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句话,为什么中美孩子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与Maria 和Marinus两位教授


小香:“你真傻!”

铁蛋:“你才傻呢!”

小香:“你是猪!”

铁蛋:“你才是猪呢!”

小香:“你像猪一样笨!”

铁蛋:“我不笨,你才笨!”

小香:“你就是笨!”

铁蛋指向小香:“你~~”

同时凑过去推小香,

小香闪身躲开,同时推了铁蛋一把,

铁蛋摔倒在地,

“哇......”

铁蛋哭着去找老师,

“老师,小香骂我是猪!说我笨!还打我!呜……”

这样的情景几乎在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每天都在上演。

铁蛋被小香嘲笑贬低,然后反唇相讥,相讥不成,动用武力,再不成,就搬来老师......

这几乎是大多数中国铁蛋和小香们的反应模式


同样的情景发生在美国的教室里,

美国铁蛋挑衅地对美国小香说:

“你真蠢,像头猪!”

美国小香沉吟片刻,瞄了铁蛋一眼,幽幽的说:“这只是你的个人观点。”

……

此时,我们一定会为美国小香的淡定、高度的自恋、强大的自我所叹服。

那么,面对同样的挑衅,中国铁蛋和美国小香的反应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今天,我不想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迥异的反应模式。

而是要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美对“事实”与“观点”教育的不同。

美国的教育,或者说整个的西方教育,是非常追求科学精神的,

重视由数据和实证所构成的“事实”,同时也非常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时,我想到2017年跟荷兰教授Marinus Van IJzendoorn 在陌生情景编码技术课堂上的一个对话。

当时,我们正在看一段一个一周岁多男孩与母亲的互动视频。

我说:“我觉得那个孩子不走向母亲,并不是因为他回避母亲,而是因为这个8孩子可能不是由母亲亲自带大,或许是主要由老人带,而跟母亲的关系不够亲近。”

Marinus教授说:“我们并不能看到这方面的证据。”

我随即反思,发现自己犯了习惯性的主观臆测和评断的错误。

而这种事实与观点不加区分的情况,不论在我们的学校还是在我们的家庭里俯首皆是。

就拿学校的语文考试题来说吧,让孩子挑选出最喜欢的语句,

我想这是一种可以展现孩子个人观点、审美取向与情趣的很好题目,

铁蛋可以喜欢这一句,小香可以喜欢那一句,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值得肯定的观点。

但当这个考试把某一句作为标准答案来要求孩子选择的时候,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实”与“观点”的混淆啊!

在家庭里,我们经常听家长这样说孩子。“你怎么这么慢!”

“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是一千字的阅读量,小香一用了2分钟,小香二用了5分钟,小香三用了10分钟,小香二如果跟小香一比,阅读速度是很慢,而跟小香三比,却是要快得多。

可见,当大人们笼统地说孩子“慢”的时候,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甚至是在释放自己的一种焦虑的情绪,而不是在描述一个事实。

曾经风靡一时的赏识教育告诉我们,要夸孩子,

“宝贝你真好!”

“宝贝你真棒!”

“宝贝你太厉害啦!”

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观点性描述。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是不是会很容易认为自己

“不好啦不棒啦不厉害了呢?!”

而当我们描述孩子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时,例如:

“你这一横写得很平很直啊!”

“宝贝,我看到你把书籍都摆整齐啦!”

“今天小香哭的时候,我看到你给她递了纸巾!”

“昨天写作业咱们用了20分钟,今天我们用了30分钟,多用了10分钟。”

“你刚才那么用力的推小香,小香被吓到了,而且摔疼啦!”

“妈妈今天上班有些着急,我们需要在20个数内钻进车里。”

……

当我们如此这般的描述事实或者期待时,

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被抬高或者被贬低,

也就不容易因为外界的评断而过份的欣喜或者悲伤。

当孩子学会分清事实与观点,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就会多一份冷静、沉稳、和思维的敏捷和清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一句话,为什么中美孩子反应差别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