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再次阅读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就在想: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上课呢?学生的核心素养该在怎样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呢?

我想起在假期中,再次聆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手指》,我不得不说,我又一次欣赏到大师的风采,感受大师的魅力。当然,我更是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在新课标下统编教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文化自信”做出详尽的阐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是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近200年来,中国的文化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不够自信。

当然在教育方面,受到的冲击也不小。比如《教育学》,里面的教育家几乎全是国外的,教育原理更是以外国的教育家的著作或理论为圭臬。而几千年前,我们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却在一段时间内被忘却。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又有几人能耳熟能详呢?

其实想想,“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这不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吗?“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生活即教育”“五育并举”“完全人格”等教育思想,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吗?但是我们又真的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了吗?而江苏省特技教师管建刚更是说,我们引进来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我们的本土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张嘴闭嘴还是那些外国人的名字,那些外国的教育方式、方法,以西方人的尺码来量我们自己的土地。

是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够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不断成长。而我在薛老师的这堂课中,也看到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上,花费了大量的功夫,也让学生知道只有自信,奋斗才能有成就。

薛老师一开始从整体评价丰子恺的手指漫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手指。

首先找出手指的美丽先后顺序,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食指,拇指。(比形态)

然后引导分析手指的作用大小先后顺序。大拇指最苦累,食指有技术复杂,无名指和小指做轻巧,中指是养尊处优,引导学生去找关键词,有一个小朋友找中指的时候,老师循循善诱,语言幽默。学习要出力,男人一看就看出来,但男子汉就不一样,要自信,要干活。(比作用)

第三次比,丰子恺最爱哪个手指,为什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比性格)

如果手指是你的家人,谁是大拇指?这将文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亲切。也能很好理解手指的性格特点。由家推及的班级,学校,国家,再引导教育思想中心:握拳,团结,根根有用。

师引导总结:第一次形态,第二次作用,第三次性格。再次比写法的相同与不同。将读写结合起来,总结写法:夸张,拟人写,举例写。引导学生写五官,谁最忙,谁最闲,谁最闹,开动脑筋,学以致用。

在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五官时,薛老师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文化渗透其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内容”章节中确定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一主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应当把握好,使用好。这使我想起我听的其他的几堂课,中间有“知音文化”的《伯牙绝弦》,有“乡愁”文化的诗歌鉴赏,还有传统文学名著导读的《红楼春趣》。

老师们都在阅读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将文化自信作为落脚点,这也是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回想我听语文老师上这节课,在基础知识教学,在理解文章内容上,落实的很到位,但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上,就有所欠缺了。

比如:在比较手指的性格上,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问答“你喜欢谁?为什么?”

而薛法根老师却是引导学生思考:丰子恺喜欢哪根手指?为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你的家里,他们是哪根手指,为什么?

迁移了知识,锻炼了深度学习能力,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想起自己十几年前教的《手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多媒体,只是有些字卡,挂图等教具。上课时,我除了灌输知识点,渗透思想教育,没有运用这“三比”,所以,上语文课时,学生都只是运用书中的语句填写了“作业单”。

我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丰子恺喜欢哪根手指呢?

我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手指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你喜欢谁?

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写下五官,让学生模仿写法,落实“文化自信”。

中秋放假,我却听了3个半天的课,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成长,一种自信呢?

我将在我的课堂中更好地落实“文化自信”,将祖国的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渗进学生的血脉,长在孩子们的心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课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