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阅人无数:突破沟通中的艰难时刻】,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可能是因为越来越意识到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了。就是我经常讲要说人话。
如何快速的和陌生人建立关系,是否能“抓住”别人,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亲和关系使用频率高,但难以定义。当两个人建立了联系或者成功“对接”后,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亲和关系。如果查字典,字典会告诉你说这种关系的特点: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和共情。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能“抓住”彼此,这种关系就建立了。
很多人有趣复杂且懂礼貌,我想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开阔思维方式有些收获,顺便可以听很多故事,想想就开心。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好处吧,再来的话,一旦和某人建立了联系,他们就很难攻击、争吵或者欺骗。当然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只是会觉得概率会被大大降低。算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方式吧。
那么我们讲说,亲和关系要求具备一套扎实的、完备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需要学会共情,学会调整自己。除此以外还得学会去倾听、去理解、换位思考。
如果能倾听、理解他人的需求,就更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通过倾听他人的需求,可以了解他们的目标,然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目标一致。通过了解他人的需求,可以判断接下来的行动,要么找一个折中办法,要么坚决捍卫自己的底线,做好应对人际冲突的准备。
举个夸张点的例子,使用严刑逼供无法从恐怖分子那里获得可靠信息,然而我们也不会天真到以为给他们一杯茶和饼干就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恐怖分子提供的信息能够决定许多人的生死。此时,审讯人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获取信息。
所以说亲和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从拒绝合作的人那里获取可靠信息的最佳途径。同时真正的亲和关系建立在真挚的关系之上,它不是你一离开房间就失效的诡计,这么讲是不是很厉害?
那这本书第一部分论述亲和关系的四块基石:诚实(Honesty)、共情(Empathy)、自主(Autonomy)和反馈(Reflection),简称HEAR原则。书中提供了一份蓝图,可以提升与他人的互动能力,同时最大限度获取期望的结果。第二部分探讨了四种基本沟通方式,每一种方式我们都用一种动物进行概括。
●霸王龙。如何应对冲突:当你与人争论或受到他人挑战时,你需要做到诚实和坦率。不要攻击、讽刺和惩罚他人。
●老鼠。如何做出让步:当你需要做出让步或服从对方时,请展现你的谦卑和耐心,但不要表现出软弱和犹豫。
●狮子。如何领导他人:好的领导者在管理员工、制定规则和提供支持方面能够做到清楚明了。同时,他们不会吹毛求疵、因循守旧、固执迂腐。
●猴子。如何展开合作:当你想与他人建立联系时,你需要给予他人温暖和关心,需要团结他人,但切忌过度亲密,没有边界。
接下来我们一点点来说。
19世纪的幽默大师乔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所说:“‘独处’是旅行的好去处,但那里并不适合定居。”而且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在如此发达的现在也无法避免和人打交道,所以如何自在地活在人际关系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际沟通的能力可以习得。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需要他人。但是沟通的目的是加深人际关系,而不是拓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深度远远比广度重要。因此,别急吼吼地在社交媒体上结识更多朋友。相反,请将注意力放在你真正想与之建立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关系的人身上。对于那些已经淡出你生活的重要人士,努力修复与他们的关系。你不能,也不应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沟通技能好比人体肌肉,请定期锻炼它。多项研究表明,孤独不仅不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我们的生理健康。你在注重饮食和锻炼的同时,不妨多多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技能。你可以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加入一些俱乐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志愿者服务,通过这些方式找到归属感。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一个部落。请尽可能避免使用分裂主义、部落主义语言。攻击他人、侮辱他人不会让你的形象更高大。面对你的劲敌和持相反价值观的人,也要努力去理解他们。你不必去喜欢他们,也不必去认可他们,但请努力理解他们。这是战胜分裂主义的关键。有时候,使用侮辱性的仇恨言词或许极具诱惑力,但请不要沉迷于它。这些语言贬低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团结他人,关心他人。努力去团结、去理解那些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判断一个社区是否健康,就看该群体中不同年龄段的人是否沟通融洽。去拜访你的邻居,记住他们孩子的名字,帮助年迈的邻居取快递,修剪自家草坪的时候顺便帮助他们修剪草坪。这些小事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实在太忙,没时间做这些,你可以间接做出一些努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性地赞助或者支持某个公益活动、某个环保组织或其他社区团体。
与最亲近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和你的孩子、父母、祖父母相处时,别光询问他们做没做作业、看没看医生、吃没吃药。你得花些时间认真倾听他们,了解他们真正在乎什么。
有时候想想文字躺在字典里的时候,它们是那么无辜、那么渺小。然而,一旦文字落入语言大师的手里,天知道它们能变得多么伟大或多么邪恶。人们既可以利用语言去给他人施压,去胁迫他人,也可以利用语言让他人平静下来好好沟通。
所以当与他人建立亲和关系时,请不要使用花招。需要真正对对方感兴趣,你需要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和核心价值观。亲和关系的基石是诚实和共情。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向你坦白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真实行为,不管有多阴暗,你都不能强迫他们撒谎或胡编乱造。如果他们决定告诉你一些事情,那也是因为他们自愿选择这样做,而不是因为你的花招或手段。
想得到他人的赞同和服从,我们需要具备强大的自制力、情绪管控能力和耐心。如果你想要什么,就直接开口,礼貌地、尊敬地、耐心地说出你的需求。
再换个角度来说,你开口之前所做的事才是沟通的关键,要知道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坐下来倾听同样需要勇气。
在进行人际互动时,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我们如何回应才能避免事态升级,甚至化解尴尬局面,收获想要的结果?如果你能贯彻亲和关系的原则,即使对方是个彻头彻尾的浑蛋,你也能在每一段人际沟通中维护自己的自信、诚实和人格。永远不要丢失你的高地,特别是面对你认为不值得的人。
建议无论什么时候,交流要尽量直接、尽量诚实。但这中间涉及一个平衡的问题。我们既不能避重就轻或拐弯抹角,也不能太过直接。我们所说的诚实并不是用软刀子伤人,而是采取真诚和直接的态度传达明确的信息。
为什么就这么难呢?回避冲突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直面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我们常常担心,如果我们正面挑战某人,我们会变得情绪化甚至失控,场面会非常尴尬,让人难受。如果我们保持安静,沉默会将我们吞噬,直到我们彻底爆发或选择放弃。
当然,直接也是有度的,我们如何采取正确的度传递信息,以实现我们的交流目标呢?幸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会帮到我们。我们不必立即做出回应,因此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冷静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逐渐失去了面对面交谈的能力,我们总是习惯躲在电子科技这面屏障之后。尴尬、不愉快的对话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回避?尴尬、不愉快的对话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回避?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点经历它,与其尽力逃避,还不如趁早建立应对这些时刻的信心和勇气。以恰当、具有建设性的方式直面问题,这是一份珍贵的人生财富。
回顾此前进行的无数对话,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便是没能表达真正想说的那些内容。我们不想制造不快,所以我们犹豫不决或沉默不语,事后又后悔。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想避免冲突和矛盾,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信心在不侵犯对方的前提下表达我们想说的话。
但是,总有一些特殊情况要求你必须开口,如此一来你便有机会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你便能做到直接、坚定和自信。比如当孩子生病住院时,你可能需要和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涉。有时,即使所有社会规则都在告诉你最好保持沉默,你的内心却鼓励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怎么才能准确把握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答案是:有时候的确不能,但仍需不断的尝试,尝试才是关键。通过认真倾听和温和提问,你可以试着解读别人的思维。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做到。事实上,这种技能是心理咨询领域的一种基本素养。
如果你把握别人的立场,就可以在解释自己的观点之前承认对方的感受。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你和在乎的人之间的关系深度,还可以提高你和敌对方的关系深度。
真正的共情在于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在乎什么~了解某人的动机、价值观或行为并不等于你就对此表示赞同。不必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你必须表现出了解他们的兴趣,同时不要发表任何评论或意见。
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探索各种可能。你需要认识到你的思维和感受由你的生活经历决定,同样,你的孩子、伴侣、同事等也是如此。仅根据你的经验来推断别人会过于草率。即使别人的行为与你的价值观和信念背道而驰,你也要尝试通过别人的视角看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人都渴望自由,都希望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的本能。答案既简单又复杂得令人沮丧——我们不希望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这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要决定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命运,要为了自己拼搏。这种对自主权的渴望扎根于我们内心。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成为独立的有机体。
为什么渴望自主是人类的本能?有关动物行为的许多研究都能证明这一点。芝加哥林肯公园动物园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能自由选择室内活动或室外活动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对群体其他成员表现出了更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与那些活动范围受到饲养员管控的猩猩相比,它们能花更多时间放松自己,情绪也更稳定。活动受到限制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则更加反社会,攻击性更强,压力更大。换句话说,当动物感受到对环境有一定的自主权时,即使是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它们也会更快乐、更健康。
但所有情况都是这样吗?有例外吗?如果你是去看医生呢?难道你不希望医生告诉你该怎么做吗?难道你不希望医生给你建议和治疗方案吗?难道你不想获得明确的指令吗?“先吃这两种药,然后明早给我打电话。”答案是以上情况也不例外,只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一个例外。
假如你最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然后你去看医生。同时你最近工作很卖命,常常加班,睡眠也不够,压力很大。你发现自己每晚起夜的次数变多了,但你觉得这是因为白天喝了太多咖啡。
到医院后,医生首先询问了你的饮食习惯:“有没有吃太多加工食品?你觉得自己平均每天要吃多少糖?”你心想,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我身体出大毛病了?
医生继续说:“我担心你会得糖尿病,因为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症状。你吃太多糖和加工食品了,你得做一个血液检查。其实你可以做一些改变来降低糖尿病风险。”
太好了!医生会告诉我如何降低患病风险,这样我就不会得糖尿病了!快告诉我该怎么做,我一定做到!
你真的能做到吗?
医生会告诉你,你吃了太多糖和加工食品,你需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增加睡眠,减少压力。如果你不能做到,那么你可能会患上2型糖尿病,你的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任何改变都得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这样才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其实你早知道自己该这样做了,不是吗?那你为什么不做呢?
我们之所以难以做到,是因为医生的建议和指令与我们的内在驱动力——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不一致,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改变。任何改变都得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这样才是发自内心的。
想象一下,医生并没有问你摄糖量,而是这样展开对话:
医生:当你感觉身体不适后,你有什么担心的吗?
你:我感觉不太对劲。我觉得很不舒服,担心随时会倒下。我怕我得了什么大病。
医生:还有什么别的症状吗?
你:每天晚上我要起床上三次厕所。我不希望自己身体越来越糟糕。我怕自己得了癌症或心脏病。我虽然不指望着永葆青春,但我也没有那么老啊!
医生:嗯,所以你觉得这些症状可能和某些重大疾病有关,你这么担心,是害怕身体真的垮掉。
你:是的,就是这样。我现在都没法和孩子们踢球了,因为我精力完全不够!等我有孙子的时候,我可不想坐在椅子上看他们玩,我父亲之前就这样。
医生:嗯,你能及时来看医生是对的。你担心身体出了大问题,担心自己得了癌症或心脏病,所以你感到焦虑和担忧。不过从你的症状来看,我认为不太可能是这两种病。但我担心你可能已经出现了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我知道你不希望身体垮掉,你想和孙子们踢足球,陪他们一起玩。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个心愿,比如积极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想办法减轻压力,这些都会有很大帮助。你觉得呢?
当我们对别人施加压力,恐吓或威胁他们以使他们屈服于我们的意志时,我们会引发心理学家所说的“反抗心理”。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对方选择权,即使这与我们的想法或信仰相悖。善良的建议并不能激励别人改变行为,我们得去尊重、理解对方的愿望或意愿。如果我们希望所爱之人去看医生、放弃文身或吃蔬菜,我们可以先询问他们的感受,以此表达自己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内心。通过倾听他们的感受,你可以鼓励他们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们更乐意改变自己。
首先,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才最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本。而你做不到。
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又怎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在我们真正找到问题根源之前,我们需要去倾听、去探索,而不是提出我们的看法或建议。反馈的目的在于让沟通继续下去,让你掌握更多信息,直到你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心。不要将某人逼到墙角,他们不但不会合作,还会关闭自己,保持沉默。
说到这做一个关于HEAR原则总结
1. 诚实。无论何时,都尽量诚实。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但也不要过于锋利伤到对方。同时,努力克制逃避问题的欲望。
2. 共情。共情意味着对别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形成客观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让对方畅所欲言,我们只需要倾听,不要去评论对方,也不要去拉拢对方。
3. 自主。没有人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试图说服他们。无论何时,尽量为对方提供选择。
4. 反馈。反馈的关键在于认真倾听对方,找到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东西,筛选相关关键词,以继续推动交流。这样,你就能更加详细地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
第二部分是关于狮子老虎猴子的一个动物园的故事,故事当然要自己去读才好。
好了,以上呢就是本周分享图书【阅人无数:突破沟通中的艰难时刻】,我是偷喝汽水的橘子,期望和我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