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少阳小柴胡汤之寻找少阳区块
【7.66】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原来病没有好的时候脉是浮脉,是太阳病没有好的一个迹象;通常我们感冒,太阳病吃了药之后要知道感冒到底好没好,把一把脉就知道了,如果吃了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有效,吃完药之后一个钟头之间浮脉就没有,证明太阳病已经好了,剩下的不舒服放着休息就可以了;
阴脉阳脉在张仲景的书中一直有两种解法,浮取称之为阳,沉取称之为阴;
桂枝汤证里面有“阳浮而阴弱”,就是形容浮脉在表面就感到它跳动,按到底下空一点;
“阳浮而阴弱”是可以把阴跟阳解释成浮取跟沉取的,阴跟阳也可能解释成上焦脉和下焦脉,就是肺脉跟肾脉;
当人的气血到表面来对抗病毒的时候,气血跑到表面的时候,脉也会显现出上焦气比较多一点,下焦比空的状态;
如果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的中国的好人类,感冒的时候第一个症状应该是肺脉变得比较浮,可是有的人肺脉是长年都是沉的,通常用来辨识感冒的方法都是整体的脉像相比平常的状态浮,那就知道是太阳表证,因为个人的体质不同的话,会有不同的现象,知道太阳表证脉比较浮,不是一定浮在肺脉;
“阴脉实”:
桂林本的“阴脉实”是说:阴跟阳一定是分上焦跟下焦,不是浮取跟沉取;
宋本的“阴脉实”写的是“阴脉微”,会让人觉得阴脉阳脉可以是浮取沉取,也可以是上焦下焦,但是桂林本的这个文字的逻辑就限制它变成说只能是寸跟尺这种阴阳,就是上部脉跟下部脉;
“阴阳俱微”与“阴阳俱停”,原来很明显的浮脉,一片浮上来的浮脉开始消退了,变成一种没有什么特征的稳稳当当的脉;
麻黄汤的药性就是在让人在发抖,麻黄汤吃下去对人的身体的作用,让人的身体用某种方法马上产生出一种力量,然后把东西推出来;
麻黄是标热本寒之药,是一个让人发抖的寒药,看起来是热的,其实是冷的;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浮脉消退的时候,上焦脉消退得特别快
适合用出汗的方法把最后的东西逼出去;
“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尺部脉很扎实的话,意味着要用下法才会好。
调胃承气汤的结构,是大黄、芒硝、甘草,主要是大黄能够泻下,芒硝能够从大便把水吸走,芒硝反过来让大便从肠子吸水进来,所以大便会变得软,大黄、芒硝、甘草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下法;
如果大便已经完全硬掉了,那就是用大承气汤或者小承气汤;
“阴脉微”,另一个版本写“尺脉迟”,就是肾不够好,阴血不足,下焦太干,下焦干、阴血不足的时候血不够,大便就会容易干,就用桃核承气汤;下焦把到很扎实的脉就要用泻法;
【7.6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桂枝汤证为什么会发烧、出汗,是因为这个人荣弱卫强才会出汗;荣弱卫强是因为体表受到风邪的侵袭,抵抗力跑到体表了,营分的气就不太多,都跑到卫分来抵抗邪气了,就会形成一种浮脉的状态;
柴胡剂系列:
肝气:气血两边,肝气不疏畅那是四逆散;
宋本的四逆散就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肝气不疏畅是柴芍枳草汤,也就是四逆散;
肝血的问题:加味逍遥散;
少阳病是小柴胡汤;
脂肪肝用实脾散;
神经疾患,容易被惊吓,柴胡龙骨牡蛎汤;
少阳区块,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内经》说少阳的话其实是很单纯的,就是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从脚开始从身体侧面上来,经过环跳骨绕一绕,在头旁边在耳朵边绕一绕,其实说从头到脚,少阳胆经是从上往下走的;
足少阳经病,等于手少阳三焦腑病,就是足少阳经的病跟手少阳三焦腑的病是一起发生;
血液在发炎,淋巴才会结坨,小柴胡汤是扫血液不是扫淋巴;淋巴癌反而是十六味流气饮好用;
真正的淋巴药跟柴胡有一线之隔,慢性的淋巴肿,马刀夹瘿,是虚劳,那是建中汤证,不是柴胡汤证;
清三焦的药是柴胡汤,补三焦的药是《辅行诀》里面的黄芪建中汤,是《辅行诀》里面的,不能说是《伤寒论》里面的,《辅行诀》的黄芪是放的很多的;
小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它的药味是桂、芍、草、姜、枣;
《辅行诀》里面的小阴旦汤是芩、芍、草、姜、枣;
桂枝一个温开的,黄芩一个凉泄的药形成一个对比;
桂枝汤治疗的是表面受到风邪,里面有风邪的肚子绞痛的热性的拉肚子。那当然张仲景的那个姜是不加,张仲景的黄芩汤是把姜拿掉,有呕吐再把生姜半夏加回去;
桂枝汤在《辅行诀》里面再加一味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再加一个饴糖它叫做正阳旦汤;
正阳旦汤上面芍药乘以2,加饴糖再加黄芪5两之多,叫做大阳旦汤;也就是古方世界真正的黄芪建中汤,黄芪放5两那么多;
(大阳旦汤)是最补三焦的;
加上柴胡8两跟半夏一杯,就是大阴旦汤,就是小柴胡汤,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古方的世界叫做大阴旦汤,(大阴旦汤)是最清三焦的;
扁桃腺发炎是少阴区块虚了(少阳病),小孩子动不动就扁桃腺发炎,三天两头喉咙痛,如果是一个虚劳的体质,开建中汤;如果胸胁苦满,胃口不开,开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