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课例研讨

1.于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文言字词的?

一、方法先行

上课伊始,于老师就告诉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用这样浅显的话,告诉孩子们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想象。不仅是方法的引领,更是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了想象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理解。

二、重点指导

读于永正老师的课题,我们发现于老师最经常做的就是抓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中,于老师抓住“甚聪慧”和“诣”,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加深印象。“诣”在课文中的注释是“拜见”。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诣’是拜见,但他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尊敬的人或者长辈。”我们平时教学的时候,对注释中的解词从来没有质疑过,理解重点字词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学生知道了,我们的教学就结束了。于老师呢,从来不马虎,凡是生字、新词,他必查字典、词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应该学习。

2.于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

在本篇课文中,于老师抓住了“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和“这个9岁的男孩除了聪慧,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

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于老师抓住“甚聪惠”,让学生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抓住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学生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

从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这个对话中,学生深入思考,得出杨氏之子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思维敏捷,反应快,回答巧妙。

于老师问题的设置总是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让学生细细品赏,咬文嚼字,读出话中话。

“除了聪慧,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读出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思,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学生真的非常了不起,从“为设果,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中得出杨氏之子非常懂事,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3.研读课例,在文言文教学上对你有什么启发?

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怎样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于老师这节课带给我的启发是:

1.问题设置要精准,要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2.老师的指导、引领、点拨,要及时,要有开创性。

3.引导学生读文的时候,不要平面滑行,要有梯度,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4.读写结合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学语文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于老师的课堂,读写结合是常态。

于老师在本课引导学生写作时,把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安排三组学生进行写作,既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又可以相互启迪,互相交流,有整体面貌,避免支离破碎。三部分,三段话,连起来就是故事新篇。

在读写结合上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文化和生命的体验,把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本质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氏之子》课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