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做,一个月学会素描,一年学会四种语言,完成MIT四年课程
这本书探讨了超速学习的7个有效秘诀
秘诀一:设计你的学习计划
我所有学习计划中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都是一项「计划」!
一项好的超速学习计划,始于一个设计良好的计划。因此,我在思考计划上所花费的时间,通常跟我真正做那些计划的时间一样多。理由很简单:许多学习者常会因计划不周,贸然投入学习,当他们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遭遇困难时,就会沮丧地放弃。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超速学习计划:
1. 谨慎挑选学习内容。对于你想学习的内容有了基本的限制后,可以消除你可能遭遇到的干扰,让计划较易于执行。
2. 排出足够的时间。排出一段段明确的时间去执行计划,并视为优先事项。超速学习值得去努力。但若你不付出努力,学习就不会发挥成效。
3. 限制使用素材与方法。人们很容易过度投入、什么方法都想试。挑几个重要的资源与方法开始就好。你应该在那些方法都无效之后,再考虑扩展其他的可能。
秘诀二:训练专注力与生产力
一旦你设计好一项计划,就必须确实去做!
具生产力并知道如何专注,是让你得以完成计划的珍贵资产。论其本质,超速学习计划实行起来往往很困难,也很容易放弃。若能透过训练来加强生产力与专注力,你就能走得更远。
如何变得更有生产力与专注力:
1. 排除干扰。在没有网络、手机、电视或其
他会令你分心的事物的环境下工作。若你需要休息,就去做一些能放松但不致令你分心的事,例如喝杯水、冥想或出去散个步。别因为无聊就去开电视。
2. 创造有生产力的方式。仔细安排你的时间与工作。若你事先就做好计划,就不太会落入因为其他优先事项而不能顺利执行学习计划的窘境。若你没有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你就会一直在苦赶进度。
3. 逐步训练专注力。不要一开始就想一步到位。从小处开始,然后逐步增加。若你一次只能专注十五分钟,就把目标放在二十分钟。等你渐入佳境,就能持续专注更久而不放弃。
秘诀三: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做什么样的活动来让自己学得更好?
我可以提出许多针对特定学习目标的建议,但有个通则是尽可能「以最主动的方式学习」。主动学习代表透过把知识运用在问题上、解决问题,或用其他方法运用技能,来直接练习学到的知识。
与主动学习相反的是被动读书,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做的。这是指重复阅读笔记、浏览一本教科书,或在课堂上被动听课。
有些被动学习(上课、研读作业)或许无法避免,但我通常会建议尽可能试着压缩做这件事的时间,好尽快去做真正该做的学习功课──也就是主动练习。只有在你不了解某事的时候,回头去重读笔记才有意义。
秘诀四:更快速、深入、正确的回馈循环
从学习中可以获得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那就是回馈循环。这指的是应用你的知识或技能,然后取得如何自我改进的信息。在学数学时,可以做一道习题,然后看解答。在学语言时,可以跟某人对话,然后看看他是否听得懂。在学绘画时,可以画一张素描,然后看看成品与你想达成的目标有多吻合。
在你的回馈循环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速学习过程:
1. 让循环变得更快速。与其等到全部作业做完再来对解答,何不做完每一题就比对一下?回馈越快,学习就越快。
2. 让循环变得更深入。你越能充分练习,就越能测试自己的综合技能。因此,进行一项完整的计划能教会你快闪卡无法教你的事。这个原则有时会把你推向跟第一点相反的方向,因此我通常会做两种类型的回馈循环:长时间且深入的,以及快速而粗浅的。
3. 取得更正确的回馈。若能增进回馈的正确度,你就不需要经历多次循环才能进行修正。我在绘画上就是这么做的,透过把参考照片迭放在我的素描上,我就能确切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秘诀五:间隔练习效应
用什么方式能有较好的学习成果?连续用功五小时,还是两周内分五次、每次用功一小时?
学习相关研究结果清楚显示:相较于一次做完全部练习,间隔练习法能让记忆更稳固、保留得更久。
运用方式之一,就是频繁地复习测试你已学会的素材。在第一次学习之后,随着时间增加更多练习,你就能把那些记忆与知识记得更久。
秘诀六:加深记忆过程
想象你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想知道什么方法能让人们记住更多的单字。
第一组人根据动机来区分:你告诉其中一半的人,之后会有个重要测验,因此他们最好用功一点;同时,你请另一半的人阅读一张单字表,但不告诉他们为什么。
第二组人则根据不同的记忆过程指令来区分。你要其中一半的人在脑中记下,哪些字包含了字母「e」;再要另一半的人记下,哪些字是令人感到愉快的。
你猜猜看,哪一种条件、动机或过程,对加深记忆比较重要?
答案让人惊讶,超乎预期:最重要的是「记忆过程」。动机对记忆深浅其实影响不大,但若能较深入地记忆单字的过程(像是思考这些字是否令人感到愉快),能让参与者记住将近两倍的单字量。
结论:吸收信息的方式不只一种。若你能让记忆的过程更深入(例如透过改写你的笔记,而不只是逐字记下来;做总结,而非在阅读时画重点),你就能保留更多记忆。
秘诀七:过度学习
刚开始练习一项新技能时,有一段时间你会渐入佳境。之后,你就会看不到什么进展。此时你已能驾驭这项技能了。那是否代表你该停止练习、转移到其他目标了?
事实上,当你持续练习,直到超出执行新技能所需的练习程度时,就能增进你记住该技能的能力。因此,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可以增进你的能力,而第二个阶段,即科学家所谓的「过度学习」,则会让你把该技能记得更久。
你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进行。
第一种是过度学习该项技能中最有用的部分。若你在学习一种语言,就要过度学习基本会话中最常用到的部分。若你在学习数学,就要过度学习常用的代数。
第二种方式是,若你想终身保有一项技能,重要的是当你感觉再也看不到进展,仍要继续练习。
超速学习的应用
如何把超速学习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把人生过得更好?
在这最后的单元,我将分享在学业、职涯与生活上成为一名超速学习者的含意。
学业上
你可以把超速学习运用在你研读的科目上。若你想专注于有效率的学习,可以把焦点放在得到更好的成绩,或是用较少的压力与努力得到同样的成绩。
虽然超速学习不会让念书变得容易,但会更有效率。透过变得更有生产力,以及排除学习中浪费时间精力的活动,你就能发挥全部的学习潜能。
不过,一旦你开始进行超速学习,可能会注意到更多改变。既然已能掌握学习,你可能会开始想知道,自己还有可能学会什么?为何要局限在课堂上?你可以学习任何吸引你、或最能改变人生的事。
职涯上
进入职涯后,还需要超速学习吗?
我深信在许多专业领域中要能成功,取决于你是否非常擅长某种重要技能。虽然也有例外,但这一点通常为真,原因只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因素:擅长某事的人能创造更多价值。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就能拥有更多谈到好工作、好薪水与好案子的谈判筹码。
如果你深入去想,或许现在就能想到一些技能,若你特别擅长,就会对职涯会极有帮助。此刻,超速学习就是你能用来把那些技能学好的方法。
生活上
超速学习绝不只是跟考好成绩与得到升迁有关,这是一种具有内在深层意义的人生哲学,能让你拥有更深刻、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说道:「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多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你在其中的位置、你对人生、哲学或灵性的信念,都会形成你在这世上的人生使命。超速学
习也能运用在这些领域之上。何不学学心理学──并多了解你自己?或学习世界上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以了解生命的意义?
超速学习一开始或许只是个让你学得更好的工具,但我认为,这最终会打开彻底改变你的人生之门。
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开始去做。
后设学习──先画一张学习地图
丹.艾佛瑞特(Dan Everett)站在挤满人的礼堂前方。六十出头、短小精干的他,充满自信地慢慢说话,稀疏的金发与下巴的胡须框住一张笑脸。他身边的桌子摆满各种物品,有棍子、石头、树叶、瓶罐、水果、一大壶水。
他用动作示意现场听众,示范即将开始。
一名身材丰满、有着深棕色头发与橄榄色皮肤的中年女子,从右边的一扇门走近舞台。艾佛瑞特迎向她,用她听不懂的语言跟她说了几句话。她看着四周,显然很困惑,接着犹豫地回答:「库蒂波卡贾路。」他试着重复她刚刚说的话。一开始说得不太正确,但再试了一、两次之后,她似乎就对他的复述感到满意。他走到黑板前写下:「库蒂波卡贾路→『问候(?)』」
接着,艾佛瑞特拿起一小根棍子,并用手指着它,她正确地猜到他想知道「棍子」怎么说,并回答:「颖金冬。」他再次走到黑板边写下:「颖金冬→ 棍子。」接着他尝试拿起两根棍子,得到了同样的回答:「颖金冬。」然后他放手让棍子掉落,那名女子看了之后说:「颖金冬崩冷。」
示范继续进行,艾佛瑞特拿起物品、演出动作、聆听女子的回答,然后把答案记录在黑板上。他很快就完成简单的命名任务,开始询问较复杂的句子:「她喝水。」「你吃香蕉。」「把石头放进瓶子里。」对于每一个新的引导,他都进行实验,写出新句子,并测试她的反应,看他是否答对。不到半小时,就在超过两张黑板上写满了名词、动词、代名词与拼音。
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无论任何语言)的头三十分钟里,用新语言来学会数十个新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种做法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艾佛瑞特不可以说任何说话者与他都懂的共通语言,只能尽量鼓励对方说出字词,然后重复,去试着搞懂新语言的文法、发音与单字。他甚至不知道对方在说的是哪种语言(结果那名女子说的语言,是一种中国南方、越南与寮国部分地区说的苗族方言)。
艾佛瑞特是如何在没有老师或翻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的是哪种语言的情况下,半小时内就能从零开始开口说一种新语言?而大多数人在中学时期学了好几年的外语,却要费时费力才能达到跟他一样的学习效果。是什么让艾佛瑞特能以比你我快这么多的速度学会单字、破解文法与发音?我们甚至还没谈到每个人本身条件的不同与限制!难道他是个语言天才吗?还是有什么蹊跷?
答案就是后设学习。
什么是后设学习?
「后设学习」的英文是「metalearning」,其前缀「meta」源自希腊词语「μετá」,代表「之上」,意思是某事跟其自身「有关」,或处理的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抽象概念。在这里,后设学习指的是学习关于学习这件事。
举个例子:若你正在学中文,你会学到「火」这个字的意思,这是一般的学习法。或许你也会学到,中文字通常是由某种称为「部首」的部件所组成,那也暗示只要看到某个字有这个部首,就与哪一类的事物有关。例如「灶」这个字的意思是「炉子」,左边有一个「火」字,便暗示它跟火有关。学习中国文字的特性就是后设学习──不是学习你探究的主体本身(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字与词),而是学习这个主体中的知识是如何建构与取得;换句话说,就是学习如何学习。
在艾佛瑞特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后设学习庞大丰富知识。「好了,关于这个示范,我们注意到哪些事?」艾佛瑞特在他的简短示范结束时,转头问听众。「那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似乎是常见的『主词─动词─受词』,」他继续说道,「名词上似乎也没有任何复数记号,除非是在声调上,而我没听到……这里显然有高低音,是否为声调,仍有待分析。」从这些术语我们可以看出,当艾佛瑞特从他的对话者身上问到一个字或词组时,不只是机械式地模仿那些声音,而是根据他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用理论与假设绘制一张那种语言使用方式的学习地图。
除了他身为语言学家的庞大丰富知识之外,艾佛瑞特还有另一个学习诀窥,带给他极大优势。他示范的方法并不是他发明的,这被称为「单语言实践法」(monolingual fieldwork)的学习方式,最早是由艾佛瑞特的老师肯尼斯.帕克(Kenneth Pike)发展而成、作为学习原住民语言的一种方法,透过一系列对物品与动作的认识,练习者得以拼凑出语言的样貌。二○一六年一部科幻电影《异星入侵》中,一位虚构的语言学家露薏丝.班克斯就是用这方法破解了一种外星语言,一些好莱坞媒体还特别报导这种语言学习法。
艾佛瑞特语言学军备库里的两大武器:一张呈现如何使用语言的详尽地图,以及一种达到流利程度的方法,让他的成就比只是学会一些简单句子来得大多了。在过去三十年间,他已成为少数能说流利皮拉罕语的外来者,这是地球上最罕见与困难的语言之一,只有亚马逊丛林一个偏远部族的人才会说。
后设学习地图的力量
艾佛瑞特完美展示了如何利用后设学习的力量,帮助你学新事物时可以学得更快、更有效。具有看出一个科目如何运作的能力,包括应该精通什么样的技能与信息,以及有什么可行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办到,可说是所有超速学习计划的成功关键。后设学习便是以此方式形塑地图,告诉你如何抵达目的地而不迷路。
要了解为何后设学习如此重要,可参考以下研究的结果:在学习第三语言时,已学会第二语言的人是否占有学习优势。这项研究在美国德州进行,研究人员安排只会说英语的单语者,与会说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双语者,一起上一堂法语课。后续测验的追踪显示,在学一种新语言时,双语者的表现优于单语者。
研究结果并不让人意外。法语和西班牙语都是罗马语系,因此有英语当中没有的共同文法与单字特征,可以想象这对已会西班牙语的人而言是一项学习优势。但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会说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者当中,那些有上过西班牙语课程的人,在后来需要学法语时的成果也比较好。原因似乎是上课有助于形成该项研究提出的所谓「后设语言觉识」,也就是能够思考语言使用、比较两种或多种语言特征,以及开发出不同的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那是只用非正式上课的方法了解一种语言所无法办到的。
这两种双语者之间的差异,归根究柢大多是后设学习:一组人拥有那个语言的充分知识,但有上过语言课的那一组人,还拥有关于一种语言如何构成的知识1。
后设学习的概念也不局限于学习语言。语言学习的例子通常比较容易研究,这是由于语言的后设学习与一般学习之间有清楚的分别,比方说,即使后设学习的架构相同,不相关的语言的内容,像是单字与文法,通常很不一样;学法语单字对学中文单字虽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但是了解学习法语单字的机制与方法,可能也有助于学习中文。
在旅居四国、进行「不说英语的一年」语言学习计划的过程当中,我朋友与我抵达最后一个国家时,「让自己完全沉浸于新语言中从头开始学习」差不多已成为我们学新语言的一种惯例了。韩文的字词与文法或许是全新的,但同样的学习过程已进行过很多次。后设学习存在于所有科目,但从一般的学习中,通常比较难以独立出来检视。
如何画出你的学习地图?
现在你对于什么是后设学习,以及这对超速学习有多重要,已有一些基本概念,那么要如何利用它去取得优势呢?有两个主要方法:短期与长期。
就短期而言,你可以在一项学习计划进行之前与过程当中,去做针对提升后设学习能力的深入研究。拜其高强度与自主性的本质所赐,超速学习有机会比一般学校教育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变化。有绝佳的教材、一份对于需要学习什么的自我认知,一套良好的超速学习计划就有可能比正式教育学得还要快。
举例来说,高强度的沉浸式语言学习效果,可能胜过长期的正规语言课程;进度极快的程序语言密集班能帮助学员达到的程度,可以让他们比拥有一般大学学位的人更快争取到工作。这是因为你可以针对个人确切的需要与能力,量身订做你的学习计划,避免学校采四年制一体适用课程的施教方法。不过,也是有做出不智选择、最后得到更糟结果的风险。为降低风险,对后设学习多做一点研究,正好能避免以上问题,还可能找出一些助你大大突破现况的学习诀窍。
就长期而言,你超速学习的经验越多,整体后设学习技能的应用规模就会越大。你会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安排你的时间与管理你的动机,你也会有处理常见问题的有效策略。你学会的事越多,就越有信心,你会更享受学习的过程,挫折感也更少。在本章中,我要把大部分内容放在短期的研究策略上,因为这对你的好处可能最大。不过,我这么强调并不代表就削弱了后设学习的长期效应。超速学习是种技能,就像骑脚踏车,你投注的练习越多,就能学到越多做好那件事的技巧与知识。这份长期的优势可能比短期的好处更重要,也最容易被误认成我们在他人身上看见的聪明才智或天分。我希望随着你越来越常练习超速学习,你会开始自动运用其中的种种技能,得以更快更有效地学习。
决定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我发现以下方法很有用:把你为某个特定计划所做的后设学习研究拆解成三个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指的是了解你的学习动机。若你明确知道为何要学一种技能或科目,就可以省下大把时间,把你的计划聚焦在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上。
「做什么?」指的是为了成功,你需要取得的知识与能力。把事情拆解成概念、事实与程序,能让你标出自己将面对的障碍,以及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去克服。
「怎么做?」指的是你在学习时将使用的资源、环境与方法。谨慎做出选择,对整体学习成效会有很大帮助。
思考这三个问题后,再来分别深入了解,以及弄清楚你如何画出自己的学习地图。
回答「为什么?」
第一个要试着回答的问题是「你为什么学习」,这也影响了你接下来该如何进行计划。实际上,你挑战的计划,一定带有功能性与本质性两个主要动机的其中一个。
功能性的学习计划,是带着想达到一个不同的、非学习性成果的目的,而去进行的计划。想想前文提及的费森菲尔德的例子,她在做了几十年的图书馆员后,发现自己的工作快被淘汰了。文件系统的计算机化与预算缩减,代表她必须学习新技能才能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她做了一些研究,并断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统计学与资料可视化有更扎实的了解。在这个案例中,她不是出于热忱才去学习,而是因为相信这么做有利于职涯。
本质性的学习计划,则是你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去进行的计划。若你一直想学法语,即使你还不确定未来如何运用,这就属于本质性的计划。本质性计划并不代表就是无用的,学会了法语,可能在以后你决定去旅行,或在工作上需要与某位法国客户合作时对你有益。差别在于,你是因为那个科目本身而学习,而非视之为得到具体用处的手段。
若你正在进行的计划大多出于功能性原因,那么花点时间深入研究通常会是个好主意,这可以判定学习这技能或主题,是否真有助于达成你的目标。我经常听到对自己的生涯进展不甚满意的人,认定去上研究所就是问题的解答。他们认为,要是有一张商学管理硕士或文学硕士文凭,就会比较受雇主看重,自己也会拥有渴望的职涯。于是他们花两年读硕士班,累积了数千美元的学贷,才发现他们刚取得的文凭,其实不会让自己得到比以前好很多的工作机会。
这里的解决之道就是先做研究。在你开始之前,先确定学习某个主题是否可能带来你想要的效果。
• 深入研究的好方法:专家访谈法做此类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跟已经达到你欲达成目标的人谈一谈。比如说,你想成为建筑师,并认为精通设计技巧或许是可行的最佳步骤。那么在你开始之前,跟某些成功的建筑师谈谈,了解他们是否认为你的计划确实有助于达到目标,会是个好主意。
虽然这方法可以用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地方,但我发现这对检查功能性计划特别有用。如果你请教的对象不认为你的学习计划有助于达成目标,或认为那没有比精通另一项技能来得重要,这代表你的动机与计划很可能是不一致的。
想找到专家并不如听起来的困难。若你的目标跟职涯有关,就去寻找拥有你梦想职涯的成功人士,然后写封电邮给对方。你可以在目前的职场、会议、研讨会,或甚至是类似Twitter 或 LinkedIn 的社群平台上搜寻。若你的目标与其他事物有关,你可以上与此主题相关的网络论坛。比方说,若你想学习程序设计,打造一款应用程序,你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致力于程序设计或应用程序开发的论坛。只要找到似乎很懂你正在寻找的知识的活跃贴文者,写电邮给他就可以了。
请教专家并安排一次会面也不是件难事,很多人却羞于踏出第一步。有许多的人,特别是内向者很害怕向陌生人寻求建议,担心自己会因为擅自占用他人时间,而遭到拒绝、忽略,或甚至怒斥。然而事实上,那种状况很少发生。多数专家都非常乐意提供建议,对于有人想要学习他们的经验,也感到十分荣幸。将重点放在写一封简单、扼要的电邮,说明你为什么跟他们联络,并请问对方能否拨出十五分钟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要把电邮写得简洁且不具威胁性,别要求需时超过十五分钟的事,或要求持续的教导。虽然有些专家会很乐意那样帮你,但在第一封电邮里要求太多,不是个好的做法。
要是你想访谈的人跟你住在不同城市呢?在那种情况下,打电话或在线通话是很棒的选择(讲电话也可以避免面对面谈话带来的有害副作用。有女性曾告诉我,受访者偶尔会将寻求学习建议的渴望误解成想来场约会)。电邮在你需要时也挺有用的,但我发现,简讯通常无法适切表达语气,你常会感觉不到那个人对你计划的看法。口气冷淡或热切地说这是「很棒的想法」,让人感觉大不相同,但若只透过简讯沟通,就会错过这些细微的差异。
即使你的计划是出于本质性动机,问「为什么?」也一样很有帮助。多数你选择去模拟的学习计划,都是基于课程设计者认为学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若这与你的个人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最后可能花了大把时间,却只学到不重要的事,或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学得不够多。
回答「做什么?」
一旦掌握了学习的理由,就可以开始看看你学习主题中的知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张纸上画出三个字段,分别写下「概念」「事实」与「程序」三个标题,然后进行脑力激荡,想出所有你需要学习的事项。在此阶段,这份列表是否完整或正确并不重要,以后都可以一再修正。你的目标是有一大略的初步了解,等到开始学习之后,若发现先前的分类不太对,随时可以调整表格。
1.概念:在第一栏,写下所有需要了解的事。概念是你需要用灵活的方式去了解、好让其变得有用的想法,例如数学与物理,两者都是强烈概念倾向的科目。有些科目则跨立于概念与事实的分水岭,像是法律,有需要理解的法律原则,同时也有需要记忆的细则。一般而言,若某事需要被理解,而不只是记忆,我就会放到这一栏,而非放在第二栏的「事实」。
2.事实:在第二栏,写下所有需要记忆的事。事实就是任何只要你能完全记住就足够的事。不需要太深入去理解,只要你能在对的情况下记起来即可。例如语言,就是充满了关于单字、发音,以及基本文法的事实。即使着重概念的科目,通常也包含一些事实──如果你在学微积分,会需要深入了解如何求导数,但或许只要记得一些三角恒等式也就够了。
3.程序:在第三栏,写下一切需要练习的事。程序是需要执行的行动,有时根本不必做太多有意识的思考。例如学骑脚踏车,几乎完全是程序性的,基本上不涉及事实或概念。有些技能大部分是程序性的,有些则是含有某个程序性的要素,但仍有要记忆的事实与要理解的概念。学习一种语言的新单字需要记住事实,但发音则需要练习,因此属于这一栏。
透过分析,画出你的学习地图
做完脑力激荡后,再个别标示出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事实与程序。这会让你清楚了解什么是最主要的学习瓶颈,并能让你开始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资源。你可能认清学习医学需要大量的记忆,因此可投资买一套像是间隔式重复学习软件之类的系统;如果你要学数学,你可能认识到深刻理解某些概念将是棘手的问题,于是你可以考虑花时间跟他人解释那些概念,好让自己能真正理解。知道瓶颈是什么,能帮助你开始思考让学习时间更有效率的方法,同时避开可能对达成目标不是太有帮助的工具。
通常这份较粗略的分析,就足以让你前进到下一个研究阶段,但经验越多,你就能挖得更深。你可以审视想学习的概念、事实与程序的特征,寻找更能有效掌握的方法。
比方说,当我开始进行人像画挑战,我知道成功主要取决于我能把脸部器官大小与位置画得多精确。多数人无法画出逼真的脸,是因为要是那些特征有些微失去均衡(像是脸画得太宽或眼睛画得太高),以我们高度发展的人脸辨识能力,立刻就会觉得看起来不对劲。因此,我想到画很多很多素描,然后把它们铺在参考相片上来做比较的点子,那样我不用猜测就能快速诊断出自己犯的错。如果你无法做出这样的预测,也还想不出这样的策略,不用担心,这是后设学习的长期优点,多做几项学习计划就能办到。
回答「如何做?」
现在你已回答了两个问题:你为何学习,以及要学习什么。此刻该回答最后的问题了:你要如何学习?
我建议用下列两个方式,来回答自己要如何学习某件事:标竿学习法与强调/排除法。
• 标竿学习法开始任何学习计划的方法,就是去找出人们学习那个技能或科目的共同方式。这能帮助你设计一个作为起点的预设策略。
假如我想试着学习某个学校有教的科目,像是信息科学、神经学或历史,我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学校里用来教导那个科目的课程──可能是单一堂课的课程大纲,或是像我的MIT挑战中整个学位的课程表。我想学更多关于认知科学的知识时,找到了圣地亚哥大学认知科学博士班列出的一份教科书书目,是特别推荐给没有认知科学背景的新进学生读的。实行这方法可考虑的绝佳资源就是大学课程(MIT、哈佛、耶鲁与史丹福是很好,但绝非唯一的例子),查看他们针对现有学生设立的网站,就能取得通识课程的列表与课程大纲。
如果我想学习非学术性的主题或某种专业技能,可能会转而上网搜寻之前学过那项技能的人,或利用「专家访谈法」来聚焦于要掌握那个主题的可用资源。花一小时上网搜寻,几乎任何技能都找得到课程、文章与推荐的学习方式。投资时间在这里可带来惊人的好处,因为你选用的教材质量,对你的效率造成的差异可能有十倍之多。就算你急于想立刻开始学习,此时投资几个小时,能帮你省下后续数百个小时的时间。
• 强调/排除法
一旦找到一门预设课程,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修改。我发现这在有明显成功标准的技能(像是画画、语言或音乐)上比较容易办到,因为在学习之前,你大致就能猜到那个标准对目标主题的相对重要性。至于那些概念性的科目或主题,你连课程大纲里专有名词的意义都不了解了,建议你先牢牢坚守目标课程,直到学多一点之后再说,可能比较适合。
「强调/排除法」首先涉及的是,找到与你在第一个部分的研究中找出的目标一致的学习领域。如果你抱着去巴黎两星期,就能在商店与餐厅里说法语的想法来学习法语,我会比较注重发音,而非正确拼写的能力;如果你只是为了做出自己的应用程序而去学习程序设计,我则会比较注重应用程序开发的内部工作原理,而非运算理论。
「强调/排除法」的第二部分是,省略或延迟与你的目标不一致的课程要素。举例来说,针对学习中文,知名语言学家兼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Mair)之类的专家普遍建议,在尝试阅读中文字之前,先专心学说中文。这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但若你的主要目标是说中文,那么这条达到流利程度的路径或许更有效。
你应该做多少计划?
你可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何时该停止研究,开始去做?自主性学习相关文献显示,大多数人都无法对可能的学习目标、方法与资源做出周全的调查;相反地,他们会选择在环境中自然出现的学习方法,无论那是什么。这在实际执行后得到的效果,与使用最佳方法带来的最大效益之间,显然会形成一段差距。然而,研究也可能成了你拖延的借口,特别是学习方法让人感到不适应时。此时再多做一点研究,反而变成努力学习的阻力。你的方法一定会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在研究不足与过度分析之间找到最佳施力点十分重要。你知道自己在拖延时,开始去做就对了。
• 百分之十法则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是,你应该在开始
之前,投入你预期全部学习时间的百分之十在研究上头。假如你预期花六个月、每周大约花
四小时学习,大约等于一百个小时的时间,那就意味着你应该花大约十小时或两周时间做研究。这个百分比会随着你计划的扩大而略减,所以若你打算进行五百或一千小时的学习,我想并不一定要做五十或一百个小时的研究,或许只要用接近百分之五的时间就足够。
这里的目标并非详尽研究每一种可能的学习法,而是确保你不会在没有考虑其他选项的情形下,就锁定你第一个看到的可能资源或方法。
我在开始MIT挑战之前,在大约六个月内花了部分时间,彻底搜寻了所有课程教材。在开始之前先了解学习的共同方法、通用的资源与工具,以及优缺点,是个好主意。长期的计划会有较多脱离正轨与因故延迟的可能性,因此在刚开始时就彻底研究,能为之后轻松省下更大量做错或做白工的时间。
• 报酬递减与边际效益计算
后设学习的研究不是只在计划开始之前做过一次就好,当你学得越多,越应该继续投入研究。在你开始之前,障碍与机会往往不大明显,因此在计划进行途中重新评估,可说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比如说,在我的人像画挑战大概进行到一半时,我发现自己从「素描与比较」方法中得到的报酬开始递减。我知道自己需要另一种精确度更高的绘画技巧,那使我展开第二轮的研究,并找到一个由维特鲁威工作室传授的课程,其中详述一种更有系统的画法,大大增加我的精确度。我在最初的研究中并未注意到该画法,因为当时我尚未意识到我自行发展出来的技巧有何不足之处。
关于何时与如何做研究的问题,较复杂的答案是比较后设学习与一般学习的边际效应。做这件事的方法之一,是花几个小时做更多研究,像是访谈更多专家、上网搜寻更多资源、搜寻可能的新技巧,然后依照你选择的途径花几小时做更多的学习。花些时间做完后,快速评估一下两者的相对价值。若你觉得做后设学习的研究似乎比花在学习本身的时间更有贡献,你就可能正处于做更多研究仍有好处的时间点。若你觉得那些额外的研究不怎么有帮助,可能最好坚持进行你之前的计划。此类的分析取决于报酬递减法则:你在一项活动(例如更多的研究)中投入越多时间,虽然可以越来越接近理想的方法,但效益与好处也会越来越少。若你持续做研究,最后一定会比单纯做更多学习还更无用,因此到那时,你就能安心地专注于学习。
实际上,研究所带来的报酬通常是起伏不定且多变的。你可能花了好几个小时,什么也没找到,随后又偶然发现能加速你学习进展的完美资源。随着你完成的计划越多,越容易用直觉判断出这个时间点;在此之前,报酬递减法则与百分之十法则,能为要做多少研究与何时该做研究提供有益的近似值参考。
后设学习的长期效应更有价值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谈到短期益处,但后设学习的真正好处是长期的,不只存在于某一次的学习计划,还会影响你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整体实力。
每一次计划都会提升整体后设学习能力,也都有机会教导你新的学习方法、搜集资源的新方式、更好的时间管理,以及改善管理个人学习动机的技巧。
一次的成功经验将带给你信心,让你大胆且不会自我怀疑与拖延地执行下一次计划。最终,这种长远的效应会比进行单次计划本身带给你的影响还要重要许多。可惜的是,这也不是件可以被轻易归结为一种做法或工具的事。长期的后设学习能力,只能靠你以亲身经验获得。
超速学习的好处在第一次计划中总是不太明显,因为这是你后设学习能力最低的时候。好消息是,往后你每完成一项计划,都会给你进行下一个计划的新工具,展开良性循环。许多我为了这本书访谈过的超速学习者,
都告诉我类似的故事:他们对自己在个别计划中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最大的好处仍在于他们终于理解了学习困难事物的过程。那带给他们极大信心,去追求之前自己连想都没想过的其他远大目标。
这份信心与能力正是超速学习的最终目标,一开始很难感受到,唯有透过花时间努力去做,才能得到这些好处;除非你进一步用极为专注的态度来努力学习,否则即使你手握再好的研究、资源与策略,也派不上用场。这一要点也带领我们前往下一个超速学习的法则:专心致志。
1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后设语言觉识」与「后设学习」这两个用语是可互换的。文献中充满了相关用法的「后设」用语,像是后设知识、后设认知、后设记忆、后设─后设认知等。
一种非传统的教育
茱蒂.波尔贾(Judit Polgár)是史上公认最厉害的女性西洋棋手。她在七岁就赢得第一场比赛,打败一名西洋棋大师,而且还是下蒙眼棋;十二岁时,她在国际西洋棋联合会世界西洋棋手排名位居第五十五;到十五岁,她就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以一个月之差打破鲍比.费雪(Bobby Fischer)创下的纪录。在她的颠峰时期,世界排名第八,并且是唯一参加过世界棋王争霸赛的女性棋手。
西洋棋是一种由成年男性主导的比赛,因此年轻女孩参赛也引起了对手的好奇与偏见。与年轻的茱蒂对奕的特级大师艾德玛.麦德尼斯(Edmar Mednis)提到,他非常谨慎地尽全力对付这名年轻天才:「特级大师不喜欢输给十岁女孩,那样的话我们会登上所有报纸头版。」茱蒂的一些对手则是赞扬她在下棋上的显著天分。特级大师奈杰尔.肖特(Nigel Short)说,茱蒂可能是「史上三或四位伟大西洋棋天才」之一;前任世界冠军米哈伊尔.塔尔(Mikhail Tal)在茱蒂才十二岁时便暗示,她最后可能会是世界冠军的角逐者。
盖瑞.卡斯珀洛夫(Garry Kasparov)就没那么信服了。这位前任世界冠军曾被许多人视为史上最厉害的西洋棋手,他最知名的一役,就是与IBM的人工智能西洋棋计算机「深蓝」比赛,他在一九九六年赢了,一九九七年则输给计算机,标示出这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创意与智慧象征的竞赛,已转移到由计算机主导的局面。卡斯珀洛夫对茱蒂赢得比赛的可能性不怎么热中:「她是有惊人的下棋天赋,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总之就是女性心理素质天生不完美,没有女人可以承受持久战。」
卡斯珀洛夫那种不经意的偏见,在他们第一场比赛期间引爆一场全面性争议。当时只有十七岁的茱蒂,坐在这位西洋棋传奇人物兼前任世界冠军的对面,在西班牙利纳雷斯一场比赛中与他对奕。虽然西洋棋通常被视为是冷酷理性的,因为对奕双方都会精准计算每一步棋,以达到最后的结果,但坐在这位举足轻重的俄国人对面会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小觑的。
由于那股惊人的紧张气氛,当卡斯珀洛夫在第三十四步移动了他的棋子,然后手指从那颗棋子上短暂抬起之后,又改变心意,把它移到一个更好的方格时,几乎令人无法置信。茱蒂吓了一跳。根据西洋棋规则,一旦棋士的手离开一颗棋子,那一步就下完了,不允许再做任何更动。她半怀疑地瞄了一下裁判,期待他会指出卡斯珀洛夫违规,但裁判并没有质疑这位特级大师。由于深受那一棋的冲击,茱蒂输了那场比赛。
问她为何自己没有对犯规棋步提出异议,茱蒂解释道:「我是在跟世界冠军比赛,不想在第一次受邀参加如此重要的活动期间,引起不愉快。我也害怕,如果我的抗议被驳回,我会在有比赛限时压力时被罚扣时间。」尽管如此,比赛结束后她还是被激怒了。后来她在饭店酒吧与卡斯珀洛夫正面对上,质问他:「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她公开指控我做错了。」卡斯珀洛夫面对指控,自我辩护,「我认为那个年纪的女孩,应该有人教她一些礼貌。」过了很多年,两人才再度说话,但茱蒂才刚刚起步,卡斯珀洛夫却已在西洋棋界信誉卓著。
茱蒂是奇特的,不只是因为她在男性主导领域中的杰出才能,也因为她学习下棋的方式。其他如费雪等知名棋手,是自然发展出对棋赛的着迷,茱蒂跟他们很不一样的一点,在于她的下棋天分并非偶然,而是始于一个男人想养育出天才儿童的人生使命。
成就天才的因素
在茱蒂勇敢挑战传奇特级大师之前多年,在她于西洋棋界迅速崛起,或甚至在她的第一场比赛之前,她的父亲拉兹洛.波尔贾(László Polgár)就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养育出一个天才。在大学研究智力时,他就开始思索这项计划,那时他还没生小孩,连个太太都没有。「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与训练出来的。」他主张。研究了数百位伟大知识分子的传记,他深信天才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
「当我看着天才的故事,」他后来谈到,「我发现同样的事……他们都是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学习并深入钻研。」
但首先,他得先为他的教育实验找到一个伙伴。他找到了乌克兰的外语老师克拉拉,第一次与她通信,他就解释了他想养育天才儿童的想法,完全不像正常的情书。同意他的提议之后,两人见面,并在苏联结婚,之后便搬回他的家乡匈牙利。这对夫妻一共生了三个孩子:苏珊(Zsuzsa)、苏菲亚(Zsófia)与茱蒂。虽然最后茱蒂成了竞争力最强与最知名的一个,但她们三姊妹都成了世界级西洋棋棋手,苏珊也成为特级大师,苏菲亚则是到达国际大师的地位。
拉兹洛与他太太低调地住在一间狭小的公寓,决定全职投入养育天才儿童计划。他们的策略是在三岁就提早开始教育女儿,在六岁前就进展到专攻一个领域。他们一开始会在一段短时间内,慢慢向女儿介绍学习主题,然后变成游戏,好让她们会想主动练习,而非感觉被强迫。不过那个策略并未具体指定是哪一个主题。拉兹洛与克拉拉为女儿考虑过许多不同的可能性,从外语到数学都有,最后他们选择了西洋棋,因为它很客观,且进步成果很容易测量。要在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拥有杰出西洋棋棋力,无疑对他们聚焦在棋赛上的决定增加了难度。
尽管重点放在下棋,拉兹洛倒不认为要做到专精,就一定得牺牲女儿们更多元的教育。她们三人都有学外语(老大苏珊还学了八种语言),以及数学、桌球、游泳与其他科目。让三个女孩都把焦点放在西洋棋的决定,是为了一个颇实际的理由:考虑到父母两人都须有高度奉献,就资源与时间而言,把力气分散在三种不同的训练上,不是他们的预算或时间表可以负担的。
苏珊是第一个开始学棋的。她四岁开始下棋,六个月后就和父亲一起到布达佩斯烟雾弥漫的西洋棋俱乐部,跟年长男性下棋,且往往是最后赢家。轮到茱蒂的时候,她早已具备想开始进行训练的动机,因为苏珊与苏菲亚在拉兹洛专门用于棋赛的一个小房间里下棋,而她不想被排除在外。
很快的,三个女孩就组成团队,旅行各地与比她们年长许多、通常是男性的棋手比赛。在经常反对她们不寻常身分的比赛中出赛,她们共同的使命创造了联盟情谊,而非嫉妒。匈牙利西洋棋联盟的政策规定,女性只能在专属于女性的棋艺活动中比赛,然而,拉兹洛强烈反对这种观念。「在智力活动的领域,女性能达到的成就跟男性一样。」他相信,「下棋是智力活动的一种形式,所以这说法也适用于下棋。也因此,我们拒绝任何在这方面的歧视。」歧视已经让苏珊无法在十五岁获得特级大师头衔,而身为老么,等轮到茱蒂碰到时,那类阻碍已经被她的姊姊们突破了一点点,让她可以放弃在专属女性的比赛中参赛。
虽然她们受的教育相同,三人也都在下棋方面达到了令人钦佩的高度,但女孩们的本领却各不相同。苏菲亚是三人中最弱的,虽然也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国际大师等级,但她后来决定从棋赛中退休,专注在艺术与她家人身上。苏珊从很小的时候就没有那么专攻下棋,她父亲承认,学习八种语言可能分散了她的注意力,让她的下棋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据苏珊说,茱蒂开始得比较慢,但她最敬业,对下棋着迷到不寻常的程度。
再度对奕,扭转偏见
自卡斯珀洛夫击败茱蒂引发了争议,八年后,她有了另一次打败这位传奇特级大师的机会。
二○○二年在莫斯科举办的「俄国对其他世界国家」比赛中,茱蒂在一场快棋赛对上了卡斯珀洛夫,每位棋手被分配到的时间只有二十五分钟。茱蒂使用了「西班牙开局」这种西洋棋中最常见的开局法:在第二与第三步把骑士与主教移出到好的方格上。卡斯珀洛夫以「柏林防御」反击,不管对手主教带来的潜在危险,把第二颗骑士移到棋盘上。这是知名的有力反击,经常导致和局,卡斯珀洛夫可不愿冒任何风险。
在一阵交战之后,双方的局面都相当接近。茱蒂是白方,已将她的国王与城堡易位,以策安全;卡斯珀洛夫是黑方,虽失去同样保障安全的机会,但保留了白格与黑格的双主教优势,是一种经常在赢棋中扮演决定性角色的有力组合。茱蒂冷静地进攻,把卡斯珀洛夫的双主教之一逼到绝境,抵销了他的优势。她缓慢而坚定的棋步不断改善她的局面,而卡斯珀洛夫的局面却越来越靠不住。最后,茱蒂在中局后累积的小小局面优势,出现了赢棋征兆。而在两颗兵被吃掉,且面临不断逼近的将杀威胁之下,卡斯珀洛夫认输了。
卡斯珀洛夫被击败后,紧接着修正了他之前对茱蒂能力的评价,也确立了女性能在棋赛最高等级与男性竞争的观念。「波尔贾一家人证明了,女性的天赋并没有与生俱来的限制,这是许多男性棋士拒绝接受的观念,直到他们被一个绑着马尾的十二岁女孩毫不客气地击垮为止。」
看见非传统教育的可能性
拉兹洛主张能把任何健康孩子变成天才的信念如果没成功,会让他看来像个疯子。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就实验的进行而言,有很多漏洞会让拉兹洛的实验失去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首先是没有对照组:波尔贾三姊妹都接受同样的教育,没有第四个姊妹是照一般方式正常上学,而非使用拉兹洛的特训法。也没有随机测试:拉兹洛并没有用这不寻常的方法,随机领养一个孩童来养育,而是教导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也代表无法忽视基因的影响,三个孩子的成功或许应归功于遗传的、而非获取的才能。此外,也没有进行遮盲:波尔贾一家人都知道自己在参与某件特别的事,一项会让他们与其他家庭截然不同的独特任务。因此,在先天与后天之间的持续争议中,波尔贾姊妹的成功或许令人联想到非正统教育所能扮演的角色,但那完全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尽管无法成为全然的科学实验,波尔贾一家人的努力,肯定开了一扇看见可能性的窗。三个女孩全都在西洋棋上获得巨大成就,而且虽然我们无法确知,但似乎有可能她们在其他许多领域也能成功。同样的,虽然拉兹洛的方法很特别,但女孩们似乎并没有因此受苦,无论是在发展更多元的教育或情绪健康上。她们有自信、快乐,且成长为成功、情绪稳定的大人,各自拥有充满爱的家庭。当被问及他奇特的教育方式,是否剥夺了女儿们享有正常童年的权利,拉兹洛的看法刚好相反,正常的普通教育才经常导致不快乐。
与拉兹洛合作撰写《养育天才》(Raise a Genius!)一书的访谈者安德烈.法尔卡什(Endre Farkas)问道:「女孩们受的教育是否太狭隘,剥夺了她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得以观察波尔贾一家人……你可以清楚看出来,她们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