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一位大佬邀请我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百感交集,感触颇多。
在我是新人时,如果有前辈能够指导方向一下,分享一些踩坑经历,或许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节省更多的学习的成本。
这篇文章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给新人总结了25条建议,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很多小伙伴不愿意给代码写注释,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我在开发的前面几年也不喜欢写注释,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但后来发现,有些两年之前的代码,业务逻辑都忘了,有些代码自己都看不懂。特别是有部分非常复杂的逻辑和算法,需要重新花很多时间才能看明白,可以说自己把自己坑了。
没有注释的代码,不便于维护。
因此强烈建议大家给代码写注释。
但注释也不是越多越好,注释多了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增加了维护成本,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我们要写好注释,但不能太啰嗦,要给关键或者核心的代码增加注释。我们可以写某个方法是做什么的,主要步骤是什么,给算法写个demo示例等。
这样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再去看这段代码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上手。
我看过身边很多大佬写代码有个好习惯,比如新写了某个Util工具类,他们会同时在test目录下,给该工具类编写一些单元测试代码。
很多小伙伴觉得写单元测试是浪费时间,没有这个必要。
假如你想重构某个工具类,但由于这个工具类有很多逻辑,要把这些逻辑重新测试一遍,要花费不少时间。
于是,你产生了放弃重构的想法。
但如果你之前给该工具类编写了完整的单元测试,重构完成之后,重新执行一下之前的单元测试,就知道重构的结果是否满足预期,这样能够减少很多的测试时间。
多写单元测试对开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有助于提升代码质量。
即使因为当初开发时间比较紧,没时间写单元测试,也建议在后面空闲的时间内,把单元测试补上。
好的代码不是一下子就能写成的,需要不断地重构,修复发现的bug。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看自己1年之前写的代码,简直不忍直视。
这说明你对业务或者技术的理解,比之前更深入了,认知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如果有机会,建议你主动重构一下自己的烂代码。把重复的代码,抽取成公共方法。有些参数名称,或者方法名称当时没有取好的,可以及时修改一下。对于逻辑不清晰的代码,重新梳理一下业务逻辑。看看代码中能不能引入一些设计模式,让代码变得更优雅等等。
通过代码重构的过程,以自我为驱动,能够不断提升我们编写代码的水平。
有些公司在系统上线之前,会组织一次代码评审,一起review一下这个迭代要上线的一些代码。
通过相互的代码review,可以发现一些代码的漏洞,不好的写法,发现自己写代码的坏毛病,让自己能够快速提升。
当然如果你们公司没有建立代码的相互review机制,也没关系。
可以后面可以多自己review自己的代码。
我们在写完查询SQL语句之后,有个好习惯是用explain关键字查看一下该SQL语句有没有走索引。
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表,走了索引和没有走索引,SQL语句的执行时间可能会相差上百倍。
我之前亲身经历过这种差距。
因此建议大家多用explain查看SQL语句的执行计划。
关于explain关键字的用法,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explain | 索引优化的这把绝世好剑,你真的会用吗?》,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在系统上线之前,一定要整理上线的清单,即我们说的:checklist。
系统上线有可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涉及的东西可能会比较多。
假如服务A依赖服务B,服务B又依赖服务C。这样的话,服务发版的顺序是:CBA,如果顺序不对,可能会出现问题。
有时候新功能上线时,需要提前执行sql脚本初始化数据,否则新功能有问题。
要先配置定时任务。
上线之前,要在apollo中增加一些配置。
上线完成之后,需要增加相应的菜单,给指定用户或者角色分配权限。
等等。
系统上线,整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事情,我们需要将这些事情记录到checklist当中,避免踩坑。
接口文档对接口提供者,和接口调用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接口文档,别人咋知道你接口的地址是什么,接口参数是什么,请求方式时什么,接口多个参数分别代码什么含义,返回值有哪些字段等等。
他们不知道,必定会多次问你,无形当中,增加了很多沟通的成本。
如果你的接口文档写的不好,写得别人看不懂,接口文档有很多错误,比如:输入参数的枚举值,跟实际情况不一样。
这样不光把自己坑了,也会把别人坑惨。
因此,写接口文档一定要写好,尽量不要马马虎虎应付差事。
如果对写接口文档比较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瞧瞧别人家的API接口,那叫一个优雅》,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我们在设计接口的时候,要跟业务方或者产品经理确认一下请求量。
假如你的接口只能承受100qps,但实际上产生了1000qps。
这样你的接口,很有可能会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而直接挂掉。
我们需要对接口做压力测试,预估接口的请求量,需要部署多少个服务器节点。
压力测试的话,可以用jmeter、loadRunner等工具。
此外,还需要对接口做限流,防止别人恶意调用你的接口,导致服务器压力过大。
限流的话,可以基于用户id、ip地址、接口地址等多个维度同时做限制。
可以在nginx层,或者网关层做限流。
我们在设计接口时,一定要考虑并发调用的情况。
比如:用户在前端页面,非常快的点击了两次保存按钮,这样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调用你两次接口。
如果不做幂等性设计,在数据库中可能会产生两条重复的数据。
还有一种情况时,业务方调用你这边的接口,该接口发生了超时,它有自动重试机制,也可能会让你这边产生重复的数据。
因此,在做接口设计时,要做幂等设计。
当然幂等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高并发下如何保证接口的幂等性?》。
如果接口并发量不太大,推荐大家使用在表中加唯一索引的方案,更加简单。
有时候我们提供的接口,需要调整参数。
比如:新增加了一个参数,或者参数类型从int改成String,或者参数名称有status改成auditStatus,参数由单个id改成批量的idList等等。
建议涉及到接口参数修改一定要慎重。
修改接口参数之前,一定要先评估调用端和影响范围,不要自己偷偷修改。如果出问题了,调用方后面肯定要骂娘。
我们在做接口参数调整时,要做一些兼容性的考虑。
其实删除参数和修改参数名称是一个问题,都会导致那个参数接收不到数据。
因此,尽量避免删除参数和修改参数名。
对于修改参数名称的情况,我们可以增加一个新参数,来接收数据,老的数据还是保留,代码中做兼容处理。
我们在调用第三方接口时,由于存在远程调用,可能会出现接口超时的问题。
如果接口超时了,你不知道是执行成功,还是执行失败了。
这时你可以增加自动重试机制。
接口超时会抛一个connection_timeout或者read_timeout的异常,你可以捕获这个异常,用一个while循环自动重试3次。
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调用第三方接口失败的情况。
当然调用第三方接口还有很多其他的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我调用第三方接口遇到的13大坑》,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有时候,线上数据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修复数据,但涉及的数据有点多。
这时建议在处理线上数据前,一定要先备份数据。
备份数据非常简单,可以执行以下sql:
create table order_2022121819 like `order`;
insert into order_2022121819 select * from `order`;
数据备份之后,万一后面哪天数据处理错了,我们可以直接从备份表中还原数据,防止悲剧的产生。
不要轻易删除线上字段,至少我们公司是这样规定的。
如果你删除了某个线上字段,但是该字段引用的代码没有删除干净,可能会导致代码出现异常。
假设开发人员已经把程序改成不使用删除字段了,接下来如何部署呢?
如果先把程序部署好了,还没来得及删除数据库相关表字段。
当有insert请求时,由于数据库中该字段是必填的,会报必填字段不能为空的异常。
如果先把数据库中相关表字段删了,程序还没来得及发。这时所有涉及该删除字段的增删改查,都会报字段不存在的异常。
所以,线上环境字段不要轻易删除。
我们在设计表的时候,要给相关字段设置合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
如果字段类型和长度不够,有些数据可能会保存失败。
如果字段类型和长度太大了,又会浪费存储空间。
我们在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下原则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在设计接口,或者调用别人接口的时候,都要避免一次性查询太多数据。
一次性查询太多的数据,可能会导致查询耗时很长,更加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系统出现OOM的问题。
我们之前调用第三方,查询一天的指标数据,该接口经常出现超时问题。
在做excel导出时,如果一次性查询出所有的数据,导出到excel文件中,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OOM问题。
因此我们的接口要做分页设计。
如果是调用第三方的接口批量查询接口,尽量分批调用,不要一次性根据id集合查询所有数据。
如果调用第三方批量查询接口,对性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分批之后,用多线程调用接口,最后汇总返回数据。
很多小伙伴有一个误解,认为使用了多线程一定比使用单线程快。
其实要看使用场景。
如果你的业务逻辑是一个耗时的操作,比如:远程调用接口,或者磁盘IO操作,这种使用多线程比单线程要快一些。
但如果你的业务逻辑非常简单,在一个循环中打印数据,这时候,使用单线程可能会更快一些。
因为使用多线程,会引入额外的消耗,比如:创建新线程的耗时,抢占CPU资源时线程上下文需要不断切换,这个切换过程是有一定的时间损耗的。
因此,多线程不一定比单线程快。我们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决定是使用单线程,还是使用多线程。
很多时候,我们的代码为了保证数据库多张表保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需要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的声明式事务,或者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的编程式事务。
加入事务之后,如果A,B,C三张表同时保存数据,要么一起成功,要么一起失败。
不会出现数据保存一半的情况,比如:表A保存成功了,但表B和C保存失败了。
这种情况数据会直接回滚,A,B,C三张表的数据都会同时保存失败。
如果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的声明式事务,可能会出现事务失效的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聊聊spring事务失效的12种场景,太坑了》。
建议优先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的编程式事务的方式创建事务。
此外,引入事务还会带来大事务问题,可能会导致接口超时,或者出现数据库死锁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代码,尽量避免大事务的问题,因为它有许多危害。关于大事务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让人头痛的大事务问题到底要如何解决?》,里面有详情介绍。
不知道你在使用小数时,有没有踩过坑,一些运算导致小数丢失了精度。
如果你在项目中使用了float或者double类型的数据,用他们参与计算,极可能会出现精度丢失问题。
使用Double时可能会有这种场景:
double amount1 = 0.02;
double amount2 = 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 - amount1);
正常情况下预计amount2 - amount1应该等于0.01
但是执行结果,却为:
0.009999999999999998
实际结果小于预计结果。
Double类型的两个参数相减会转换成二进制,因为Double有效位数为16位这就会出现存储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差。
因此,在做小数运算时,更推荐大家使用BigDecimal,避免精度的丢失。
但如果在使用BigDecimal时,使用不当,也会丢失精度。
BigDecimal amount1 = new BigDecimal(0.02);
BigDecimal amount2 = new BigDecimal(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这个例子中定义了两个BigDecimal类型参数,使用构造函数初始化数据,然后打印两个参数相减后的值。
结果:
0.0099999999999999984734433411404097569175064563751220703125
使用BigDecimal的构造函数创建BigDecimal,也会导致精度丢失。
如果如何避免精度丢失呢?
BigDecimal amount1 = BigDecimal.valueOf(0.02);
BigDecimal amount2 = BigDecimal.valueOf(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使用BigDecimal.valueOf方法初始化BigDecimal类型参数,能保证精度不丢失。
有些小伙伴可能写过这样的代码,在一个for循环中,一个个调用远程接口,或者执行数据库的update操作。
其实,这样是比较消耗性能的。
我们尽可能将在一个循环中多次的单个操作,改成一次的批量操作,这样会将代码的性能提升不少。
例如:
for(User user : userList) {
userMapper.update(user);
}
改成:
userMapper.updateForBatch(userList);
我们在面试中当中,经常会被面试官问到synchronized加锁的考题。
说实话,synchronized的锁升级过程,还是有点复杂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synchronized加锁的机会不多。
synchronized更适合于单机环境,可以保证一个服务器节点上,多个线程访问公共资源时,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拿到那把锁,其他的线程都需要等待。
但实际上我们的系统,大部分是处于分布式环境当中的。
为了保证服务的稳定性,我们一般会把系统部署到两个以上的服务器节点上。
后面哪一天有个服务器节点挂了,系统也能在另外一个服务器节点上正常运行。
当然也能会出现,一个服务器节点扛不住用户请求压力,也挂掉的情况。
这种情况,应该提前部署3个服务节点。
此外,即使只有一个服务器节点,但如果你有api和job两个服务,都会修改某张表的数据。
这时使用synchronized加锁也会有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使用分布式锁。
目前比较主流的分布式锁有:
其实这些方案都有一些使用场景。
目前使用更多的是redis分布式锁。
当然使用redis分布式锁也很容易踩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聊聊redis分布式锁的8大坑》,里面有详细介绍。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接口的性能优化,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手段是:异步。
如果我们的某个保存数据的API接口中的业务逻辑非常复杂,经常出现超时问题。
现在让你优化该怎么优化呢?
先从索引,sql语句优化。
这些优化之后,效果不太明显。
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就可以使用异步思想来优化了。
如果该接口的实时性要求不高,我们可以用一张表保存用户数据,然后使用job或者mq,这种异步的方式,读取该表的数据,做业务逻辑处理。
如果该接口对实效性要求有点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接口的业务逻辑,看看哪些是核心逻辑,哪些是非核心逻辑。
对于核心逻辑,可以在接口中同步执行。
对于非核心逻辑,可以使用job或者mq这种异步的方式处理。
有些小伙伴,不太习惯在Git上提交代码。
非常勤劳的使用idea,写了一天的代码,最后下班前,准备提交代码的时候,电脑突然死机了。
会让你欲哭无泪。
用Git提交代码有个好习惯是:多次提交。
避免一次性提交太多代码的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代码丢失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如果多个人协同开发,别人能够尽早获取你最新的代码,可以尽可能减少代码的冲突。
假如你开发一天的代码准备去提交的时候,发现你的部分代码,别人也改过了,产生了大量的冲突。
解决冲突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能够多次提交代码,可能会及时获取别人最新的代码,减少代码冲突的发生。因为每次push代码之前,Git会先检查一下,代码有没有更新,如果有更新,需要你先pull一下最新的代码。
此外,使用Git提交代码的时候,一定要写好注释,提交的代码实现了什么功能,或者修复了什么bug。
如果有条件的话,每次提交时在注释中可以带上jira任务的id,这样后面方便统计工作量。
我们一定要多熟悉一下开源的工具类,真的可以帮我们提升开发效率,避免在工作中重复造轮子。
目前业界使用比较多的工具包有:apache的common,google的guava和国内几个大佬些hutool。
比如将一个大集合的数据,按每500条数据,分成多个小集合。
这个需求如果要你自己实现,需要巴拉巴拉写一堆代码。
但如果使用google的guava包,可以非常轻松的使用:
List list = Lists.newArrayList(1, 2, 3, 4, 5);
List> partitionList = Lists.partition(list, 2);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List);
如果你对更多的第三方工具类比较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吐血推荐17个提升开发效率的“轮子”》。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学完了之后,非常容易忘记。
往往学到后面,把前面的忘记了。
回头温习前面的,又把后面的忘记了。
因此,建议大家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写技术博客的方式,来记笔记,不仅可以给学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可以沉淀到技术博客中。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下次犯相同的错误。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而且,在面试中如果你的简历中写了技术博客地址,是有一定的加分的。
因此建议大家培养些技术博客的习惯。
建议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多阅读JDK、Spring、Mybatis的源码。
通过阅读源码,可以真正的了解某个技术的底层原理是什么,这些开源项目有哪些好的设计思想,有哪些巧妙的编码技巧,使用了哪些优秀的设计模式,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
当然阅读源码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源码代码量很多,继承关系很复杂,使用了很多设计模式,一眼根本看不明白。
对于这类不太容易读懂的源码,我们不要一口吃一个胖子。
要先找一个切入点,不断深入,由点及面的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debug的方式阅读源码。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idea工具,自动生成类的继承关系,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代码逻辑。
我们可以一边读源码,一边画流程图,可以更好的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