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住着魔,要么同化,要么净化

图片发自App

心里住着魔,要么同化,要么净化。

其实从这句话就可以大概地知道我接下来要写什么了,无非就是围着“底线”这个词来“大放厥词”。

然而在说“底线”之前,我想先说说前不久在史铁生《病隙碎笔》一文中看到的对于“自杀”的一句论述时,我所写的一段谬论:

自杀,是精神上的“我”想要杀死肉体上的“我”,以此来消灭“自己”。肉体是精神的唯一宿主,没有肉体,精神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可往往肉体上的“我”并不想“死”,于是就开始与精神的“我”进行抵抗斗争。若精神上的“我”赢了就是皆大欢喜的“双赢”,精神的“我”选择继续存在,而肉体上的“我”也就不必为之“殉葬”了。

之所以把“自杀”拿到这个话题来讲,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中提到了两个不可缺少的词,“肉体”和“精神”,先不管自杀是否涉及与“底线”有关的东西,起码“肉体”和“精神”是涉及到了的。

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在描写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再次回到姑姑家时性情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时,作者也用了两个词,“动物”的自己和“精神”的自己。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原本是一个阳光开朗,温文儒雅,对爱情满怀期待和敬意,丝毫不容亵渎的一个人。然而因为心里的虚荣心作祟,还是没能挣脱世俗的牢笼,没能让精神上的自己战胜“动物”的自己,最终“诱奸”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亵渎了自己最崇敬的爱情。

托尔斯泰说,人性本来就有两面,一面是动物的,一面是精神的。动物和精神谁能占上风,就在一线之间,一念之间。而这一线,一念,就正是我要说的人的“底线”问题,涅赫柳多夫之所以做出那种事情,就是没能守住底线。

虽然一代伟人托尔斯泰在很早就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自己的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聚焦到了晚年之作《复活》中,就是要告诉世人,人立于世,底线,必须要守住。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守住了人性的底线了呢?有多少人让精神的自己,战胜肉体的自己,动物的自己了呢?

前不久在《贵州趣闻》栏目中看到了一个关于“火腿肠的制作加工过程”的视频,视频的标题是“太恶心了,贵州以后不要吃了”,而内容也并没有让人失望,原来市场上的,我们饭桌上的那些光鲜靓丽的“香喷喷”的热狗,是一些还没有刮毛的死猪死牛,死羊的尸体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扔进绞肉机里搅成肉泥,然后经过各种添加剂的加工后制成的。可想而知,看到这些,除了觉得特别恶心外,最觉得恶心的还是那些不法商家的所作所为。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却丝毫不顾消费者的健康,这难道不是没能守住做人的底线吗?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说到底,很多人都没能做到。除了上面所讲的不法商家外,还有之前暴露的三鹿奶粉加三聚氰胺,珍珠奶茶用轮胎内胎胶等,这些都是有失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还么一些人,他们身居国家重位,是人民的领导人,但最终还是在金钱的面前,低了头,失了底线,于是就有了近年来,打虎,猎狐,拍蝇等“专用名词”。

可想而知,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每个人都守不住底线,将会爆发怎样的“人性”危机。一根木头从一只蚂蚁穴开始腐烂,一场病由一个病毒开始蔓延,就正如典故“扁鹊治病”中的蔡桓公一样,不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最终不治而终。而造成底线的“失守”,正是人们的心里的“病”引起的,这个病,是心病,是心魔,是一切虚荣心,贪婪欲在作祟。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很多古装剧里都有这种男角人设:一开始侠骨柔情,温润如玉的男二总会因为对权利诱惑,爱情的爱而不得,亲情的仇怨等,而堕入魔道。比如《笑傲江湖》的林平之,《神雕侠侣》的甄志丙,还有前不久热播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应龙润玉。虽然这只是影视剧,但它始终都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守住底线才是正道。

又回到最初谈到的“自杀”问题,按照我的那段谬论,如果自杀的人在肉体上并没要“想死”,而精神的自己却强行杀了自己,这算不算违背道德,打破底线呢?当然,这只是一个谬论。而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倘若自杀的人如愿的“死”了,那他的家人却痛不欲生,甚至也起轻生的念头,那死者是不是违背了道德底线?如果说,按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允许的说法,子女轻生也算是一种违背道德底线了,因为你让你的亲人伤透了心,让活着的人痛不欲生。

《小王子》中有句话,“猴面包树小的时候,跟玫瑰幼苗是很像的,那你就得给自己立个规矩,只要分清了哪是玫瑰,哪是猴面包树,就马上把猴面包树拔掉”。所谓底线,就是善与恶,正道与邪恶之间的屏障,而心里的魔就是打破底线的根本原因。所谓魔,就像人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与生俱来,一旦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守住底线,就要有病治病,有魔化魔,不然恶魔一出,底线便不攻自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里住着魔,要么同化,要么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