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场关注
千人千价的保险趋势
最近,马斯克在Twitter发消息说,特斯拉计划10月份在得克萨斯州推出自己的汽车保险业务,正式进军保险行业。消息一出,立马引发了舆论热议。如果你关注特斯拉,你可能知道,特斯拉在几年前就在尝试涉足保险业务,给自己的车主提供汽车保险。但是,根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这一次有几个显著不同。
第一,业务重要性不同。特斯拉一开始做汽车保险的初衷,是因为传统保险公司觉得电动车不太安全,向车主收取的保险费比较高;所以特斯拉想通过为客户提供更低的保费,消除他们买车的顾虑。但这一次根据马斯克的规划,汽车保险不仅仅是一种增值服务,它将是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大概会占到整车业务的30%~40%,这个比例可是不小。
第二,资质不同。之前特斯拉没有保险业务牌照,只有保险经纪牌照。也就是说,之前特斯拉卖的车险,不是自己的产品,而是和专业保险公司合作的,特斯拉只是保险经纪人的角色,做保险销售。而这一次,特斯拉是想自己下场,成为真正的保险公司。美国的保险牌照极难拿到,这次特斯拉之所以在得州率先突破,媒体猜测和去年特斯拉在得州建了超级工厂有关,得州政府投桃报李,给予特斯拉政策支持。不过,马斯克没有披露目前保险牌照到底拿到手没有。
第三,保费计算方法不同。之前特斯拉推出的车险,和普通保险公司的车险差别不是很大,收取多少保费,主要依据是车主年龄、车型、里程数、违章驾驶记录等等。但这一次,马斯克称将推出真正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车险,也就是基于用户实时驾驶行为的车险。比如,你驾驶时与前车的距离是多少,急转弯、急加速、急刹车的“三急”频率是多少,双手是否同时离开了方向盘等等,这些数据都可以被特斯拉实时搜集,并对你驾车时的安全系数进行打分。得分高的车主就可以享受低保费,得分低的车主就得承受高保费。
你发现没有,这种真正的UBI车险,预示着保险行业的重大变革。借助传感器和大数据,就能够解决保险行业的一个大难题——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般的商业形态中,信息不对称通常是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为卖家更清楚自己生产的商品质量好坏。而在保险业中,信息不对称是反过来的,也就是买家比卖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比如车险,车主当然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自己的驾驶习惯。
保险公司不可能搞清楚每个人的出险概率,所以只能定一个平均保费。在强制买车险的情况下,小心谨慎的司机就比较吃亏,他们的出险概率低,但是不得不和那些不文明驾驶的人交一样的保费。可以说,这种让老实人吃亏的保费,实际上暗中鼓励了不文明驾驶行为。
我们再进一步想想,假如不是强制买车险,而是自愿投保,会发生什么呢?小心翼翼的司机会觉得自己交的保费太高,不划算,他们会退出保险;而剩下愿意交保险的,都是不那么守规矩的司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出险率比较高,投保划算。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整体的赔付率就会上升,于是不得不提高保费。而剩下的客户中,开车相对谨慎的就会继续退出保险,只有那些出险率最高的人愿意继续投保,这就让保险公司不得不进一步提高保费。
你看,这就造成了保费一路高涨,而很多人无法得到保障。这不是夸张,实际上美国自愿投保的健康保险市场就是这样,因为保费太高,身体好的人不愿意交保险,只有身体差的人才愿意交,这就造成出险率过高,于是进一步推高保费。
而现在,借助传感器和大数据,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被抹平。比如可以想象,未来借助智能手环等工具,我的心率、血压、睡眠情况、运动步数等数据都可以被保险公司掌握,从而精确评估我的健康状况,以此来确定我应该缴纳的寿险保费。一方面,这可以让我缴纳的保费更精准地覆盖我的实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敦促我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每天一万步,就能降低保费。
保险业内人士告诉我,未来的保险公司一定是大数据公司,你看看中国平安就知道了。据说平安已经偷偷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又是云计算,又是可穿戴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在为转型成大数据公司做准备。未来保险业的算法,也不再是针对一群人出险概率的“大数法则”,而是基于每个人的个体特质,计算出来的特定出险概率。就像广告业的“千人千面”一样,未来保险业的费率计算也会是“千人千价”。
国庆期间,虽然北京接连下了几天的雨,但是北京环球影城仍然火爆得一塌糊涂,国庆长假前四天的入园游客就超过了10万人。去哪儿网估算,“十一”期间来北京环球影城打卡的游客,人均消费预计能达到3300元左右。
我当时觉得奇怪,“十一”期间环球影城的门票价格是六七百元,就算加上在园内的吃喝购物,消费翻倍,那也才1500元左右,为啥去哪儿网估计的人均消费会到3300多元呢?我是看了“冯仑风马牛”的一篇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类似环球影城、迪士尼这样的主题乐园的门票定价,都暗藏玄机。下面我给你讲讲冯仑的分析。
第一,环球影城的最低一档淡季票价定为418元,这本身就是精心设计过的。北京环球影城对标的是上海迪士尼,上海迪士尼的最低票价为399元,环球影城的418元稍微高出一点点。这就让环球影城可以打出“内地最贵主题乐园”的口号,气势上压过对手一头,但又不至于贵太多,丧失竞争优势。
第二,北京环球影城的“优速通”,也就是快速通道的价格分两档,400元和500元。400元的优速通,每个项目只有一次快速通道的机会,而500元的优速通不限次数。你会买哪个?400块买个快速通道,好像有点贵;但再一想,只要加100块,就能从每个项目一次快速通道的机会变成无限次,是不是瞬间觉得超划算。
这就好像你去星巴克买咖啡,一杯“中杯”咖啡27元,可能会觉得有点贵,但店员跟你说“只要加3元就能升级大杯”,你看到大杯的容量明显比中杯大很多,但只贵了3块,瞬间觉得30元一杯的咖啡变得很划算了。这背后其实是人类的一个认知弱点,就是我们对比例的感知,比数字本身的感知更敏感。
事实证明,“优速通”确实超级受欢迎,在环球影城刚刚开启售票的时候,9月份的门票还能买到,“优速通”11月份的票就已经卖光。
第三,这还没完啊,刚才只是让你从“中杯”升级到“大杯”;接下来,你大概率还会升级到“超大杯”。环球影城还有一种“贵宾体验”服务,除了包含门票、“优速通”,还有快速入园、专属观演席、专属导览等服务,售价1200元起。如果你决定买500元的“优速通”,加上淡季门票418元,已经是918元,只要再加200多块,就可以升级为“贵宾体验”。这时候,恐怕你就会想起中国人那句老话,“来都来了”。事实同样如此,当同一天的普通票还能买到时,“贵宾体验”票早就被抢光了。
第四,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还没有。北京环球影城现在暂时还没有开售年卡,但它对标的上海迪士尼有。假设你刚买完上海迪士尼的“贵宾体验”票,突然,你收到迪士尼发来的一条消息:入园当天可以凭门票办理年卡,可以用门票抵扣同等金额的钱,而且只有当天有效。年卡金额比“贵宾体验”票也就贵几百块,你可能会想,我只要多来两次就回本了,逛迪士尼跟逛人民公园一样方便,为什么不呢?也许你买票时,只想这辈子去体验一次,但结果你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年卡用户。
第五,所以,成为年卡用户你真的薅到羊毛了吗?来看一下迪士尼的营业数据。2019 年,全球迪士尼主题公园的经营收入中,只有31%是来自门票收入,而另外69%是来自纪念品销售、食品饮料、度假区收入等等。也就是说,你在园内的消费购物差不多是门票钱的两倍。
咱们来算一笔账,“十一”期间你花600多元买了环球影城的门票,再加一张500元的优速通,1100多元;如果再加上2倍的园内消费购物2200元,加起来正好3300元,跟刚才说的去哪儿网的估算惊人地吻合。
2)职场经验 如何面对假日综合症
国庆长假开始上班啦,我猜你现在的心情比较复杂,有点不舍,有点焦虑,甚至会有一点点空虚茫然。按心理学的解释,这就是“假期综合征”的表现,假期还没有过够,就要重新回到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会不适应!如何应对?
这就要来说说哲学啦,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定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我到底为什么活着?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存在主义哲学家是怎样看待“人生意义”这件事的。
加缪在他的代表作《西西弗神话》里,描写了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国王西西弗,因为欺骗诸神,被罚在地狱里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每当他费尽力气把石头推上山,石头又会重新滑落,西西弗只能从头再来,永无止境。
你能想象比这更悲催、更没有意义的人生吗?但是,加缪在这部作品的最后却说:“我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为什么?
神之所以觉得,重复推石头是一项极其严厉的惩罚,就是因为这件事看起来毫无意义,而且,重复的痛苦比一次性的痛苦更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但是西西弗用坚持不懈的行动表明,神加给他的惩罚,没有实现神想要的结果。当西西弗看着石头滚落,用自己的意志走下山,坚定地重新开始推石头,他就证明了自己比那块石头更加强大,比命运更加强大,比诸神更加强大。
直面荒谬,珍惜当下,创造出此时此地的意义,哪怕这种意义只是又推着石头前进了一寸。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让西西弗克服了悲剧感和荒诞感,让他配得上“幸福”这两个字。
每当遇到艰难处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我们知道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就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想要告诉你的。它就是要把焦虑、虚无、荒谬这些东西最充分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然后对你说,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中的常态,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人生就是在它们之上创造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可人生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不认可当下的生活状态,认为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理想的生活,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好像遥不可及、从未开始。
那么,如何判断你现在过的是不是真正的生活呢?尼采讲过一个很精彩的思想实验,你可以参考一下。尼采说:“假如恶魔在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
听到这番话你会作何反应?如果你对这个恶魔说,你愿意把这样的人生重新过一遍,那么你过的就是忠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听完觉得后怕,那你过的就不是本真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过“常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没有经过思考,只是在人云亦云。
大学选专业,很多时候是出于父母的希望;毕业工作了,看到别人买LV,自己也想买;当了爹妈,看到别人家孩子报什么班,我也报上;在社交中,也得跟周围人步调一致。其实这种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它又很危险,因为我们遗忘了“我自己”的存在。就像很多人抱怨的,从小为了父母而生活、为了考出好成绩而生活;长大了,又在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孩子而生活。
存在主义哲学说,要改变这种状态,你需要一个“觉醒时刻”,也许是一次重大的事件,也许是一次长久以来的感悟。这个时刻会点醒你,迫使你重新思考人生,你会问自己:我就这样度过属于我的时光吗?在“我”这个个体有限的一生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你会想,这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关于这个觉醒的契机,刘玮老师用自己的经历来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我是1999年上的大学,我当时第一志愿是法学,第二志愿是德语,结果这俩都没考上,最后去了哲学系。最开始我对哲学也不是很有兴趣,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学完了以后也是懵懵懂懂的,没摸到门。
“大三的时候,我上了一门叫‘存在主义哲学’的课。这门课的老师其实不是正经研究存在主义的,讲得也不是特别专业,但是这门课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点醒了我,让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好像不该这么过,那是一种沉沦的生活,而我想要更真实的大学生活。可以说,上完这门课以后,我的大学生活才真正开始。我越来越爱哲学,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今天。”
你看,这就是刘玮老师的觉醒时刻,不知道你是否已经经历了自己的觉醒时刻呢?
当然,必须承认,有时候我们即使想清楚了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到了真正需要作出选择、付诸行动的时候,又会犹豫不定。比如选择另一半,到底是选爱我的,还是我爱的?找工作,到底是找薪酬更高的,还是自己更感兴趣的?或者你会想,干脆我不工作了,放下眼前的苟且,去看看诗与远方,那才是本真的我,但这同样受到现实的限制。总之,任何一项选择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选择好像从来不是完全自由的。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韩梅梅和李雷谈了三年的恋爱,两个人感情不错,也都见过了家长,准备国庆期间就去领证。但是就在领证之前,韩梅梅发现李雷还跟前女友偶尔眉来眼去,感觉很闹心,犹豫要不要按原计划领证。
面对这种人生选择,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请出两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来回答。
如果是萨特,他会告诉韩梅梅,你有绝对的自由,你可以选择离开李雷,也可以和他领证,但不管怎么样,你都要独自承担这个自由的责任。
如果是波伏瓦,她会更加体谅韩梅梅的处境,承认这个时候她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行动的主体,又是他人行动的客体;既是独立的,又和李雷、双方的家人朋友相互依赖。她要作出选择确实不容易。
萨特和波伏瓦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都很熟,他们是自由和反叛的代名词,年轻的时候成天在咖啡馆讨论哲学,保持了50年开放的爱情关系,死后还合葬在一起。两人的哲学观点相互影响非常深,但也有一些差异。
萨特主张绝对的自由,他认为不管是外在的环境,还是过去的经历,都不能真正限制一个人的自由。哪怕是囚犯,他也享有选择的自由。比如他可以选择老老实实地做一名囚犯;也可以选择尝试越狱,这也是他的自由。
不过要注意,萨特说的“绝对的自由”,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自由的选择会带来无法推卸的责任。萨特强调,作出严肃的选择,勇敢地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相比之下,波伏瓦认为,像萨特那样强调个人绝对的自由没有意义。人并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要和他人联系在一起。人总是与他人相互制约的,“我”的自由总是嵌入他人的自由中。
萨特强调极端的自由和超越的激情,他飞在天上;而波伏瓦则强调受到他人约束的自我和具体情境中的自由,她更关注现实。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作出选择,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其实哲学家也没有定论。但是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没有定论,我们每个人才都可以定义自己的自由,我们每个人也才是真正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