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重读《瓦尔登湖》之《访客》

对梭罗的评价,很多人有误会,认为他是隐士,且是消极避世,因为他的生活试验,因为他的远离喧嚣。更因为世人对他的不理解。

其实,别人的态度对梭罗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他追求简约,他已经觉醒,更想守护自己的独立精神。正因为他知道精神独立对一个人极其重要,所以他也会对他人的独立予以最大的尊重和保护。自从来到瓦尔登湖,梭罗的处所也不时会迎来一些访客,梭罗对他们的称呼很特别——“灵魂”,而不是某某人。相对于躯体,灵魂有无限的张力,有无限的活力,有无限的持久力,这是人之所以为真正的精髓。岁月可以催老你的容颜,但绝对不可以撼动无上的灵魂。

对,梭罗就是这样的透彻直接,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那时灵魂思想的领地,你需要捍卫自己的,也要尊重他人的。这其实根本不会影响到彼此高质量,自然舒适的交流,在沉思默想中交流,都会在精神磁场中获得共鸣,“通常无法言说也无须言说”。共鸣只存在于精神交流中,而鄙夷一切功利,所谓的“圈子”“阶层”都是低效交流,都是肥皂泡,只可以利用,却永远无法铭记。

梭罗的共鸣之友,他不会刻意寻觅,只会耐心等待,“湖畔到镇子上的那点距离替我筛选了朋友”,比如那位樵夫,“精纯无比的朋友”。在这一章,梭罗不吝笔墨地对樵夫的方方面面去描述,“眼前的一切不很好吗?”樵夫并不是不懂,他是大智慧,懂得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的交往,不贪,不执。这也让梭罗对他羡慕钦佩:“上天让他来到人间的时候,附以强健的体魄和安分知足的心态,也赋予尊严和信任以支撑生命,好让他年逾古稀依然童心不泯”。无独有偶,樵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智者的代言,这个群体终日爬山涉水,熟悉山林中所有生物的习性,深谙四季轮回的规律,不随意打扰它们,顺势而为,懂得自然为宗之道,因此在豁达乐观之下,潜藏着惜生、珍爱和守持之心。爱惜所有生命,手持斧斤,却会创造条件令万物完整生长,与猎人有很大区别。“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带得入城来。”

你瞧,高贵灵魂,高质量的共鸣,不在乎你的社会阶层。“社会的最底层可能不乏天才人物,他们即便终身目不识丁、卑微不显,却始终拥有自己的看法,至少在认知方面绝不伪饰;乃至,就算他们混沌未凿,却像人们眼中的瓦尔登湖那样深不可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鸣——重读《瓦尔登湖》之《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