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旧书有感

周末闲暇,在书架旁发呆。随手翻阅尘封已久的角落的书籍,竟然把中学的语文高考复习资料书抖落出来。

碧野的《游天山记》,巴金的《海上日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矛盾的《白杨礼赞》,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苏轼的、辛弃疾的、李清照的一篇篇经典课文展现在眼前。

书中,还有本人圈圈点点的注释,甚至还能把大段的文采四射妙文背诵下来。心中的感动充盈,甚至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课情景再现眼前。 

我本一性情中人,听着窗外布谷鸟短促悠扬动听的歌唱,不由把思绪转到求学之路的情景。

三十年前,在寒风呼啸中和伙伴徒步疾行在上学路上,跨过冰封的小河,在羊肠小路上顶风小跑,鼻子冻得通红,但是头上戴的棉帽子里和棉袄后背里,却是浸满汗水。

十二里地,我们就用四十分钟赶到学校,早上开始自习,大多是朗读课文,就是这样一篇篇名人佳作深深印记在脑海里。 

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我真的是,为宋学士感慨和敬佩,我的求学还是幸运的。

中国文人的风骨是源远流长的,孟子求学,司马迁著《史记》,曹雪芹贫病中创作《红楼梦》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文人是生活简朴,甚至是穷困潦倒,或者怀才不遇,或者在官场上被冷落甚至贬官发落外地,苏轼、柳宗元、白居易等等。 

当今纵观三十年,中国文人有文采熠熠的大成就者几乎是个空白,著名作家有几个?传诵口碑的诗人是谁?记得钱学森反问当今的科学家为什么少之又少呢?   

历史上盛世时期,正是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时期,文景之治、盛唐时期、明朝中期等等,当今号称盛世,为什么却不能群星灿烂般,涌出大批文学家、诗人、大科学家,值得反思。

康乾盛世时期,是由于文字狱压制和打击著书立说,是统治者原因。   

当今,我们都是在咀嚼历史的精华,当今的诗坛文坛却是充斥一堆堆味同嚼蜡的,无病呻吟的作品。

我们的重任,是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有创新要有所成就。究竟是什么原因?还要共同反思和反省! 

今日,游学途中简友金燕发来《神女峰》一文,使我感怀,特回复金燕先生一首:

“长江三日萦怀中,

闻友亲览神女峰。

白羽升仙歌犹在,

金燕盘旋诗兴浓。

江陵千里归一日,

白帝百年忆英雄。

笑谈古往今来事,

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来由是,自我上学时,我很喜欢著名作家、散文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至今萦绕怀中。

看到简友金燕先生游历长江,尽览神女峰美景,勾起我对刘白羽先生的追忆,可惜白羽老师早些年驾鹤西归,但是他的佳作散文依旧为我赏读,长江三峡美景犹在眼前,依稀听到神女悠远的歌声。   

想必金燕先生也是在神女峰留恋难返,他一定诗兴盎然。   

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至今我还在朗朗上口吟咏,刘备一世英雄败在东吴手下,只落得在白帝城托孤而留下白帝城,由后人在此追忆往昔的英雄啊。

今天我在和友人小聚,推杯换盏,笑谈古今历史更替之事,但愿我辈不但要传承先辈的精采华章,还要超越先辈创作新的妙文佳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翻旧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