪一样,我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懂。接下来这个顾问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们却对顾问讲:你快去培训我们老板吧,他讲的全是鸟语,我们根本听不懂。
这个故事所讲的几乎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况,既然员工“像猪一样”,那怎么能听懂鸟语呢?老板和员工根本就无法对话。
管理者有时喜欢把事情变复杂,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富有深度。或者每日忙于决定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下属应该做什么,对于每一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却从来不作分析,不作安排,结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凭着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凭着自己对于企业的热情和责任在工作,出现的工作结果就很难符合标准。
真正的管理不是这样的,管理是要管理者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日常管理中有一个情况会比较普遍:在工作的现场,发生了问题,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很多管理者回答说: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到责任人,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好像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用管理的这条规律来看,就有问题了,正确的答案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这一次不会再犯,但是管理需要不断地面对新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那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员工都知道要马上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方式。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人理事”是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理解,即便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也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强调对于人的管理。但是很可惜,这个理解是非常错误的。
以日本管理为例。日本企业管理中最著名的是品质管理,而品质管理的获得来源于日本的现场管理,日本的现场管理就是“5S”的活动。“5S”是让每一个进入现场的员工做好5件事: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这5件事情使得现场管理成为了可以操控的现实,从而得到日本的品质。
所以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而言,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企业需要不断地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目标组织不断得以实现的时候,个人的目标也能够不断实现并提升。
第五、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一个老板对作者抱怨,他不明白为什么下属做不好,因为他已经非常授权,除了人事和财务的权力,其他的权力他都给了下属。作者笑着回答,“其实你什么权都没给下属,因为除了人事和财务的权力,其他的权力对于管理来说都是次要的,管理的资源首先是这两个权力。”
在管理的架构中,往往越是处于上层的管理人员离顾客越远,而与顾客接触的一线人员反而没有资源以及资源运用的权力。而管理的关键是要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
02
如何看待管理呢?这样的问题就是管理观的问题。应该说,有了清晰的管理观,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才会让管理更有效。组织管理观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其实很简单,它只是需要做一个分配就好了,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因此,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可以用一个比较来说明:当在经营上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
无论从时间的角度还是理论的角度,管理所要面对的就是效率,也可以说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管理效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的划分工作,就是我们工作分工需要基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凭借经验。同时还需要对于承担分工的员工进行选择、培训。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正是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来源。比如:美的集团就处在职位明确、责任明确、激励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中。经理人都很清楚,对于他们来说职位就意味着责任、权力,他们很好的理解了权力、职位和责任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才会让美的成为中国最好的家电企业之一。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员工能力和素质以及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都会发挥作用,能够触动和推进的就是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激励。
比如,一家公司在创业初期,为管理人员设计了高额的奖金制度,只要取得业绩就可以得到高额奖金,而且不设上限;到企业有一点规模的时候,开始设计管理人员的分红计划;当企业具有可观市值的时候,创业者可以为最核心的管理人员配送股份。到这里,因为企业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管理人员也愿意一辈子把所有才智都贡献在这家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03
前面我们谈到了一个词“组织”,什么是组织呢?大多数在组织里工作的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组织。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在组织里的人并不开心,更多的人认为他们被组织抹杀掉。实际上,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
那么,该如何正确的理解组织呢?
第一、“公司不是一个家”。
一直以来,很多管理者认为需要成为“父母官”,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以公司为家”,但是这些观点其实是非常不对的。公司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还是需要回归到组织本身的属性上。组织管理中最为根本的困扰是我们违背了组织的属性,忘记了管理者需要面对责任、目标和权力,而不是培养情感。
第二、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由同一组人承担。
很多管理者都被复杂的组织管理搞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为什么?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理解到组织需要明确的责任、权力和目标。
第三、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
在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是以生存为前提的存在,人们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与人应该是公平而且平等的。而组织的重点是人,这是完全可以确信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了解到组织更强调服从而不是平等。军队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对服从。
第四、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组织中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责任的关系,分工让每一个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和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组织分工需要理性设计和法律界定,没有共同的对于分工的承诺和认识,没有人们对于分工的权威的认同,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组织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