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林徽因被24岁的徐志摩表白,不知所措,其父为她代写情书

民国不仅有军阀的打打杀杀,更有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个乱世给了生活的一切无限可能,论起民国的才女,不得不提林徽因,她的爱情故事常为世人称道,她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纠葛,更像一首浪漫的诗,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水乡杭州,林徽因本来取名林徽音,由于名字与别人重名,就改名徽因,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曾考中进士,与康有为同科,后来辛亥革命,清朝灭亡,林孝恂前往上海,参股商务印书馆。

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早稻大学,回国后投身政界,曾经编纂过民国宪法。但民国风云变幻,张勋率领辫子军复辟失败后,林长民投身段祺瑞门下,任司法部长,但他只就职三个月就遭人排挤,下台后带着女儿林徽因前往英国。1920年,44岁的林长民带着16岁的女儿来到英国,第一次来到外国的林徽因既欣喜又惆怅。面对异域文化,一方面是缺少玩伴的愁闷,一方面是对未曾见过的世界的好奇。

那一年10月,徐志摩正好也从美国来到伦敦留学,徐志摩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于1897年,1918年21岁的他毅然决定从北大肄业,前往美国留学,此时的徐志摩早已结婚,他的妻子叫张幼仪,但对于张幼仪的感情,徐志摩很是淡薄,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并把妻子接过来一起住。

在徐志摩到伦敦两个月后,在一次演讲会上遇见了林长民父女,当时他第一次见到林徽因也只是一面之缘,并不是一见钟情,后来受林长民邀请,徐志摩在林长民家做客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林徽因,24岁的徐志摩看见这个亭亭玉立的16岁的少女,顿时坠入爱河,藏在心底的那份对爱情的渴望,完全转化成笔下一首首浪漫的情诗,对于这个16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渴望爱情,但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令她不知所措。

面对徐志摩热烈的感情攻势,林徽因不知如何是好,他便把这件事坦白给父亲,林长民很理智的给徐志摩回了一封信函:“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尔。星期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不得不说林长民不愧是一位理智的父亲,他的这封信处理极为妥当,想让徐志摩就此放弃,但不至于过于尴尬,打算和他当面谈清楚,不至于误了两个人的友谊。

如果说父亲代女儿写情书委婉的拒绝徐志摩这也在情理之中,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后来徐志摩接到的信件中,林觉民写给徐志摩的情书不只一份,据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写的《小脚与西服》里描述,徐志摩经常早上赶忙出去取信,取的信不仅有林徽因的情书,也有林长民的情书。实在令人费解,难道徐志摩同这父女两人谈恋爱?

后来在《晨报副刊》中登的一篇名为《一封情书》的文章,果真出自林长民之手,而徐志摩也解释道我就是他的情人,又在后面立马说道:“四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林长民)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这么看来这两人的关系确实令人无法猜测,一方面徐志摩深深恋爱着林长民的女儿,又与林长民假扮情人。

这也许就是诗人的浪漫所在吧,一个是才女佳人,一个是流浪诗人,但徐志摩和林徽因最后也没有走在一起,实在令人惋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16岁的林徽因被24岁的徐志摩表白,不知所措,其父为她代写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