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世如您所愿

读完《闻一多和自己的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闻一多先生的名字早为国人所熟知,但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想必很多人知道的都有限。而对于一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先驱来说,他的名字不仅应该被人们铭记,他的生平更应让更多人知道。这本《闻一多和自己的歌》出自其女儿之手,有纪实、有深情,用她饱含血泪的文字将时代、家庭、个体串了起来,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闻一多的一生都满怀热情,年轻时这种热情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成就了他现代诗人的崇高地位。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功底,又曾留美三年,称他学贯中西也不为过。他还致力于学术研究,曾先后参与多所知名大学的学科创建并亲自任教,也留下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只可惜大才未尽,就如郭沫若所说“千古文章未尽才”,四十七岁便去世的他给学术届带来的也是无尽的遗憾。他和清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早年就读于此,后又到清华工作,逝世时也仍是合并进西南联大的教授。

我曾多次漫步于武汉大学校园内的珞珈山,直到读了此书才知道“珞珈”二字原来就是由闻一多先生改自“罗家”,下次再去定要再细细品味。闻一多先生在当时的青岛大学任教期间曾在青岛海边居住,旧居仍然保留着,目前是八大关派出所在用。我在青岛工作多年,也曾多次漫步于八大关景区,更是对那间派出所印象深刻。现在虽已离开青岛多时,但一看到照片便立时记起,当时却不曾知道它和闻先生的渊源,下次再去也定要多加留意,拍下照片。

闻一多先生到中年已闻名海内,多所大学都争相聘请,按理说在物质方面不应再有后顾之忧。但在那个积贫积弱战乱年代,他却带着一家颠沛流离,很多时候温饱都会成为问题。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带着一家随西南联大迁往昆明,除了做好教职和学术研究外,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为一家老小的生计绞尽脑汁。在她女儿的这本书里提到他们一家在云南多年,闻一多竟只带着孩子去过一次饭店吃牛肉面,而作为父亲的他也仅仅是在一边看着。知名教授的生活如此清贫,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比闻一多一家更为悲惨的还有更多身处底层的人民,在那个年代饿死、病死、冻死的不计其数,政府当局却视民生于不顾,一味地贪腐、索取和压榨。正是基于此,才唤起了闻一多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以文弱书生之力去对抗腐朽的反动统治,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为了拯救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下的中国已前所未有的强大,这正是无数像闻一多这样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珍惜,去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告慰先烈。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