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计划心理:秦一铭-接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本文整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戏剧学组秘书长秦一铭老师在首届全国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做的《接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报告内容,版权所有,严禁摘抄、转载,侵权必究!

一直都说接纳孩子,你知道应该怎么接纳吗?测试下,你的“接纳”达标了吗?

主持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戏剧学组秘书长秦一铭老师,为我们带来《接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题演讲。


秦一铭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此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的那些事,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接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


首先给大家引入一个教育公式——真爱等于真管。家长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真爱,其实不然,有些家长和他们的爱是糊涂的,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真爱是真管的基础,只有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管教才会有效果,否则只会伤害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在《6A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6个原则: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前4个原则是基础,代表了真爱,只有具备了基础我们才能实施有效的真管,建立起责任和权威。


我们再来谈谈“接纳”。

今天在来演讲的路上,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段新加坡促婚视频,一个印度华裔妻子在丈夫葬礼上的演讲。

妻子被主持人邀请上台,面对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说道:“今天我并不想赞美我的丈夫,也不想罗列他的优点,因为这些你们都知道,我想说的话可能会让大家感到不自在,首先要从我丈夫在床上的表现说起,他的鼾声就像老式拖拉机的引擎,发动半天发动不着,噪音还特别大。”说着,这位女士就学了起来。“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这只是一个前奏,接下来他还会用身体来发出各种排气管的音效。”妻子在葬礼上形容丈夫打鼾放屁的模样让她的孩子和朋友们感到十分惊讶。妻子接着说:“我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声响会成为我的安慰,在生命弥留之际,这些声响让我知道我的丈夫还活着。”说到这儿,亲朋好友渐渐明白她想要表达什么了,接着她又说“这就是人生,陪伴我走了一生的人,我怀念的却是他在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瞬间,希望孩子们也能找到一位和他父亲一样‘不完美’的伴侣。”这段小视频让我们对“接纳”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一个故事:

一对男女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刚开始他们赤身裸体也并不觉得羞耻,但在犯了罪之后,他们立刻拿无花果的叶子来遮盖自己,将自己隐藏起来并不再向对方袒露自己,于是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孤独产生了。我们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着深深的孤独。

接纳,在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无论发生什么父母一直在身边,他不是孤独的。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前两天去某个学校开讲座,在提到青少年教育问题时,他嘱咐老师们一定要避免孩子们的性行为和早恋现象。午餐时校长和他说:“您讲了一上午的早恋问题,我觉得您应该与时俱进,在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小男孩就已经开始给小女孩递纸条说我爱你了,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早孕而不是在早恋问题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初中生怀孕。”

如果你现在有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有一天她来到你面前说她怀孕了,你会怎么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家长们的反应可以用“三个死”来形容:第一是气死了,第二是羞死了,第三是恨死了。

我曾在一次在聚餐中向朋友提及过这个问题,有一个哥们直接撸起袖子说:“这要是我的女儿,我一定得问这是谁干的然后跟这人拼命。”拼命有用吗?回到我们刚才说的概念,孤独是因为我们羞于把自己的灵魂向他人敞开,我们要解决孩子孤独的问题,就需要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为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纳。

下面再和大家分享麦道卫博士和他女儿的故事。

麦道卫博士是美国有名的家庭教育专家,曾写过一本书《真爱需要等待》,他曾告诉全美的父母一定要杜绝孩子早期的性行为,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有一次因为出差他已经10天没有见到女儿了,等他开车接女儿放学,看到站在校门口的女儿似乎不太高兴时,他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但是女儿不愿意说他也没有强迫,女儿上车时没有像平时一样坐在副驾驶,而是拉开了车后座的门,坐在了后面。麦道卫博士确信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他开着车,大约过了10分钟后,女儿开口了:“你把车靠边停一下,我有事情要跟你。”

麦道卫博士说:“好,我就知道有事,没想到那么快你就准备告诉我了。”他把车靠边,下车,拉开车门跟女儿坐到了后座上,女儿看着他说:“爸爸,你真的预备好,接受我下面要说的这件事情了吗?”麦道威看着他的,点了点头,女儿说:“爸爸我怀孕了。”博士瞪大了眼睛,即使早有预感,但当这句话从女儿口中说出来时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完了,我要失业了。我在写书告诉别人的父母要杜绝孩子过早的性行为,保护好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可今天我的孩子却正面临这种情况。”但是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跟女儿说:“孩子,我可能要失业了,但是没关系,我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你,无论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走,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女儿当时看着他的父亲,眼泪唰的一下就掉了下来,然后跟父亲说:“爸爸,其实我并没有怀孕,怀孕的是我17岁高中同学,今天早上她跟父母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被拒之门外了,今天早上她从学校10层楼高的地方跳下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无条件接纳孩子,意味着无论孩子犯了多大错,遭遇了多大失败,我们的爱也永远不会离开。麦道卫博士的女儿就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

有个小短片《父与子》。父亲叫迪克,儿子叫瑞克,瑞克一出生就是脑瘫儿,父亲非常爱他,瑞克还是小孩子时父亲抱着他出去玩,发现他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每次抱着瑞克奔跑,儿子的脸上总是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从那一天起他就告诉儿子:“虽然你行动不方便,但是爸爸一定要陪你走过一个运动的人生。”

在儿子成长的25年间他们一共参加了934次比赛,包括78次半马、64次马拉松、24次波士顿马拉松、两次11公里赛、8次15公里赛、204次10公里赛、4次8公里赛、92次5公里赛、206次奥运标准的3项铁人赛,6次参加了被大家公认为常人都很难承受的终极三项铁人赛以及246次其他跑步的比赛。

以上就是父与子的故事,每次看到这个短片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瑞克是一个脑瘫儿,无法用实际行动回报父亲,甚至连一声“生日快乐”或“谢谢你”这样的话都说不清楚,而父亲不求回报,给予他无限的爱和接纳,这就是恩典。“我爱你”这句话大家很轻易就能脱口而出,而父与子这份沉甸甸的感情让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有人认为是给对方关心、钱和陪伴。我认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始终接受和包容对方并且即使对方不爱我,我也爱他。

如何判断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接纳?有一个小测试,今天回家后在座的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如果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说明父母的接纳做得不错,如果孩子沉默或者要思考一阵才回答,家长就该反思了。


还有一个问题:“宝贝,你觉得如果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爸爸妈妈还会爱你吗?”我们曾做过一个小互动,在一定范围内问一些孩子相同的问题,很少有孩子说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大多数都说不会爱我了。一个朋友听完我的讲话后回家问他9岁的孩子:“儿子过来,你觉得爸爸怎么?爱不爱你”孩子不回答,表情奇怪的看着他,接着又问:“你觉得要是你犯了错误,爸爸还会爱你吗?”孩子的表情显得惊讶起来,神情立马紧张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儿子说:“爸你别磨叽了,有啥话你就直接说你是不是给我下套,我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事了?”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必慌张,告诉他:“孩子你想错了,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不离不弃。”

孩子在成长中体现的问题都能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根源。孩子在家中需要用表现和行为来赚取父母的爱,电视剧《小舍得》里有这样一幕,孩子在家长会上哭着说:“妈妈,我觉得你爱的不是我,你爱的是那个考100分的我,一旦没有考上,你的爱就不在了。”妈妈感到十分震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爸爸妈妈为他起早贪黑,为了他选择不离婚,所以他要加倍好好学习超过别人,体育、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都要优秀,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爱他。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小时候学过小提琴,我问他现在还会拉吗,他说不会了,我问:“你小时候拉小提琴不是过8级了吗?”他说:“那我也不会拉了,因为我不喜欢,小时候每天都在练,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也在练,有时候练到都睡着了,因为我从小就不喜欢,所以到今天为止我还是不会拉。”

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检验自己,在婚姻中也一样。爱有三种动机:交换式的爱、恐惧式的爱、分享式的爱。

交换式的爱是有条件的,我爱你是因为你也爱我,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会停止给你我的爱。

恐惧式的爱,举个例子,在一家小有规模的幼儿园里,他们的口号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老师对孩子首先做到的就是爱,可是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听见老师在给孩子喂饭时说:“差不多得了,让你吃你就吃,谁有这么多耐心喂你吃饭,都吃半个小时了,你到底吃不吃?”这位老师的爱就是一种恐惧式的爱,由于担心工资奖金以及各种考核而将自己伪装成有爱的状态,内心的动机不是真的爱。分享式的爱,是在我得到了别人的爱时,愿意将其分享出去,不求回报也不求为了交换。

有四个维度能让大家区分真爱和假爱,第一是条件,真爱是没有条件的,而假爱有条件。第二是对象,真爱的对象是人的本身,不是因为对方的表现,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爱他。假爱的对象是表现和结果,例如:“儿子你今天真棒,给陌生人拎水,妈妈爱你。”第二天儿子没有给人拎水妈妈就不爱了。

第三是价值观,有真爱的人认为生命本身就有价值,例如:我觉得自己亲生的孩子非常有价值,尽管在别人眼里他好像没有那么优秀,但我能够看到他的价值,假爱则是对我有用的才有价值。


第四,从对爱的理解来说,真爱是无私的奉献,无怨无悔,假爱是投资,必须有回应。

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爱的投资》,这是一个真实案例。

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学霸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学校任教,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错的职位,后来女士结婚并有了孩子,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这位母亲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可是幼儿园的教育让她不放心,于是不顾他人的反对她顶着巨大的压力辞去了工作,开始留在孩子身边亲手教育他,母亲相信儿子只有在她的手里才能释放出才华和天赋,后来儿子在她的教育下精通琴棋书画,直到10岁那年,儿子偷了妈妈的钱去网吧打游戏忘记了时间,一抬头发现已经晚上十一点了,由于这是他第一次那么晚还不回家,害怕回家后会受到批评,他便继续待在网吧里。另一边母亲焦急的寻找,发朋友圈,报警,终于在两天之后找到了孩子,但是在这过程中,同事、朋友、家人的流言蜚语不停地传到母亲的耳朵里:“为了孩子丢了那么好的工作,这孩子不也就这样嘛!”这让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崩溃得抱着孩子一起跳楼了。

故事中的母亲对孩子进行爱的投资,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儿子变得更优秀,这本身没有错。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我们要审视自己爱的动机,到底是交换式,分享式还是恐惧式。

为大家举一个关于“分享式”的例子:

有一个爸爸在孩子感冒的时候对孩子说:“你带上一杯水,因为你感冒了,到学校要每天按时喝5次水。”说着,给了孩子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12345”,让孩子每喝一次就在上面画个勾,如果没有喝就画个叉。当孩子从小学校返回家时,爸爸看了孩子的纸条上面有两个勾三个叉,这让爸爸感到十分高兴,孩子没有达到喝水的要求但是他却是在真实的表现自己,父亲对孩子的接纳满足了孩子内心最需要满足的部分,因此孩子才更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父亲面前,这就是分享式的爱。


向大家分享一个绘本故事。

画面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个木匠,木匠雕刻出了村里的所有人,这个村子叫微美刻村,木匠将街上的行人雕刻成不同的样子,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每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奇怪的标记。在微美刻村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两个小盒子,一个装的是小灰贴,一个装的是小金星,当大家看到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画面中这个表演杂技的人,他会翻跟头,可以将箱子摞得很高,能够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他是大家眼中的明星,于是便有很多人纷纷将自己的小金星贴在他的身上。

 

还有一个人叫胖哥,画面中的他长得十分丑陋,个头矮小,身上就被人贴上了小灰贴,有些人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纷纷上前跟风,他们认为反正小胖哥身上已经有很多小灰贴了,那就证明他肯定不是好人,时间一长,小胖哥身上已经有了很多小灰贴,他走路直不起腰,空洞的眼神失去了希望,嘴角往下耷拉,整天郁郁寡欢,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身穿白裙子的小姑娘露西亚,胖哥觉得很奇怪便问露西亚:“为什么你身上什么标记都没有,我也很想像你一样,我不想要小金星也不想要小灰贴。”露西亚说:“如果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就去山上找木匠伊莱吧。”小胖哥还想再问些什么,可鲁西亚一个转身就走开了。

 

小胖哥不敢去山上找木匠,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丑陋矮小的人,身上被贴满了小灰贴,不配去见那个雕刻和创造大家的木匠。一天晚上胖哥坐在床边,看着窗外升起的月亮,听着人们追逐打闹,互相贴着小灰贴和小金星,心里非常难过,他想: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也许我真应该去找伊莱。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当他推开伊莱的房门,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他,硕大的房间,就连椅子都比他要高,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那么宏伟,胖哥心里又开始嘀咕了:“这里太大了,我不应该来这,我要回去。”就在他小心翼翼地转身,准备离开时,一个声音说道:“胖哥!”他一下站住了,接着伊莱把他抱上了椅子。“你怎么知道我叫胖哥?”“我当然知道你叫胖哥,因为你是我雕刻出来的,你是我创造的。”

 

胖哥看着伊莱温暖的目光,心里面难过极了,他说:“我好难过,因为我不优秀,我不想贴这么多小灰贴,可我又害怕见你,因为你创造了我,但是我并没有那么优秀。”伊莱笑了:“胖哥,你知道吗?你很特别”“我很特别?我哪里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跟我说过。”“胖哥,你知道我在乎什么吗?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更在乎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你自己。”伊莱说着,在胖哥的头上轻轻地点了点,这让胖哥觉得非常温暖,充满了力量,他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是特别的吗?原来我在一来的眼里是如此特别,他这么看重我。”

伊莱笑了。当他再次把潘哥举起来时,他们四目相对,小胖哥感觉自己的心和伊莱紧紧连在一起。胖哥准备告别了,他向伊莱挥手告别,刚走到门口,一来对他说:“胖哥,请记住,你很特别。”胖哥心里想:也许伊莱是对的。就在这时,一个小灰贴从小胖哥的身上掉了下来......

我今天的演讲到这就结束了,最后用绘本故事的方式给大家讲述接纳。

主持人:

非常感谢秦一铭老师的精彩分享,观众听完后十分感动,这里有一些问题想向老师请教:“溺爱能算是无条件的爱吗?”


秦一铭老师:

爱是有原则的,举个例子,有一个妈妈说:“我们家的小宝贝太磨蹭了,每天都急死我了,吃饭也慢,穿衣也慢,做什么都慢,每次我也不敢打他,而是哄着他,按照他的节奏来,所以每次上学都迟到。”爱是有原则的,而不是糊涂的,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原则。


我给妈妈说:“你要告诉他迟到会承担什么后果,到了学校是他自己去面对老师和同学们,面对自己只有半节课或者一节课,他如果没有听就会错过很多知识点,你要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妈妈回去试了两次,发现小朋友很聪明,他常常躲在被窝里看妈妈,如果妈妈还不来叫自己,他就会看表,感到紧张。妈妈后来跟我说:“我发现第二天他就开始穿衣服了,尽管嘟着嘴很不开心,过了一会儿就出来找我了,然后主动让我帮她梳头。”妈妈当时这样回答:“医生让你喝水,你要先把水喝下去,我们再来梳头。”孩子早上拖拉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的爱要有原则,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他,听他摆布,小孩子很聪明的。


主持人:

谢谢秦老师,有一位家长在问:“我觉得我的女儿并没有体会到我对她的爱,现在不去上学,天天就玩手机,我该怎么办。”


秦一铭老师:

不知道这个孩子多大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对孩子的陪伴是否足够?我们是不是观察到他的情绪?在学龄前,我们是否给了他足够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我很理解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自己出去挣钱,我曾听说一个妈妈月工资5000,却要拿7000块钱给保姆,爸爸也一样,很少参加亲子活动。举个例子,有一个作家朋友说:“有一天我4岁的孩子来找我,当时出版社已经向我催稿了,我是真的没有时间,孩子问我能陪他玩一会儿吗?用一个渴望的大眼睛看着我,我让他出去,别在这里捣乱了,但是10分钟以后我想,拖延出版社几天又能怎样,我孩子的4岁就只有一天,所以我决定去陪儿子玩。”


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今天我们讲了6A的基础是接纳,后面还有关爱、赞赏、时间、权威和责任的原则,后面我们还需要学习什么是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父母一定要不断学习,跟孩子一同进步和成长,如果你的孩子老看手机,你能不能做到不要老看手机。


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是否足够了解孩子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与孩子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却从来没走进过孩子的世界,于是他便不想跟你建立连接,不愿在你面前敞开心扉,变得越来越孤独,孩子13岁时就不再听家长的话而是听小伙伴的了,到了18岁你就更不能管他,只能跟他做朋友了。


主持人:


谢谢秦老师。还有家长想问您:“我的孩子很要强,比成绩,比排名,但是我感觉他这样下去并不健康,我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这么内卷呢?”


秦老师:

妈妈可以在时间管理和学习上帮孩子找到更科学的方法。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很有安全感的,因为他有内驱力,愿意专注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要告诉孩子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均衡发展,我们的生活不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社会的接触,以及其他方面的锻炼,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长期固定的运动,这些都是陶冶我们生活的方式,引导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

谢谢秦老师。有一位家长向您提问:“约定好到了时间,但是孩子还是要求延长时间,不满足就会闹脾气,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秦老师: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有准备的父母会一直等待孩子出问题,因为他们总有灵丹妙药。孩子犯错误恰恰给了父母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和孩子约好了时间,我们要找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愿意出门,什么原因导致时间被拖延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全家盛装出席一个活动,在我们穿好衣服准备出门的时候我听见妈妈在卫生间叫了一声,随后小女儿委屈的靠在卫生间的门口,我就问刚刚发生了什么,原来小女儿给大家都准备了一张贺卡,分别塞进大家的口袋里,给妈妈的贺卡可能放在了卫生间了,结果小女儿去拿的时候裤袜踩到了卫生间里的水,弄湿了,妈妈很不开心,因为又要给孩子重新换条袜子。


这个时候我就问女儿:“你现在很不开心对吗?你觉得不应该受到批评对吗?”孩子点点头。这个时候对我来说参加聚会是否准时已经不重要了,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孩子,梳理孩子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对孩子说:“我给你一个方案好吗?如果妈妈跟你道歉,你是不是会很开心?”


她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起来,她点了点头,这是一个能满足她心里需要的方式,于是我和妻子交流了一下,妈妈配合的走到她跟前蹲下,我问小女儿:“妹妹,你现在想要妈妈说什么?”随后小女儿说了一句让我特别高兴的话:“我希望妈妈给我道歉。”我觉得这体现了一个平等的家庭环境,妈妈说:“宝贝,我真的很抱歉,我只顾自己觉得给你换衣服很麻烦,但是我却忽略了你正在用心的为我们每个人准备贺卡。”


小女儿一听,眼泪就流了出来。妈妈接着说:“对不起宝贝我伤害了你,我可以抱抱你吗?”女儿使劲地点头。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外面的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跟孩子的关系和孩子的需求。后来我们重新换了衣服出了门,大家都很开心。

我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分享给妈妈。


内容来自成功之道教育机构第15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计划心理:秦一铭-接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