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

一、孩子为什么喜欢电玩?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其实也想特别跟大家聊聊电玩,也就是我们说的电子游戏。我们想想看,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玩儿,以至于很多孩子都已经沉迷网瘾不能自拔?

曾经在我的课堂上有家长也给过这样的答案——他说,就是因为我的孩子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他经常是说到做不到。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这个回应会作何感想?而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沉迷电玩与家长对抗的案例,真的是层出不穷。这段时间因为这个问题来找咨询师做咨询的,都需要在排队预约了。家长们也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和孩子,就这个话题来进行沟通,所以只能寻找外部的帮助了。

其实孩子为什么喜欢电子游戏?我是这么看的。

第一,现在的这些电子游戏真的设计的很有趣,好玩儿。不停的闯关装备升级,可以找上三五好友共同作战。这些大大的刺激孩子的感官和身心。

第二,我们也发现孩子从家庭到了学校的环境,同伴关系进入了他的生活,所以当他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玩儿,这种诱惑也一直刺激着孩子,他也希望能融入能有共同的话题。

  第三,无论是在这种游戏设计本身还是同伴的连接,或许都曾经带过给孩子更加美好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可能听到这里,很多家长也会质疑。那老师按照你这样说,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定会沉迷电玩呢?

我的答案当然不是。这边以上的这些吸引和诱惑都存在,但也未必所有的孩子都会那么痴迷,或者是沉迷。因为最重要的原因,很大的可能是孩子在他所处的这个环境,特别是在家庭中,缺少了最最重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所有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都是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有不当行为的孩子,都有可能是缺乏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所以或许沉迷电玩也好,厌学说谎打架也好。这些不当行为都有可能是,孩子能想到的方式之一。

二、什么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人会问,那老师到底什么是归属和价值呢?孩子到底他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归属感是一种带给孩子安全的、有爱的、有连接的、被接纳的感觉。而价值感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被认同、有能力。所以我们也问问自己,以往我和孩子的这种互动沟通的模式中,是否能带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呢?

三、担心孩子沉迷电玩,家长可能这样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担心孩子会沉迷电玩,很多家长可能都曾经这样做过。比如说,我完全不给你触碰,利诱谈条件,没收,断网改WiFi密码,情绪失控,打骂吼,砸手机砸ipad都有可能发生过。上个学期高二我有一位家长,那位妈妈特意来找我。她说,孩子每天都偷偷玩手机,凌晨才睡,第二天根本都没有精神上学,她就剪断了网线,后来孩子,就用自己手机的流量,她就跟孩子抢手机。这个妈妈说我很担心,因为现在他高二,我打不过了。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其实我特别也能理解这位妈妈。因为有可能她是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因为在她自己的成长中的确也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样的结果会怎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定是我们越去堵孩子,他越想玩儿。他越烦呢,他越容易产生冲突。因为越控制,就有可能带来越反抗的结果。

四、沉迷电玩,家长可以怎么做?

        那到底可以怎么做呢?那如果能立马有个一招半式,就可以把孩子的这些问题解决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家要知道,一旦到了电玩成瘾,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构建了他的底层信念。这部分的需求是需要先被看见和修复的,而不是仅仅关注,只是改变他的行为。所以,围绕沉迷电玩也围绕重建家长和孩子的连接。我会给大家分享四个正面管教的理念,或者是工具。具体是行大于言,多鼓励少表扬,高质量的陪伴特殊时光,有效约定来代替规定。

        好,我们先来看,行大于言。说到行大于言,我其实就想到我在小区曾经碰到过的两个小的案例,大家也一起感受一下。一群妈妈带着六七岁的孩子在小区的会所玩,而后两个孩子就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其中一个孩子呢,就用手指着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妈妈赶紧就走到自己孩子面前,也指着自己的孩子说。你给我把手放下来,你为什么要指他?有什么不能好好说吗?为什么每次都要跟别人吵架呢?你给我把手放下来。这个孩子呢,听完妈妈讲的话,继而就开始瞪着自己的妈妈,情绪开始失控喊叫,你不要指责我,是他不遵守规则,你凭什么说我?

还有一个案例呢,也是一位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在小区玩,这个孩子也是去打了一下旁边的小朋友。这个妈妈就问孩子,是哪只手打的呀?说过了不能打人啊,哪只手打的,妈妈要打你三下当作惩罚。你要记住哦,下次不能打人了。

  这两个案例大家觉得孩子记住了吗?孩子记住了不能去指人,不能去打人吗?他记不住,因为他看到的就是你在指他,你在打他的手。所以,如果每天你回到家里,捧着手机,拿着ipad。然后你告诉孩子,你现在很累,你要放松,所以也要玩一下手机。但是你同时也告诫孩子,你不能玩手机,否则会上瘾的,我想问问孩子会怎么解读呢。

行大于言,孩子会更加关注你是怎么做的,而并非仅仅是你怎么说的。即便你是在工作,你捧着手机,电脑不放的时候,年纪小的孩子,他可能会解读为,哇,手机是这么好玩,妈妈都不舍得放下,我以后也要玩儿;年纪大一点的,他会这么解读,为什么你们就可以一直拿着手机不放,我就不行呢?再大一点的孩子,他可能会这样解读好,我不管你,请你也不要再管我。

        当然,未必所有沉迷电玩的孩子,家长都会与手机共生。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部分的家庭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行大于言,我们做好榜样,因为镜像神经元让孩子更多的都在模仿你的动作,榜样的力量会让孩子先看到你的改变,或许他就有了一点点改变的动力。

  第二个工具,就是多鼓励,少表扬这个工具。在这里我也想特别补充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沉迷电玩,鼓励的这个工具是非常好,能帮助你们重新建立连接的。因为当你改变了重新去看待这个孩子的时候,也是能让孩子重建归属和价值感的关键时候。

四种鼓励的句式:启发式、描述式、感谢式、赋能式。我特别呼吁家长们要坚持打卡,把你每天能够看到孩子值得或者需要鼓励的地方写下来,来去重建你们的关系。

曾经课堂上也有家长和我说,老师,我真的觉得我孩子没有什么地方值得鼓励的,都厌学了,每天都玩手机,吃饭都要叫好几次,你说我怎么写鼓励?我每次听到这样的分享的时候,我都特别想隔空拥抱一下那个孩子。因为在家长眼中真的是一无是处的这个孩子呢,他也一定是一个受过伤,或者是他会不断怀疑自己的孩子。当然,最后我也会还是鼓励家长说,你先尝试放低一下期待,或者仅仅向你的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慢慢能感受到自己还是可以被接纳的。

鼓励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改变了看待孩子的眼光,改变了我们固有的语言模式。大家其实也可以去了解,孕妇效应或者是注意力效应。当你怀孕的时候,你这种内心的投射会让你特别多的关注到一些怀孕的人,所以走到哪儿,你都觉得怎么那么多人都怀孕了。回看我们去看待孩子的角度,当你的眼睛里面一直都只有这个沉迷电玩不懂事的孩子。你看到的,或许包括你表达的,都会一直围绕这些细节。总有孩子其他的优点你都看不到了,每天更多的都是不断地说教批评指责。所以这样的互动只会损伤你们的关系,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基于鼓励,而非不断纠正。

        好呢,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第三个工具,叫做高质量的陪伴,特殊时光。这个也是帮助我们先和孩子重新建立连接。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把电玩的游戏搬到现实当中来。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你的身心都是和孩子在一起,并且是陪伴孩子去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特殊时光是在这个基础上和孩子有约定的去做那些定时,定期定主题的那个事情。所以我们也问问自己,我们每天有没有这样和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或者是定期的这个特殊时光呢。

曾经在课堂上,有家长也分享过她老公和儿子每周的特殊时光,就是每周日早上吃完早餐,一起就关在房间里面玩两个小时的,吃鸡游戏。

这对父子呢,他们特别期待,因为其他时候他们都是不玩儿的,就等到周日。同时也在家庭会议当中约定了这个特殊时光,妈妈是不能打扰的。妈妈可以出去洗个头去逛逛超市,总之这个时间就是他们陪伴和游戏的时间。

我和我的孩子每天也有不少于15分钟的特殊时光,也是各种玩游戏。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玩儿的就是他在电脑上玩的植物大战僵尸。每次都是他演僵尸,我来演各种植物核武器。我扮演的要随着他僵尸的级别来进行调整。我们经常为了这种僵尸,到底要打多少下这个僵尸才会死,又打开电脑去确认。我们也会轮流玩手机游戏,来看看谁的得分更高。当然这个也是我们提前做好了电玩的约定,所以一旦形成约定,有了这样的连接氛围。电玩,他不再是洪水猛兽,他也成为了我们之间关系的一个纽带。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当你也认同和孩子修复关系是如此重要的时候,其实也会有很多这样的游戏适合你们来玩儿。比如我是卧底、狼人杀、UNO牌等等这些桌游的项目。同时像王者荣耀、三国杀,我的世界这类的电玩的游戏,其实市面上都是可以用那种纸质版的购买,然后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跟孩子来玩儿。我们真的有很多青春期的家长案例,就是家长通过这些观察和学习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重建跟孩子的关系。

        好,当我们做到了行大于言,日常多鼓励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去建立连接。你会发现,虽然孩子还是很喜欢电玩。但也许这个时候有可能也缓解了早前的那种焦虑。孩子也有可能有了些许的变化。但如果你还是困扰,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来做一个面对面的关于电玩的约定了。有效约定代替规定,其实这个工具上一遍文章已经讲得非常的详细。分享的是怎么样用约定孩子在家做作业这个事情。但是,只要符合有效约定的三个步骤。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和孩子就电子游戏时间来做一个约定的。

  第一个步骤,找一个合适的时间,特别是你和孩子心情都还比较愉悦的时候,分别来说说对于这个事情的一些需求和想法。当然,你也可以先共情或者致歉,曾经带给过孩子的伤害。我们可以说,宝贝,妈妈以前不允许你玩手机游戏,切断网络,摔你的平板,你那会儿是不是特别愤怒,觉得妈妈特别不理解你,你觉得特别受伤。如果你曾经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妈妈为曾经给你带来的伤害向你道歉。请大家注意,我们是带着同理心,真诚来和孩子沟通的。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也都做过约定啊。可是孩子根本就不和我约呀,我说什么他也不听。所以大家感受到了吗?如果你们之前的连接不够,或者你单枪直入,直接告诉孩子来,我们谈谈你玩电子游戏时间的问题。这种沟通的模式,孩子本能的会抵触和抗拒。但如果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有时候他也会把他积压的那些情绪倾泻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必过多的解释,不用去表述说你都是为了他好这类的话,仅仅是共情加倾听,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接纳。过后呢,你就可以再问问孩子对于电玩时间的这个想法和需求。接着,你也可以用我句式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好,第一个步骤,我们都表达了双方的感受和需求以后,第二个步骤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来展开一些头脑风暴。看看如何能共赢,既能满足你也能满足孩子。这里要特别留意哈,我们家长是否可以觉察一下,玩的手机游戏,他就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这个信念是来自于哪里?是基于外界的那些损人听闻的案例,还是仅仅因为不信任孩子。所以在头脑风暴当中,我们尽量不去打断,不评判,和孩子一起想出几种共赢的方法以后,让孩子选择其中一种来试行。

当我们选择了一种方法来试行的时候,我们也建议最好这个适行日期,以一天到三天最合适。因为既然是试行,也许有可能这个方案未必也是最好和最合适的。所以试行期时间短的话,其实也便于再次去做回顾和调整。在执行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不用过多的干预和否定,等到约定的回顾期的时候再跟孩子一起来分享。然后看看是否要去做出调整。

  我在这里也特别想分享我自己的案例。我的孩子3岁多,我们那个时候有过一个约定,约定的结果就是每天可以看两集电视。幼儿园回来以后,什么时候看由孩子决定。这个约定一直延续到大概四岁多。直到有一次周末,我发现孩子看完两集关了电视以后,他就一直不开心。就在那儿念叨着啊,我觉得周末只看两集不合理呀,周末这么长的时间,吧啦吧啦就一直在说。我听到后就主动走到了孩子面前。

  一开始呢,我也是共情孩子的情绪,双方后面也表达了需求。因为我是担心连续看超过两级的这个电视呢,会对眼睛会有伤害。我孩子的需求呢,他是觉得这个周末的时间长,他想要看三集电视。那后来我们就头脑风暴,想解决办法。那个时候的孩子,三岁多的孩子,他自己,他突然说,妈妈,我想到了。那我周末可以看三集啊,我上午看了两集,我下午看一集,我把时间错开。我一听完,我觉得也行啊。那双方都满足的需求,同时因为这个方法呢,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他遵守的可能性也是越大的。直到今天电视看完孩子都会主动关,偶尔有那么一次,两次需要提醒,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

另外关于手机游戏的约定,因为我和孩子爸爸呢,基本我们是不玩游戏。所以我们也一直忽略了孩子的这个需求。而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给我们看他画的画,我看完以后真的大吃一惊,因为孩子画的就是一个电子游戏的一个画面。这个左下方呢,就有那些上下左右的按键,右下方的就有那些武器,一些道具,然后在这个画画的这个最上边的就画了,还剩下多少血。我很吃惊哈,因为我跟他爸爸手机里面从来没有过这些游戏。后来我们回忆,就是有可能呢,真的是在大班的时候春游的时候,很多孩子中午的时候一起玩,可能其他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他有看到过,所以他就记住了这个画面,然后当天老师呢,就要孩子画一下自己的梦想,孩子就把这个画面给画下来了。

当天晚上呢,我和爸爸就开了一个紧急的这个两人会议,但是最后我们一致都认同,孩子的这个需求是正常的。我们打算那就开放这个手机游戏给孩子,所以我就开始和孩子去做这个有效的约定。同样我也表达了,看到孩子的这个画画的感受,然后看到他的需求,然后我们一起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法去设定试行日期。所以从那以后,我们每天就形成了每天20分钟的手机游戏。中间也在约定过一次,就是周末的时候可以延长到30分钟,所以这个约定一直也到今天。

        所以我特别想分享手机游戏呢,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以及我们和孩子关系的这个断裂。自由和自律,他是孪生兄弟,因为当孩子感受到尊重,信任的时候,自律也会被激发。关系大于教育,这一点也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

  好,关于约定后的跟进,我就不再重复,上一遍文章讲解的特别清晰,除了跟进过程当中,注意去避免这个陷阱,关注跟进当中的简单告知,提醒约定,唠叨代替,我想再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只满足你自己的需求,这个叫规定,或者是在控制。但尊重共赢双方的需求,这才叫约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评判孩子就是不遵守约定的时候。我们需要也回头看看,到底是约定还是规定。

        好,今天关于孩子沉迷电玩怎么办的这个主题呢,我更多地是从修复关系切入,和大家分享如何去看待孩子喜欢电玩,常见家长处理的方式以及如何用行大于言、多鼓励、特殊时光、有效约定4个理念和工具,来帮助重建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养成自律的习惯。


        其实,无论你的孩子在学龄前小学还是到了中学青春期,其实核心是一致的。只是随着孩子年龄越大,我们父母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连接和修复。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值得也需要去做,因为没有灵丹妙药,只是会需要我们去补回孩子缺失的那个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