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平时偶悟 一时兴起 是有此序

  • 引①:人生已度过41载春秋,适逢身处疫情下的非洲吉布提(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活动范围限尺寸之地,每日生活单调重复,颇有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意境。今夜,蓦然想起传统文化,是作此序。

  • 引②:少年读金庸,读到剑魔独孤求败生平之述,那时的感觉是炫酷狂拽吊炸天;此刻浮上心头的确实“40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没有独孤前辈之造诣,却略微体会到心境,有的想法只能是岁月沉淀才能带来。

  • 引③:我不是做学问的,既无意与人争论对错,也无精力多方查实求证。故本专题下各文多源于幼时看杂书和近年来碎片化阅读,存属自娱自乐,仅表达个人观点而已,有缘看到者多多包涵,不喜勿喷。

一、传统文化的作用

  •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大意是父母的朋友圈总是诗风古韵,一言不合就吟诗,各种自创各种押韵。水平与否暂且搁置,传统文化之诗词歌赋的影响确实很大,谁不能吟几句名篇创几句歪诗?

  • 网上更常见的文章,以痛心疾首为主基调,认为传统文化在流失,认为传统文化充满精华,完胜西方文明,多研究传承传统文化才是正道。

  • 我目前认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在于美,美学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特征,代表人类精神文明;二在于修心,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道主干,都有逻辑自洽的完整的三观理论,且可操作性很强,基本能解决人心理层面的种种问题。

二、传统文化应该投入精力学习吗

  • 想什么呢?This is 21世纪马上中叶了,好好谋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才是王道。

  • 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吗?当然需要。但,这和我这样的普通人什么关系?古人是说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人还说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修身齐家在前面不是吗?

  • 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的主流文明是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时代,隐隐进入商业文明时代,传统文化占据主流的农业文明时代目测一去不复返的可能性更大。

  • 我目前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占据过多精力,平生偷一小闲,学一小点,感悟诗词之美;得半日闲,看京剧之唱念做打,眼随身动的极致美感,足矣。

  • 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先烈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但先烈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想对平安幸福的老去。好好生活,遇事儿了再雄起而不是没事儿也总想着雄起,自我加压主动引发内卷。

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 如前述作用,精髓第一在于美。受现代文明侵蚀,我们的文字早已不再纯粹,太多的舶来词,诸如金融、IT、科学,文字之美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品味了。第二在于修心,比如平衡、比如自律、比如处世之道,随便看看四书五经的名句,都会有收获。

  • 李白厉害吗?我们的教科书,李白非常厉害,堪称唐诗第一人。2020年,钱钟书杨绛的《钱钟书选唐诗》中杜甫选了174首、白居易选了184首,李白却仅选了23首。

介是为什么呢?话题暂时转回到前面的父母朋友圈自创诗文,以及网络神曲的比骈体还要骈体的华丽辞藻堆集。单论华丽,李白无愧谪仙人称号,但诗词之美不是美在华丽,而是美在声韵、用典和哲理。

声韵是最极致的形式美,诗的格律涉及相对、相间、相粘,声韵除了声调还有长短,而不是只押韵最后1个字的声调。按规则实在做不到可以有一次补拗的机会,在哪里补怎么补都有明确的说法。

是展开一下想象不追求严谨的格律难度大?还是完美的声韵难度大?很遗憾,李白的诗不是格律诗。

至于用典和哲理,话题太大,不再展开。简单说说用典,用典除了意境深远以外,有些古人炫技的味道,博闻强记懂的多。辛弃疾、李商隐、苏东波等无一不是用典高手,据说苏东波的一首词用典,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人品味出来。很遗憾,李白的诗用典不多,很直白。

  • 京剧美吗?单单唱念做打间的眼随身动就品味无穷,这个美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很多代人一点点完善的结果。已经有了巨人的肩膀,再从头创1个巨人是非常没必要的。日本的浮世绘历史远不如京剧,但完善过程与京剧想象,日本人宝贝的不得了,其实是一个道理。

  • 因为自娱自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此搁笔,序言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序言 — 平时偶悟 一时兴起 是有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