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迷茫最重要的是,跳出舒适区去行动

图片发自App

01


11月“咻”地一下,就从我们的身边溜走了,感觉自己被推着来到了12月。2018年还有30天就要结束,今天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看着年初立下的flag,竟然有一半以上还没有完成。忍不住感叹自己也变成了所谓的“积极废人”。

看过的书绝大部分是小说,原本计划读完的干货书也只有寥寥几本。想学的PS始终都停留在前三节课,找了一大堆的课程最后都在百度网盘里闲置了。

想学的知识也只是接触了皮毛。写稿子跳不出固定的文风,回过头看总免不了吐槽自己矫揉造作。每天花一大把的时间玩手机和睡懒觉,然后再花一大把的时间责怪自己浪费了时间。

以上种种的“未完成”让我对11月甚至对2018年充满沮丧,连带着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心态。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跳不出已经习惯的舒适区,所做的努力,也只是在一块可以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区域里做出的行动而已。

突破不了自我心理的壁垒,多少的努力都只是原地踏步。

02


跳不出舒适区是我们许多人生活的常态,但仍然有许多人感受不到自己正沉溺在舒适圈里,做着被温水煮死的青蛙。

这两周我们班一直在做课程设计,理论知识打得牢不牢,付之实践一试便知。我发现一个很可笑的现象,两年半的高中理科加上两年半的大学工科,到头来自己竟然连万用表都不会用,电路图里的并联和串联看半天都不见得看得出来,一做课程设计马上就得百度找原理图和程序。而且,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把大学过得太舒服了。没有人逼着你学习,也没有欲望想要学习,久而久之就只好在刷剧、睡懒觉、玩游戏这三项选择中选一个,消磨时间。当然也有人选择另辟蹊径为自己的未来谋其他出路,但更多的人是在顺其自然,坐以待毙。

我一学妹拿到了到同济大学做交换生的资格,之前同她聊天,她说她每天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待在图书馆学习。不是多么想学,是不得不学习。其实在二本学校待久了,渐渐就能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把大学生划为三六九等,因为事实上本就存在三六九等。

虽然不论在怎样的学校,主动跳出舒适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付之行动的人都存在,但是三流大学里的学生更多是沉溺生活现状而非做出改变。这就是三流大学和985高校的差别。


03

我有一个特别特别敬佩的学长,他如今的身上有很多的标签:211文学硕士,自媒体写作者,多篇10w+爆文作者,靠写作月入数万,出版两本励志书籍并在当当网同类书籍销量前三……

乍一眼看上去光环好亮眼,但他身上最让人敬佩的从来不是这些外在的光环,而是他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他那份勇敢跨出舒适区的勇气。

第一次听到“舒适区”这个词语便是从学长的口中。在学长的读书群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分享新鲜的知识点,那不仅仅是来自文学和自媒体领域,还有互联网、心理学、理财等各个方面。

学长把自己2018年所做的所有行动归结于一个词语“体验”,他体验了在互联网公司实习,体验了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体验了许多原本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也可以称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把刻板枯燥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尽管勇敢走出第一部的的确确不容易,但有所收获之后的喜悦足以消灭一切负面情绪。

04


今天看了一个TED视频,主讲人解释说,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糟糕的心理状态是觉得现在的生活“fine”。因为一旦你自我感觉良好,那你永远不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出改变。因为你已经说服自己,没有它其实也没多大关系。

明明你已经厌倦了每天重复在上课前两分钟做到座位上,假装听一节课的内容然后玩一节课的手机,接着吃完午饭回到宿舍,继续刷抖音、刷微博,下午重复上午的生活。可当别人问起你的时候,你还是借口说:“哦,挺好的啊”。

其实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好,不然你为什么总爱时不时地向别人倾诉,你很迷茫对待未来不知所措?

你知道吗?科学家们经过严密的计算,得出一个人出生的几率是1:400,000,000,000分之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真的很不容易。小时候我们总是很抵触父母为我们做决定,可当我们长大了,有权利定义自己人生轨迹的时候,却没有能力成为小时候期待成为的人。

有很多人会告诉自己,没关系反正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只是试一试;没关系,我从来没想过从这份感情里,寻求一个结果。30岁不就是20岁的重生吗?到了那时候,我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我的人生。

但20岁只有一个,30岁也只有一个,我们从来不具备蹉跎光阴后重新开始的机会。想改变,那就从那此时此刻开始,只有逼着自己向前走,才有重生的可能。

过想要的生活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但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唯愿回首往事,能换一句问心无愧,而非假如能重新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脱迷茫最重要的是,跳出舒适区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