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笔记〔13-14〕雨和露

“雨”,象形字,甲骨文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上方一横划或两横划代表上天,下边的小点或小竖线代表水滴落下。金文和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已变形为和今天非常相似的样式。

图片来源:《甲骨文书法字典》


《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闲也。“雨”的本义就是从云中降到地面的水滴。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雨”字:云中水气下垂为雨……一象天,地气上腾也,冂则天气下降也。阴阳和而后雨,点则雨形。水气经日光晒热,腾入云表,遇冷则凝,渐凝渐重,复化为雨而下降。

“雨”做名词读作yǔ,除了本义之外还引申为朋友之意, 例如“旧雨今雨”指老朋友和新朋友。

“雨”做动词读作yù,指降雨或像雨一样地降落。如《上邪》中的诗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夏雨雪就是指夏天下起雪来的意思。


“雨”亦为部首,常作形符,比如“露”就是用雨作形符的字。

“露”始见于战国时期篆文,篆文从雨,路声。《说文解字》:“露,润泽也。”可见“露”的本义是露水,后也引申为酒的代称,如蔷薇露。

露字的六体 | 图片来源:《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露”的释义:水气凝结于地面者为露……日光既西,地热渐散,其水气之腾布地面者,遇冷则凝为露,试以口向玻璃呵气则有小珠点凝成,地面之露,亦同此理。草木枝叶散热尤速,故成露较多。

从这里我们看出,古人以为露来自于天降下来的雨,故从雨。而在《字课》中,已有清楚的阐述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变成水滴附着在固体上形成的。

汉乐府有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李白《清平调》有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珠是自然灵动的,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以渲染意境。最美的景象莫过于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颗颗露珠洒满江边,在夕阳下泛着珍珠的光泽。

露珠不像霜与雾那样看不清,故又引申为显露的意思。《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和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处的“露”皆作露出之意。



关于“雨”、“露”的解读,我们暂且一同学习到这里,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发掘。最后,我们用两首诗来结尾,一首含“雨”,一首含“露”,愿雨露滋润万物,也滋润我们的心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参考文献及来源

1. 《字源》,李学勤 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

2.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清)刘树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5.《甲骨文书法字典》,樊中岳、陈大英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

6. 《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樊中岳、陈大英、汪建江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字笔记〔13-14〕雨和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