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鸾镜
原以为自己的不合群,问题出在自己。后来发觉,不合群的确很酷,再后来...不禁思考,不合群真的很酷?
关于合群与不合群,探讨已久,应当可以被归入日更与否以及其他各种类似的与否问题探讨之列。
有人说,不合群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没办法获得与同伴之间的友谊。
也有人说,不合群非常酷,因为身边的人思想境界无法与自己持平,不必与一群庸碌之人为伍。
合群与否,更大层面上在于社交,而非情感交流,所以才会引发许多人的探讨,分别站在了两种对立的角度进行阐述。
私以为,合群应当是个综合体。也就是说,合群与不合群,都应当存在,并且随机转变。
①
合群之害
读书时,因为沉迷古风以及小说,几乎找不到能与旁人好好交流的话题,因为太过小众,所以一直被同班同学耻笑,而自己也耻于言表,变得沉默寡言。
当自己或身边的某同学认真学习时,总有其他人嗤之以鼻,认为沉迷读书并非一件好事,大好的时光,似乎更应该抓紧时间玩乐,而不是费力用功。
因为担心被其他同学认为是个一成不变、只会死读书,而且成绩还不好的木讷学生,思绪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开始无心向学。
学校,或许师资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一种集体积极向上的认真学习氛围,若大家都能积极向学,不学习的便会成为异类,反之亦然。
在毕业后,亲戚走动时,最常提及的话题不外乎是工资、待遇、婚否等等流于言表的问题,但从不会提及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
或许是因为,彼此关联的,只有或浓或淡的血脉,而全无其他羁绊的缘故,方才强挤出这些陈谈老话,以免彼此相互尴尬,却不知这样的话题,反而更加尴尬。
每个年龄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情,有大家认为你该做的,也有大家认为你不该做的,但到底该做还是不该做,取决于你自己。
不少人为年龄所困,不敢放开去做自己想做之事,拖着拖着,这辈子便也就这样了,诚然有许多遗憾,却无力再做些什么。
大家说,二十几岁了,应找个对象结婚生子了。你想了想,虽然不乐意,但耐不住长辈们的软磨硬泡,随便找了个人,也就将就了。
大家说,你一个已婚女性,该以家庭为重,事业都是男人的事。 你想了想,虽然不认同,但耐不住家务和孩子天真的笑容,最终还是辞了准备升职的工作,选择留在了家里。
娱乐新闻放出了一条信息:“七十岁老奶奶驻颜有术,与三十多岁儿子似同情侣。” 你看了报道,不禁羡慕不已,羡慕人家的身材、面孔,以及家境,刚想开口称赞,但身边一起碎嘴的婆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老妖婆”三个字,令你一下停住了想要说出口的赞许的话,默默和别人一样,点了点头。
同一个小区,闲着无事的妇人总爱聚在一块探讨各家八卦,你也被隔壁邻居拉着参与其中。身边忽然有一位衣着光鲜的职业女性从一台豪车上下来,正准备回家接父母外出。
你看着她,心生羡慕,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也穿着光鲜,十指不沾阳春水,但身边的妇人们却三言两语地说起了别人的不是。
她们说,这是那谁家的姑娘,三十多岁的人了,也没找个正经人家,看这豪车,八成是被包养了,真是丢人。
你没有说话,心里却莫名不是滋味,义愤填膺地问她们:“难道她就不能是自己赚钱买的?”
几位妇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你:“一个女人家,怎么可能有那本事。”
②
不合群之害
重要消息只在团体里流通,而你却一无所知
你耗费大量的精力埋头钻研学识,试图通过增强自己的学识让自己得到某份工作,却不曾料到,有关系的那人经已借助别人口耳相传的消息,抢先在你之前得到了这份工作。
班主任口头传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然而班长数人头通知的时候,却把平日里沉默寡言、鲜少与人交流的你忘了。这件重要的事情,人人都知道,却独独你一无所知。
流言蜚语会教你学会做人
正因为你不合群,没有按照大众的评判标准行事,来自各处的恶意忽然席卷而来,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真的会令你觉得崩溃。
打标签,是普世对人的态度。无论是谁,都非常容易以第一映像评判充满未知的个人,而后再难改变第一印象衍生而来的看法。
有一个姑娘,不爱与人交往,比起这个,她更爱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鲜少有刷存在感的时候。
都说人应是活在社会集体的群居生物,面对不愿居于社交之下的人,不免觉得诧异以及清奇。
听说起因是一个姑娘一时贪玩,与其他同学吐槽她必是因为有心理疾病,所以才不愿与人交往,可不知怎么地到后头竟变成了她有艾滋病。
流言一出,便似漫天利刃席卷而来,搅得她的人生从此灰暗,最终不得不以转校、移居其他城市,方才作罢。
对于不熟悉的人,流言传播之速,的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单打独斗,关键是当你有需要时,找不到愿意帮你的人。
平时人缘好,关键时候便有人愿意在你需要帮助时,对你及时伸出援手,若时常助人为乐,可能帮忙的人会更多,但若平日高高在上,总端着一副不将旁人放在眼里的架子,只会平白遭人闲话。
哪怕不愿与人深交,基本的社交礼仪以及活动总是要参加的,否则可能真的连存在感都没有了。
③
合群之利
集体活动中,有你的位置,有人愿意帮你强占好位置。
适当的社交活动有利于人际交往,若能与同伴达成一定的友好度,他们能帮你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帮你占位、旅游带一份手信等等。
第二杯半价的饮品,有你一份
说到这个,不免有些占小便宜的嫌疑,但是有人一起分担饮品,似乎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是好友亦或是同班同学、同事等等,难不成连这第二杯半价的友谊都无法达成吗?应该不至于吧。
别人会因为你的平易近人,对你备有好感。
无需过多,只要适时与其他人交流、一起活动足矣。 通常许多自诩不合理自在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漠然感觉,仿佛眼角极高,总有一副自命清高,瞧不上别人的感觉。
只要放低些身段,保持适度的合群,与身边的朋友和朝夕相对的人相处,效果必然不会太差。
④
不合群之利
习惯孤独,不追求虚无的交往。
大众的思维,不见得完全正确, 无目的地盲目追求交往与相处,得不偿失。
为了让自己眼界变得更为宽广,排除掉无意义的社交聚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但如何判定是必要还是不必要,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至今也不可一概而论,作出一个统一的评判。
当人人都在追求某一事物时,不追求那样事物的自己,必然变得无比孤独,若无法适应孤独,独自一人远行,只怕容易崩溃。
保持清醒的自我,适时自我提升
眼界是局域一个人的根本,怎么扩大自己的眼界,并且轻易不被世俗蒙蔽了双眼,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思考的事情。
当众人涉足泥潭时,不合群的人更容易看清究竟何处是平地、何处是泥沼,也能更准确地前行。若能回头拉一把深陷泥潭之人,便拉一把,若不能,便随它去吧,毕竟能力有限。
学海无涯,越是努力提升自己越容易发觉自己的渺小,便越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尽可能多地吸允未知世界可能带来的高效益。
世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极易产生偏差,在清明与固执中间徘徊,究竟真理存于何人之手,亦是至今未有定夺,也只能以自己的评判标准作为度量。
但学习是一件长久之事,自我提升更是无时无刻都不能抛下不理之物。
免去了不必要的社交,时间变得充裕而富足
时间有限,但社交无限,同样一份时间,若耗费在无用的社交上,只能是浪费,但若能用在正处,便犹如获得了强力加成,能够用以倾注在自己更想醉心钻研的地方,不可不谓收益颇丰。
免去了不必要的社交,不禁时间能增多一倍,连钱包也能因此鼓胀那么一丢丢,虽然不多,但总比一点没有要强。
思想获得生华,不为迎合他人而生
个人想法不同,很难联合到一块去,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天堂,有自己认为高尚的领域,更待同好一并发掘。
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之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小众文化之所以小众,更多是因为相比大众文化更为复杂、昂贵,非是一般人轻易可以接受并且想去接受,但小众文化也是需要吸纳新鲜成员的,所以也慢慢尝试着与人交往吧,或许圈子也就逐渐慢慢扩大了起来,再也不能算是小众文化。
-------------------------------------------------------------------
纵观自己,从前之所以与别人相处不来,完全是因为观点与爱好的偏差,偶尔听得别人一两耳朵的话语,也多斥责清高做作的言语,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若干年后,随着互联网发展,圈子逐渐扩大,在适度的范围里选择了合群,但思想保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才豁然开朗,明白从前的自己并非是一个连人际交往都无法掌握的人,也并非必须迎合谁才能变好。
不合群与合群实则既是相对的关系,也是彼此不矛盾的关系,无论是合群或是不合群,都有它存在的必要,并非只能二选一。
在生活的维度上,合群到底酷不酷,答案,也只有你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