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651】我们的好恶标准总是大于是非标准2022-05-16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华杉详解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人一句话说得好,说到心坎上,就提拔他。也不会因为否定一个人,就否定或埋没他说过有益的话。

清儒李颙(yóng)的《四书反身录》说:“不以言举人,则徒言者不能幸进,不以人废言,则言路不至雍塞,此致治之机也。”不因为他一句话说得到位,就马上提拔他,那光会说不会练的人就不会侥幸上位。不因为否定一个人,就废除他的所有建议,那言路就不会阻塞,这是治理的关键。

一句话把领导说高兴了,马上提拔,这种事经常发生。因为但凡是个领导,没有不缺人才的,心里都着急,看到一个人觉得可以,恨不得马上提拔他,让他马上能担当起来,这是领导的侥幸心理。领导侥幸,下面的人自然也侥幸,那用人成功的概率就低了。

《礼记・文王世子》说:“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取贤才,要么他有德行,要么有事功,要么听到他说话有思想有条理,三者都是取才之道。《尚书・舜典》讲如何考核官员:“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让他们述职,说说自己的治理之法,有价值的就采纳推广;考核他们的成绩,工作做得好的,就赐给车马服装,彰显他的功绩。就是我们在清宫剧里经常看到的赏穿黄马褂什么的,有物质奖励,还有荣誉符号。

所以,“言”,也至关重要。只是你在用人的时候,要听其言,观其行,要有试用期,真的有事功,有德行,再提拔。因为言的巨大价值,孔子又反过来强调不能因人废言,不能因为否定一个人,就否定他说过的所有话。

一个人倒台了,就恨不得把和他有关的一切都清理干净,人人唯 恐避之不及。他本来说过一些好话,做过一些好事,全给他掩埋了,被清洗了,不能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去看。这是人性的弱点,一切以好恶为标准,不是以道义为标准。追求真理,首先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好恶。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我们每个人判断的本能标准,都不是是非,而是好恶。别自以为“理性建设性”,我们往往是“感性破坏性”,要认识到自己,总是好恶标准大于是非标准。

刘澔觉

你要如何做决定呢?道义为标准,把自我的成分要拿掉,这个很难。

怎么找人才呢?德行,事功,说话思想有条理,然后要出题,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在决定他们在什么位置。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华杉详解

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坚守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面曾子说过,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忠,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就是说,你想要的,就知道别人也想要,也帮助别人达 到;你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就不要加之于人。

也有朋友问过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 什么?这个问题孔子有回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心,是将心比心。在行,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就从自己开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修自己之身,一直到治平天下。

刘澔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恕之道”,这是修己之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那每一个个体变得好,都去努力修己,那这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君子矜而不争,竞争也是自己的幻觉,看着别人发展的很好,自己的内心开始不安分,是幻觉,被自己那份不安控制,也想搞点什么。

没有利益共同体,没有一致行动人,只有自己的修行。仔细看来,每个人的言行,都是她自己所拥有的独特,那这个是否符合道义,就是自己的忠恕之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651】我们的好恶标准总是大于是非标准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