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效应”博大精深】

【“狄德罗效应”博大精深】

一、“狄德罗效应”横空出世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这件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就觉得家具,地毯等破旧得不相称。于是,一番更新后,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逼迫了”。因此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睡袍别离后的烦恼》。200年后,《过度消费的美国人》的作者经济学家施罗尔在书中提出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得到越多越不满足的现象。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获得,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否则就不能与自己的贡献,身份相符,与自己新得到的东西符合。

生活中到处可见这种效应在起作用。一个人没当官的时候,和大家一样穿粗布衣服,一样住小平方,一样排队打饭,排队买菜,一样骑自行车,可一当官,便觉得这一切都不配套了。首先,要有一套高档西服,还要一双高档皮鞋,最后还得有一个可心的情人。

人生永远不会都“配套”,永远不会“满足”的,新的东西总比旧的东西多。记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要走得太远,太远,以至忘记了我们当初出发的目的。

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脚踩高台广室。怀有这样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 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狄德罗效应启示人们,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二、完美主义者的不完美

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

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正因为有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纷乱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有序,我们才能被文明的铁臂推送向前。

完美固然能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

一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对偏离或者失败的担心。

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订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对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丧之中。有时他们也察觉到自己订的标准过高了,但是他们与自己过不去。不愿意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说此标准是最标准的。

即使完美主义者知道别人看得出他们逊世的态度,而且他们也为此焦急,但是仍然找不到--个最好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两难:这样的矛盾心态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得完美主义者容易自责,他们对自己苛刻地要求,进而达到过分的地步,他们在过分警慎和突如其来的鲁莽轻率中摇摆不走。在这恼人的矛盾的折磨下,完美主义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极端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并且伴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自怜自艾。

三、缺陷也是美

缺陷美也叫残缺美。从美学角度看,缺陷也是一种美丽,断臂的维纳斯便是明证。缺陷美也可以说是期待的美,期待实现完形的美。在美学上,经常把缺陷当作一种美。有了缺陷才更真实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觉到人类追求完美和进步的最深层的呼唤和力量。缺陷美能唤起人某种特殊的感受,能激发人其他联想,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使人感觉到追求进步、追求美的需要。

四、傲不可长 、欲不可纵 、志不可满 、乐不可极

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戒除,所谓玩物丧志,沉溺在玩乐当中不能自拔,所以欲不可放纵。欲令智迷,人的习性一定不能够放纵,不然就会失去理智,一定要养成自己的自制力来克制欲望。在《群书治要.傅子.仁论篇》当中就有讲到,德行跟圣贤人比就会知道羞耻,欲望跟下阶层的人比就会知足。所以生活所需跟中下阶层的人比就好,不然人比人,气死人,比来比去,最后福报花完了,禄尽人亡,福报享完了人就没命了。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到有两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他们的福报一样,可是一位是放纵欲望,花钱太凶,很年轻就去世了;一个是节俭惜福,最后是享长寿。所以《群书治要.政要论》里面就告诉我们,节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他的人生就很危险,节制欲望他就能安定幸福。在《群书治要.论语》当中就有举到,夫子非常赞叹我们夏朝的始祖夏禹。禹王自己饮食非常的简单,但是他祭祀祖宗的祭品很丰富,这代表他有至孝之心。他平常穿著很简朴的衣服,但是上朝的时候都穿得很隆重,这是尊重群臣。他不注重自己住的宫室,他的宫室很简陋,但是却把省下来的钱尽力为人民做好水利建设,让人民的农业能发达,这是爱护百姓。所以古圣先王他们都是勤俭的榜样,都是节欲的榜样,节制自己的欲望。

人不可以志得意满,要学习谦虚。而且志要存高远,一个人有高远的志向,人生才会充实,才会时时想到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会生悲,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都是尽兴贪玩,丧失理智,不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会危害他人。现在社会当中乐极生悲的事情就不胜枚举。

《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欲不可绝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男女交合,孕生子女,是人类繁衍子孙、延续种族的手段。男子精盛则思娶,女子成年则思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房事的生理需求,勉强断绝无益于人。近代尤其认为,孤男寡女有损身心,故而那种认为断欲可以延年益寿的看法并不确切。现有资料证明,中年以后丧偶者,常出现早衰、速亡的现象,这与精神及生理上的双重失衡密切相关。

2.欲不可早 

中国古代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提法,虽然《内经》指出男子十六岁左右,女子十四岁左右即已达到了肾气盛,天癸至,能够行房及孕育子女。然而,性初成熟并不等于就应该具有性生活。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若精未通而强行御女以通其精,可能会有“难状之疾”,而女子天癸初至,即有房事,血脉阴气破伤,将影响到发育甚至导致过早衰老。

3.欲不可纵 

肾精源于先天,可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但其输出消耗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超过了补充再生的速度,势必导致肾精的亏损,甚至逐渐衰亡,造成早衰、早老、易病、早夭等后果。因此,必须适当节制房事,使其不伤损本元。

古人认为房事应有度,20岁以上者4~10日一次,30岁以上者8~15日一次,40岁以上者16~20日一次,50岁以上者20~30日一次,60岁以上者断欲。这比现今一般人的房事次数为少。如现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每周约2~3次左右。

从养生角度来说,房事次数可以这样掌握。即基本满足对性生活的要求而不是总处在渴望之中,行房时愉快而不觉勉强,精力充沛而不是疲于应付,次日精神饱满、胜任工作、心情愉快。青年新婚,房事稍勤,属正常现象,但也要适当加以控制,不令疲劳过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看有否性要求、性能力,体力精力是否允许,只要有要求、有能力,不必强行断绝性生活,只是注意适度掌握,房事次数宜少,行房时间不宜太长。

4.欲不可强 

房事本为夫妻之间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房事适度、行房和美,不但有利于维系夫妻感情,而且有益于双方身心健康。但应注意行房为双方的事,不能一凭己意,应该尊重对方、爱护对方,使房事成为夫妻间的一种快乐和享受,不应在对方身体不适、心情不快而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为之,而应互相体贴、交流。其次,欲不可强也指不应不计体力、状态,拚命为之,甚至用药物刺激性功能,这样则易导致肾气衰颓、阳痿不举,或阴虚阳亢、肾水枯竭的结果。

5.欲不可滥 

泛而无节谓之滥。滥欲有害无利,封建帝王后妃无数,淫欲无节,伤精损寿,大多短命。现代社会卖淫嫖娼屡禁不绝,性病之传播皆由于此,害己害人,殃及子孙。更促进了超级癌症--艾滋病的广泛传播,为害益烈,故滥欲亟应设法扫除。

6.欲有所忌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病后初复,不宜行房。因大病之后,体力亏损、精气不足,勉强为之,则可能出现疾病反复或发生意外。②大醉大饱,不宜行房。酒后乱性,过欲之后,难于自持,常致房事过度,伤肾耗精;大饱之后,中气被阻,气机不畅,加之行房劳累及压迫,可能壅塞气机而发生意外。③远行劳累,不宜行房。因房事本需消耗相当体力,今正值体力衰弱、精力疲怠之时,勉强为之,效果不好,且伤身体。④女子经期,不宜行房。月经期内贸然行房,伤损女子冲任,常致疾病,于男子亦不利。⑤妇人孕、产期,应加注意。孕期之初,胎气未定,行房易动胎气,造成流产;孕期后尾容易挤压胎儿,亦应避免。孕期中间,年轻夫妇难于断绝,可以小心为之,但当尽量减少或避免,宜从行房时间、行房次数及房事的剧烈程度上加以节制,并注意行房体位。产后恶露未净,绝对不可同房,以免造成胞宫、冲任伤损,出现流血不止等症。一般在一月以后方可,恢复不好者甚至需要两三个月。

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境和不解,在当下或许是如此难以接受。但在过后某一时刻会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命就是这样,收获了对的人,安稳一世,美满白头,自是妙事一桩。若你在感情一事上颠沛流离,遇人不淑,痛不欲生,也不必对自己的命运过度失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莫名其妙的决定,它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所有的欺骗、侮辱和伤害,只是这个世界温柔补偿的序曲。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芒,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

看不透可惜,看透可悲,释怀最好。如果不残酷,哪得顿悟?你应对所有失去的释怀,并感恩。用心去体会生活,去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就是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在恐惧中安抚自己不安的心,在失落中收拾自己破碎的情绪,也许下一个瞬间,坠入的无边深渊,会忽然在黑暗中闪烁起点点星火。

所有的丢失,都是为了珍爱之物的来临腾出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所有的支离破碎;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答案,所有的答案却未必都如最初所愿。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是否耐得住性子,守得稳初心,等得到转角的光明。

随时、随性、随缘、随喜,随遇而安。只有放弃问为什么,我们才能安于当下,以臣服之心,接受一切。不说悲,不说愁,一生故事独自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六、知足常乐

《老子》曰:“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们应该懂得知足,知足心便快乐,只有体会平淡的清美,微笑面对繁杂琐碎,携一份淡然的心态,行走于红尘,尽情安享生命的素雅。用一颗平常的心,看人间百味,才会明白缺憾亦是美,人之所以快乐,在于豁达,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爱,还是伤害,我们都要学着“原谅”,当你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事物,去诠释人生时,你会发现原来的爱与恨,完全可以云淡风轻。唯有云淡风轻,人生才会潇潇洒洒。

人,随着岁月会衰老;心,随着历练会坚强。人生路上要学会看淡、得失,化解仇恨,对于羁绊前行的一切都别较真。人要知足常乐,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无论得到,或者失去,都要懂得知足。就算最后有后悔和遗憾,只要尽心尽力了,亦能无怨无悔,人的一生,不管是辉煌,还是平凡,我们都要学着知足常乐,才最幸福。

人生在世几何许,金山银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人生心态放正,放平不为世间事而烦恼。懂得感恩之心,和珍惜拥有的一切情谊永恒的友谊长存。善待自己,善待有缘之人,知足常乐,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生总是不满足,这山望着那山高;知足就会有常乐,不要自己找烦恼。好各有千秋要求底,无论怎么好,但健康和金钱必须有机结合,方能好度日,否则忽悠人生。学会知足,无欲则刚,知足常乐。知足不贪,才会活得逍遥自在;懂得知足,才会感到快乐幸福。

商品经济社会,贫富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差距,人们盲目的攀比,使不少人心理产生了不平衡之感,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人却没有了幸福感和快乐感,于是乎,知足常乐成了不少人的口头语。殊不知,知足常乐是人生的一种思想境界,更是有素质之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说,知足常乐是需要靠人的素质来保证的,对于没有思想境界和素质的人就只能说在嘴上,知行不一,说到做不到,还是活得很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常乐呢?

1.淡泊常乐

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诱惑多多的年代,大多人心情很浮躁,喜欢与人攀比,比待遇、比吃喝、比玩乐,一个比字,比出了心理不平衡,这样就活得很累,活得很苦,这些都是比出来的毛病。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意思就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做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这以外的事情,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时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人就不会报怨,就会昂然自得,少了一些苦恼和烦恼。做人是需要淡泊之心,宁静之心的,有了如此心态,才能做好自己,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知足的心态,知足的人生。

2.简洁常乐

现代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在忙碌赚钱,忙碌自己的生存,成天生活在快节奏生活的频率中,有的人成天忙应酬,忙交际,使生活失去了人生追求的原本意义,可就是难以改变自己的如此之习,要改变就是要用简洁的生活方工来代替这忙碌的应酬和交际,人就是这样,太注重了物质生活、注重了生活的外在内容,人就活得累,活得没有自己了,活得是给别人看的了,这是难以知足的。比如,房子住了小的想换大的;小车有了又想换豪华的,物欲是越来越大,难以知足,只有用简洁的生活方式来做人生的减法,床再豪华也只是用来睡觉的;房子再金碧辉煌也只是用来住人;山珍海味天天吃并不利于身体健康,由此,简洁的生活方式既能节省钱财,又能使人身心健康,还能使人知足,何乐而不为呢?

3.情趣常乐

人的享受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只有温饱后,精神生活就大于物质生活了,人总是需要精神追求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从内心感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乐。上天给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这是公平的,其实,一天24小时,除工作几个小时,除去忙日常生活和睡眠外,人的大多时间要用于精神享受和追求,可见,精神享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真正快乐的人是追求精神享受的人,或陶冶在唱歌跳舞中,或觉迷于琴棋书画的享受之中,有了如此的精神追求,既能丰富自己的生活,更能使人生的情趣高雅,提升精神境界,提升人品,这才是世界最快乐的人,也是常乐之人。

4.奋斗常乐

人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活着,潇洒的活着,这样就必须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去努力奋斗和拼搏,人生的快乐,既需要结果,更需要过程,成功者就是乐在奋斗的过程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奋斗者人生的一个经历和体验,这些都是快乐的,进取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不奋斗、不努力,没有希望、没有目标,这样的生活就像没有阳光一样可怕,没有生气,也没有未来,如此 ,人生只有消极,没有积极;只有埋怨,更没有常乐。人生需要常乐,就在于党乐在奋斗常,常乐在拼搏中,这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奋斗者心中的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希望,生活得很快乐,更常乐。

埃蒙德曾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物质享受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追求精神享受才是人生的实质和原本意义。一个人要知足常乐,就要少些盲目的攀比,多一些埋头做好自己;就要少一些物质享受,多一些精神追求,如此,才能守住宁静,不忘初心,能够知足常乐。

丁俊贵

2020年6月1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狄德罗效应”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