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目的揭示法】
片段来源:《正面管教》P82-83
【阅读原文】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你在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训练有素的人通常在小组中或观众面前做目的揭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以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孩子做目的揭示而闻名,这会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然而,我建议,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进行。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的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想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然后,你就可以用德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的句式来问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利)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才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会带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应,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你要想孩子揭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关注。然后,将孩子引向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例如,“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经常为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烦恼不已,比如在幼儿园等场所,我们的孩子会霸着滑梯的通道不让别的孩子通过;比如在家里,孩子在我们忙的时候一直吵我们,不让我们好好工作;又比如在朋友的聚餐上,孩子在餐桌上一会爬凳子一会拿东西,影响很不好。面对这些情况,通常我们都会觉得我们的孩子怎么这么不乖,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说一个我的例子吧。
上个月我带女儿和朋友一家一起去醉白池公园玩,朋友家的孩子和女儿年龄相仿,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见,看到我们非常兴奋,对我说了很多话,并且走在最前面,我和女儿跟在后面。突然,女儿闹起脾气来,一定要拉着我去走最前面,并且跟我说,不让我和朋友的孩子说话。听到女儿这么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么小的事情,女儿都要吃醋,是不是太小心眼了。
【why】其实孩子很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由于他们的错误解读而形成的错误目的,表现出来的便是不良行为了。我们建议用目的揭示法来发现他们的错误目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很可能不能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便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孩子纠正这些行为。就和看病要先诊断是一样的。
【how】那么我们要如何用目的揭示法来找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呢?原文给我们讲述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
要说出具体行为,比如“宝贝,在我打电话的时候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抢我手机把我电话挂掉吗?”
孩子可能会说,“我不知道”,也有可能会给我们一个理由。
第二步,客观而友善地和孩子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只要态度友善,让孩子感觉安全,而不是惩罚,孩子通常会被激起兴趣,让我们猜。
第三步,用“会不会是……”的句式来问问题,并等这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比如“你之所以抢我手机把我电话挂掉,会不会是想要我的注意力只在你这里,不被电话抢走?”或“你之所以抢我手机把我电话挂掉,会不会是觉得我打电话太大声吵到你了?”,并等孩子对问题作出回答。
第四步,根据孩子的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猜对了。
当孩子微微一笑或说是,则表示认同,说明猜对了,如果孩子说不是,则继续往下猜。
第五步,根据猜出来的原因来有针对性的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
比如如果孩子是寻求过度关注,可以引导她以其他建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
那天回来我看到《正面管教》里面的这个办法,就用目的揭示法来和女儿进行了沟通,发现她的错误目的。
首先,我问女儿:“宝贝,你知道今天在公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让我和哥哥说话,并且一定要走到哥哥的前面吗?”,女儿回答说“不知道。”
然后,我微笑地和女儿说:“我有一些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看我猜得对不对。”,女儿说“好的。”
然后,我问女儿:“你不让妈妈和哥哥说话,会不会是因为妈妈和哥哥说了很多话,你觉得妈妈都没和你说话,你想妈妈只和你说话?”女儿说“是的。”我问女儿:“你想走到哥哥前面,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走在第一个,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女儿笑了一下。
接着,通过女儿的反应,我确定女儿的行为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
最后,我告诉女儿:“妈妈今天虽然和哥哥说了很多话,但是你永远是妈妈心里最爱的宝贝。”以此来让女儿确认她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后,父母在与孩子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进行。注意,不要在发生冲突时使用该方法。
(预防异议)
也许你会说:“有必要这么麻烦吗?我骂两句孩子就不敢了。”我想说的是,惩罚可能短期有用,但是很快这些不良行为还是会重复出现,而且错误目的还会以其他不良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惩罚本身也会对孩子的内在造成伤害。当你从根基上去解决孩子的错误目的,一段时间的解决后,孩子的错误目的会得到纠正,当他们确保他们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情况下,便很少再有不良行为。所以,虽然现在做的多一点,但是很值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