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颗发动机!初读《金刚经》六

2019年7月9日 DAY20

今天学习《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大乘正宗:

声闻菩萨是小乘,缘觉菩萨是中乘。大乘,是大乘菩萨之法。

声闻菩萨悟四谛法,缘觉菩萨悟十二因缘法,大乘菩萨,悟六度万行法。

宗门派别很多,正宗,就是般若的甚深法。

般若为诸佛之母,是最上乘之法,所以就是正宗。

这一品介绍什么是大乘正宗。也就是是大乘佛教的所谓的正宗的学说或者思想。

详析:

佛就对须菩提讲,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就这些大菩萨们应该像下面这样来降服他的妄心,这个“心”是指虚妄之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卵生,在佛经当中一般是指鸟虫,卵生。

胎生,哺乳类动物。

湿生,是指水中的生命。

化生,一般在佛经当中是指天人。

这四类是欲界众生,爱欲心很深重。

接下来四类,叫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那么无色界天的众生,有色界天的众生,有什么区别呢?

若有色,就是有色界天的众生,他已经没有爱欲之心了。

它跟前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一样,他没有爱欲之心,但是他还有色心。

若无色,就是无色界天众生,他不但没有爱欲之心,而且连色身都没有了。

若有想,就是若有想天众生,就是他还有这种念,有这种思想,或者有这种思维的存在,还有一念。

若无想,就是若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没有,一个念头都不存,寂然不动。

若非有想,非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呢,他的心境当然是寂然不动的,然而他又不像草木、砖石那样无知。

在佛经当中,对于众生的分类还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一种分类,已囊括了所有的众生。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是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无余涅槃,而灭除妄心。

【无余涅槃】

这个是一个佛教的一个专业的术语。它相对的是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也翻作无余依涅槃,依就是指依身,也就是依附着人的身体。

无余涅槃或者说无余依涅槃,就是指断了烦恼障碍,灭掉了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的涅槃。换句话说无余涅槃是彻底的涅槃。

【有余涅槃】

有余依的意思,依是指人的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然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的烦恼而证得涅槃,然而因为你前世的业所造成的果报身还存在,换句话说生死之因已断,然而生死之果尚在,这就称为有余依涅槃。

那么反过来,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到了灰身灭智的究竟涅槃的境界,就称为无余涅槃。

在佛教当中,对于涅槃,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四涅槃”之说。

何为四种涅槃呢?

第一种,本来自信清净涅槃,又称为自信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这种涅槃就无生无灭,湛蓝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也不一不二了。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而且言语、思虑等等都已经凝绝,唯有圣者才能自内证知。

第二种,就叫有余依涅槃,也就是有余涅槃。

第三种,就是无余依涅槃,也就是无余涅槃。《金刚经》第三分就讲无余涅槃。

第四种,叫无住处涅槃,这个也就是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对于这两者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经常和这种大智大悲,这种境界相辅相成,利乐有情,这种涅槃叫无住处涅槃。

这种四涅槃之说,是通常我们可以在法相宗,也就是法相唯识宗的经典当中看到。那么在这里《金刚经》这里提到的无余涅槃,就是很高的一个境界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你这样度了那么多的众生,然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得度。

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

何以故,为什么?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个实际要讲的是众生是虚幻有,它不是真有。

那么妄心,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要降伏其心的这个妄心。人的妄心也是虚幻有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不带降服,也不带灭度的。

所以要看到究竟来讲,没有任何众生要得到灭度。因为凡是可以证明“我”,有“我”存在的这种任何的境界,都是我相。

比如快乐或痛苦,你如果有一种这种境况的,你不就有我嘛,对吧?你如果没有我这样的意识,怎么会感受快乐和痛苦呢?其他比如,救济穷困,发慈悲心,不杀生,发菩提心,求解脱等等,其实都有我的存在了。甚至讲到究竟,你追求不生不灭的境界,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等等,还不是“我”要证取,“我”要追求的吗?

这个,就是讲到了非常高妙的一个境界了。

这里边所谓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如果菩萨有妄心,要降服,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去灭度,就是有我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对各种境界能够取舍的,就是人相。

比如你领悟了烦恼是由我相所生,因为你有“我”的这个概念,所以你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你会感受到痛苦和快乐等等。那么你感受到这一点了,你不取我相了,但实际上你还是有人相。

所以人相跟我相的区别就要在这个地方去把握。

那么如果你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也就是执着于这样一个觉知,凡是有情都有这种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佛,做菩萨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的人甚至证到了这一个觉知了,以为悟道了,佛跟须菩提讲,这还是著相,只不过著的是众生相

那这样的相推到寿者相。寿者相,认为“我的”寿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后灵魂不灭,进入轮回。人先有了生命,你才会有寿者相,才有身心,才有痛苦、快乐。接着你才会想要离苦得乐,那么最后连乐也被你证知,它是虚妄有,不是实有的。

如果菩萨有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实际上他还没有领悟如来也就是佛陀他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他就不能叫做菩萨。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你要把这八大类的一切众生,都让他灭度,让他进入无余涅槃。而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也并没有众生得到什么灭度。你如果有这么一种想法,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摆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不能成为菩萨。

这一段读完,我已经被搞得晕头转向了。这已经到了我不太能理解的境界了,所以我找来了比较简单的一种解释,留着以后慢慢悟道。

《佛学大词典》解释:

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

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都说不执著,不纠结,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总有顿悟的那一刻会出现在你的疑惑尽头。但是我倒是觉得,如果没有一点认知,没有一点知识,凭空顿悟吗?就算顿悟了,那有能知道何来的顿悟,顿悟为何?

所以,甭管懂与不懂,先梳理清晰了再说,读经的学习,我是跟着《钱文忠讲解佛教十三经》的思路来的。我一直认定,只有思路清晰了,书才有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功力!

其实,无论是哪位老师的,有人提供一个思路,确实要比自己特立独行便捷很多清晰很多,起码树立了一个参考标准。因为前辈们对于中华五千年的的智慧结晶就在那里,拿来主义啊,只要是自己能够获得这种智慧对于生活以及生命的滋润,不就是阅读和学习的目的吗?

越来越发现,我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不过这是有变化的,年轻气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特别,特别到总认为自己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是肩负着什么神秘的使命而来的。可是这种认为应该是错误的,因为越来越发现比我有能力肩负拯救世界使命的人真是太多了,多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

所以,33岁以前的自己,用自己的一句话总结,就是 —— 罢了罢了,不值一提!

也不知道是真的老了还是怎样,这颗心越来越小,眼光也从感觉一眼能望穿全宇宙,变得只看得见身边的她他它!

昨天跟新朋友思密达小姐姐聊天很开心,越来越喜欢这种动能翻墙越沟,静能焚香入定的人。不谈人生宏伟蓝图,张口闭口只聊今天吃啥。

很多人都说我变了,变得消沉了。

我都笑谈道,中年妇女了,还能有什么嚣张气焰啊?

可是,我真的是中年妇女了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只是不想解释不想辩解罢了。

我知道,真正属于我的那颗发动机我还没有找到,还不是因为我太蠢太笨!所以,般若波罗蜜啊,哪怕给我0.01%的能量,我够我用一些了吧。

ps,昨天23:30睡的觉,感觉今天精神就非常不错了。以后坚持住,生活,不过是睡好觉,吃好饭,这样身体舒服,心情也会舒服,做什么事也才有精力,事情才能做好,事情能做好,才不会焦虑,这样才不会有晚睡拖延症……

其实,所有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都是病,赶快治,不然真的会蔓延会扩散,直到有一天腐蚀了身体,想要脱离,唯有重生,不然,就是灰飞烟灭。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颗发动机!初读《金刚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