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厦九九
一天中95%的行为都是无意识地习惯性反应
你有观察过自己一天是怎么过的吗?有多少时间在思考、创造?有多少时间是无意识地按习惯行事?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是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行为。
什么叫习惯性的行为?类似于你大脑里的自动反应程序。大脑接收到来自身体内部或者外部环境的刺激,按照已经形成的习惯程序,自动触发并给出反馈,不需要你思考,大脑就开始发出信号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采取行动。
就好比你开车开成老司机之后,不用去指挥你的手脚,你的手脚都在自动地驾驶,而你的大脑几乎不用怎么参与。
我们的大脑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从生存角度来讲,这是必要的。
我想每个上班族都有过被”今天中午吃什么“给难倒的经历,如果对于“今天吃什么”的问题,不能按饮食习惯和直觉判断做出决定,而是思考我的身体真正需要什么,那我们早就饿死或累死了。
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没法成长升级,只能原地踏步
但是问题也来了,如果你的大脑整天处自动驾驶的状态,能不费力就不费力,能不动脑就不动脑,那你学不会任何稍微有点难度的东西,因为你只能凭着自己的本能行事。
比如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学习演讲、学习提高情商,这些沟通和行为方式都需要调动脑力进行思考,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想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个过程。
但是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方式就是,我生气了就发脾气,我不高兴了就甩脸色,我就凭着我一直以来的本能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么你就只能在原来的生活圈子和层次上徘徊,你没法升级,因为你的大脑思维很少被调动。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说过,如果你真的想打好高尔夫球,你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本能去打。因为你用本能去打这个球,肯定打得很糟糕,你必须经过训练和刻意练习(这个过程离不开大脑的参与),获得一个专业的动作才能把球打好。
总之,你不动脑、不思考,就只会原地踏步,回到自己几十年形成的串习和条件反射式的习惯行为。所有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大脑参与思考。
为什么“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是所有人的通病?因为大脑运行的“最省力法则”
人人都希望自己会思考,有思想,但为什么真正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自古以来都是风毛菱角。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将告诉你答案,并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例如,由一张愤怒的脸便知道此人正在生气,即为快思考(系统1);判断17╳24是否等于418即为慢思考(系统2)。
“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相比于无意识的“系统1”,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和集中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例如复杂的运算。其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2”反应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常常不在线,还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只当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或“系统1”发出求助,“系统2”才会被激活。
可见,懒惰是人类的本性,“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 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为避免大脑超负荷运行,我们总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启动“系统2”,“系统2”也会力求找到最简单的方法去达到目的。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所以,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这是所有人共同的通病,这是人类大脑先天的缺陷。而且用脑是非常损耗能量,系统2的运作需要大量的自我损耗。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被骗、被洗脑、过痛苦的生活,就是因为不愿意动脑,不愿意思考。
如何避免“最省力法则”带来的思维失误,进入真正的思考?
因为大脑“最省力法则”的本能,“系统1”总是率先出面,实在搞不定了才轮到“系统2”出场,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如果我们绕不开“系统1”的思维失误,就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其中最常见的失误就是用启发式问题替代真正的问题。
什么叫启发式问题呢?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作答。卡尼曼把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叫做“替代”。
“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真正的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这种思维的发散性可以 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的就认可某个启发式答案。
比如问你对这些天的生活满意吗?启发式问题就是我现在心情如何?我现在心情好,我就觉得满意。我现在心情不好,就不满意。
比如问今后6个月某位领导受欢迎程度如何?6个月后怎么预测?换成启发式问题就是现在这位领导受欢迎的程度如何?
生活中特别多这样的案例。普通人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找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那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事。我从四年前开始读书,发现读书真的太有用了,就多次叫我姐姐读书,那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
我姐就会说,我看你读了这么多书但是也没赚钱,人生也没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呀。那就得出一个结论:读书没有用。对此,我只能哑口无言。对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我姐明显用了一个启发式问题替代:找个经常读书的人来看看,他的人生有因为读书发生明显变化吗?
这就是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但如果你避开这个思维失误,调动“系统2”来仔细想想,就会这个结论完全经不起推敲。
如果你放慢速度,会发现替代和启发法的思维过程,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呢?”
“我们将去年的表现作为依据来预测公司未来几年的表现。这个依据能作为有效参照吗?我们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才能作出正确预测?”
进入深度思考最大的阻碍,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当一个复杂问题你没法解决的时候,你会认为如果做到这几条简单的东西,就能够得出那样的结论。这是人类心理的一个bug。我们的大脑既是上帝最杰出的杰作,也是上帝最糟糕的作品,就是这个道理。
知道了我们的大脑有快思考和慢思考之后,你大概不会继续任由“快思考”误导吧。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有思考力的人,一定要小心替代和启发式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偏见。在一天当中,有意识地主动调用“系统2"进行“慢思考”,慢慢来,这样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