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不负过往

——听俞敏洪老师聊教育随想

俞敏洪老师讲好老师的成长
2021年10月12日,酒泉教育同仁于千里之外齐聚新东方上都首府酒店,开启了一场求索教育之路的学习思考之旅。
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培训
近年来酒泉与江苏南菁高级中学共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名师工作室随之纷纷落户酒泉,打开了教师跟岗学习、教学研讨的新局面。今天酒泉市中小学教师新东方(北京)培训基地揭牌,为酒泉教育的发展再添源头活水。
教师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教育是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一个地区的教育直接决定了这里的人才。细究历史,私塾、书院文化对一个地方的乡俗民风影响深远。记得2018年去“教育之乡”泰兴,那里的襟江书院历经百年变迁,在其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襟江小学文化底蕴深厚,走出了一大批一流人才,造福百姓。文化对于一个地方与人的影响是春风化雨式的浸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的更多的其实是流淌于骨血中的气质和性情。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源泉在教育。因此考量中国教育的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不难看出,中国自始至终重视的是教育本身带给人的尊严、价值、荣誉、修养,更多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技术层面的解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母亲是孩子的梦想开始的地方。有人说:不上大学,我也一样可以活的很好!“好”的概念因人而异,评价标准不一而足,但是一个人走入大学未来发展的潜力会更开阔一些,发展的平台会更宽广一些,发展的选择会更自主多元一些。孟母三迁,曾子杀彘都是在言说母亲的坚持对孩子的影响。
我想起了今年毕业的学生朝权,她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家妇女,干农活、做饭食是一把好手,丈夫长期外出打工谋生计,几十亩地一大家人完全由她一人照料,精干利落,没有一点儿抱怨,两个儿子培养的儒儒而雅。她每次来学校都带着明亮的笑容,每每看到这笑容我总觉得育才校园的天空都蓝莹莹的纯净,她时常关注我的朋友圈,有时会和诗与我讨论教育,有时会推荐家庭教育类文章至家长群号召大伙儿学习,有时也会写一段感悟文字与家长分享交流。孩子临毕业前,她在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感慨地说:“我多希望这是开学季,朝权刚刚踏入育才学校,而非毕业季即将说别离。我多希望朝权能在育才学校一直上下去……”在这样一位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朝权会在假期帮母亲收玉米,开着三轮摩托车干农活,会帮母亲洗头洗脚,现在朝权以优异成绩升入酒泉中学,相信他会带着母亲给她的优秀品质奔跑在逐梦路上,努力成才。
一个母亲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未来。母亲的脾气、情感、秉性、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品质、性格、思维方式、处事习惯均濡染于此。我们需要用心经营自己,做好第一任老师;用心经营婚姻,建设好第一所学校。
好学善良的母亲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俞敏洪老师自述:18年的乡村生活,3年的高考奋斗之路,11年的北大岁月(五年当学生,六年当老师),30年的新东方事业,英文+中文著作20本左右,乃至现在不懈怠的读写生活态度,都来自不识字的母亲的影响。文化与受教育程度其实没有必然的关联。俞老师的母亲不识字,在纺织厂工作,后来去政府开设的夜校扫盲班学习,尽管她识字很困难,但仍坚持阅读,一辈子非常好学,晚年还写了两万字的自传,儿子的每一本著作她都一字一句读完,尽管读的艰难,从未放弃。俞老师至今难忘年少时母亲的教诲:“你长大了要当个先生”,在母亲眼里“先生”是有一些固定收入和备受人尊敬的工作,在那时是极好的选择。小时候母亲是从不给他买玩具的,买的最多的就是书,而且让上学的姐姐教他识字,所以俞老师在很小的时候时就可以将许多连环画流畅地读下去,这一阅读的习惯跟随俞老师一生,直到现在也仍坚持每年读50—100本书。俞老师16岁考入大学,持续三年坚持高考,在第三年选择复读时母亲说:“最多再考一年,若考不上,就回家做木工。”俞老师说:“可以,有一个条件,这一年我不做任何农活。”这一年俞老师全力以赴准备高考,母亲听说江阴有一个英语补习班,带着他一起去拜访,母亲看到老师忙着上课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主动提出帮老师照顾孩子,俞老师受到老师格外的优待,第三年高考英语从个位数考到了95分,如愿走进了大学。俞老师自言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力量就是喜欢读书,而这个习惯恰是来自母亲的影响。每每回忆往事俞老师都得意于十四岁拖拉机手,十五岁插秧能手的过往,优秀的人在对待每一件事时都极认真,要求做到极致,对待自己都极严苛,恰是这样的习惯让俞老师的人生取得了诸多成功。
终不负师生一场 学校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德行的培养与性格的塑造。当教育走向功利化时,仅以分数、升学率为目的时,教育便失去了最可贵的价值:塑造人。俞老师直到现在,仍和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竭尽全力帮助老师治病,推着老师在北大晒太阳,为老师办盛大的生日宴等。这种在大学时期良好氛围熏陶下的待人接物、价值追求,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蔡元培先生引领着北大的学者气质,影响了北大一百年,他与学生平等的谈古论今,他兼容并包的气度让各类人才汇集北大追光逐日,使师生之间构建起了美好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师生一场,终其一生!好的老师,是一生精神的影响;好的学校,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
无路可走时,向内关照  “穷则思变,变则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君子固穷”这里的“穷”均是无路可走之意。生活总是在某处会和自己开玩笑,让踌躇满志者无路可走,让志得意满者身陷困顿,让抱薪者冻馁于风雪,让舍生忘死者垂危于谄媚……当不如意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选择,请看清你的方向与初心,坚持,坚持,再坚持,挺住意味着一切!俞敏洪老师离开北大,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在“双减”政策下的新东方,也面临新的挑战与转机。耳顺之年的他用毕生的经验告诫自己,勉励青年:做一个勤奋和好学的人,做一个友善和包容的人,做一个坦荡和光明的人,做一个真情和理想的人,做一个思考和写作的人,做一个平凡和朴实的人,做一个仁慈和济世的人。       
几乎从来没有被懈怠过的勤奋;对于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渴望与学习;用诚挚态度对待周围的朋友;不攀比不计较不在意但让生活过的丰富有趣的态度;只要有机会就走向天地间,感受不同生活体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用读写的方式将自己唤醒,把自己生活中的思考随时记录下来。这些对生命状态本身的关照,让俞老师对生命突如其来的巨变能泰然处之,致力于让新东方成为中国优秀的受人尊重的有文化价值的教育机构。每年写书所得二三百万的稿费,全部捐助给农村孩子并建立基金会,以悲悯情怀关照世界,用个人的良好发展给社会及他人带来更多福利,体尝更多生之欢愉。
修炼自己,不负过往;造福他人,终其一生;生命无常,泰然处之;唯有努力,人间正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其一生,不负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