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完整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感(2)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阅读书评,第二篇,继续中.....

乌克兰民族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他有一段关于生命的脍炙人口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英雄品格是完全可以和他十分敬慕的乌克兰民族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相媲美的,在乌克兰民族英雄的史册上,同样记录了这位为世人称颂的名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短暂的一生中,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形成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根本核心,那就是“人”,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地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这位教育家总爱重复说的一句话是:“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而这种充满激情的话语也正是他本人的写照,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人,身后留下永远痕迹的人,深受人们敬仰与爱戴的人,他所创造的全部宝贵作品永远载入我们精神文明史的史册,他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做人方面,也写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学做一个人》。我们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做好孩子的榜样,我们是需要思考学习与行动的。如果自己平日是个心胸狭窄爱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的.....绝对是养育不出大气的孩子。如果我们光把眼睛盯在分数成绩上,而忽略了了孩子的品格塑造,都不能使其成为“完整的人”。而作为老师,比如在5.12的汶川大地震,有某老师,放弃责任抢先逃命,自己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能为人师表呢?

苏霍姆林斯基是儿童心灵的深入研究者,是青年人的敏锐指导者。他的著作不仅仅是写给老师们看,也是写给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们看的。想要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孩子”,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完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呢?

那就从《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开始看起吧!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他是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叫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但在十月革命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境发生了改变,虽然他的父亲是个农民,但有着精湛的木工手艺,他的母亲是个勤劳的家庭主妇,除了他之外,他们还有3个孩子,父母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甜美的家庭环境,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1926年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小学,在一所七年制的学校学习,他是该校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17岁那年开始实际从事教育工作。在做老师阶段,他又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继续了自己的学业,取得高级教师资格。他之所以达到了其理想的目标,是凭借的是他那特殊的勤奋、恒常的创造激情、毫不调和的严格要求,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整个集体均如此。

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被他自豪尊称为自己的母校。因为这所学校的创造性思想、好学精神、求知渴望的氛围笼罩着他们那批当时20来岁的青年小伙子和姑娘们。我想正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读书是幸福快乐的,内心才会充足丰盈,开在心中的花朵才会芳香四溢。内心又有如丰富的矿藏,所以传递给我们是丰硕的教育成果与智慧。

能让人自豪尊称为自己的母校的学校,在人的一生中是绝对留下不可抹灭的记忆的。一个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的学校,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个学校都是好学校,同理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如果当人缺乏了对读书的兴趣,缺少了基本阅读素养,精神世界一片荒凉,为了应付带着强迫带着功利目的心时,那对读书也是憎恨的。

有天,我在看一本书,当看到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那刻把书撕了。我问孩子,“以后大学毕业那天,你会把书撕了吗?”他问:“为什么要撕掉书?”我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吧!”他说:“我不会的!”我想喜欢读书爱读书跟学校家庭的教育都分不开,让孩子觉得快乐的读书是成功的教育。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在孩子们稍微懂事时,他们母亲会翻开一本《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小孩去舔一舔,这样孩子一出生就知道:书的味道是甜的。书的味道是甜的是何尝舍得去撕书呢?

同样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强调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书面语言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源泉。这位教育家说,只有当学校形成了崇拜书籍的良好氛围,并培养着学生对阅读文艺、政治、科普读物的渴求、对书籍的强烈迷恋、及对书籍的无限虔敬的时候,学校才成为其学校。一个人成长的自学与自育,是离不开阅读方面的对自身进行完善的,也就意味着是在预防一个人在智力上、道德上、情操上的不足。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他的思想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我不断深入研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完整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