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14--《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封存青春

打卡114(三月第二周)

                 读书笔记114--《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封存青春

                                                                                                           2019年1月27日第一次阅读

                                                                                                                                    可读性75分

                                                                                                                                           吴晓波

       这本散文集赫赫有名,但因为平时大多读一些工具书、商业书,所以没精力涉猎这种题材,近日防疫在家,远程办公的同时,读书时间充足,遂将其提上阅读队列。

       这本书除了本身优秀外,两个花边在论坛吵的最凶:一是因为书名,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怒称三流文青;二是坊间争论,封面的背影就是吴晓波老师的女儿吴舒然。

       吴晓波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位财经人,其“吴晓波频道”的辛辣点评,亦为我所爱,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沉思与舔犊之情。吴晓波大我十四岁,是标准的中年男人了。中年,一个爱不起、死不起、活不起的年龄,梁实秋说人的生活从四十开始,自己也马上到了四十的年龄,就让我用中年人的视角来解读吴晓波的这个中年故事吧。全书由59个独立的散文组成,我将其分成三个逻辑块,让我们来窥探下一个财经人的文学梦吧。


      一、价值

 ‍      亚里士多德说:“无恒产者则不自由,‍‍不自由则无道德”。在一个一切均可以用财富量化评估的商业社会里,思想自由不再是一个哲学名词,‍‍而是一种昂贵的生活姿态,‍‍它应该基于财富的自由。‍

 ‍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的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吴晓波对屌丝这个词,有他独特经济学的解释:

       重度屌丝:没有财产性收入,银行贷款为零。

       中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20%;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20%。

       轻度屌丝:财产性收入:职务性收入低于40%;银行负债:个人资产低于40%。

       当然一个人的价值不能只看当下,更要着眼未来。如果乾隆与华盛顿在小吃店见面会如何?‍‍这真不是一个与穿越有关的问题。乾隆与乔治华盛顿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头,华盛顿死在年尾,前者的名利在当时远高于后者,但在今天,一个普世的历史观都会告诉你:华盛顿开创了三权并立的西方社会,而乾隆则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还不错的皇帝。

 

     二、人生

       人生的路有的时候越走越窄,有的时候越走越多,‍‍但是每一次选择,便注定意味着无数的错过。‍

‍     1、孤独

       人过四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

‍‍       梁实秋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沼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要耐心的低头钻入泥沼中。‍‍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好好享受。”‍‍

       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

 ‍‍      法国人卢梭说:恶人才孤独。

       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

‍‍       中国歌手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2、阅读

       吴晓波每年买200本书,也就是每年在家里添一个双门书柜。自己每年约购入‍‍百余本,‍‍所以颇能体会这种曼妙的感觉。‍

 ‍      有人把阅读‍‍与旅行并论,其实未必‍‍。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得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若此言当真,那么阅读的乐趣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本书所承载的知识本身,‍‍因此,‍‍旅行可抬脚就走,走哪儿都是风景,而阅读则必须有所选择。‍

 

       3、选择

      《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说:“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的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的活着。‍”

 ‍      吴晓波向张五常请教做学问的方法,‍‍他说:“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做学问如此,在工作中何尝不是这样,这也是每年排定核心工作,推行OKR的初心所在。

‍       高尔基的‍‍索洛维茨岛事件读完后,‍‍让人唏嘘不已。那个说真话的‍‍14岁男孩,‍‍第二天被枪毙了。‍小时候我们读“皇帝的新装”,经常嘲笑那些自以为是的大臣、皇帝,嘲笑他们不如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但童话终究是童话。在现实中,那个14岁的孩子,选择跳出来说“这些都是假的”,一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二是要对高尔基倾注莫大的信任,但我们的大师非但在回去的报道中,近乎完美的将索洛维茨岛描绘成天堂。最起码的,他都没有将这个孩子带走,如果是我们自己处在那个孩子的位置,敢不敢喊出来?冷暖自知。


      4、榜样

 ‍      张謇先生一生创办过几十个企业,三百多间学校与公益组织,我在南通工作时,也去造访过他的故居。

 ‍‍      他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文革时期,在张先生去世整整40年之后,‍‍他的墓碑被当地的红卫兵粗暴的砸开,‍‍棺木打开,陪葬之物竟无一金钱,‍‍只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精致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颗乳牙、一束胎发。‍‍

       富贵不测是浮云、生命如草润细物,真乃真英雄也。

 ‍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曾经用13个美德来描述完美的人格,‍‍而其中第一个便是节制,他的原话是这样的:“‍‍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节制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升效率。‍‍前几日才读《曾国藩传》,‍‍曾国藩的十二日课中第八条也是节制。‍‍古今中外,节制是成事要义之一。(标注1)

 ‍      方碑村的村民委员会给吴晓波‍‍颁发“荣誉村民证书”, ‍‍一件小事,却能带来无尽的幸福。在方碑村的捐助事件中,‍‍点对点公益是它的模式,而‍‍吴老师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幸福与自豪让人沉思,‍‍也远大于两万元的价值。特雷莎修女说:“付出‍‍比得到,更能给人带来快乐”。‍‍给予是一种幸福,自己又有什么可以给予组织的呢?是赠予?是传业?华为内部的人力资源报告上讲:“对一个组织来说,最重要的无外是点兵、布阵”。自己在工作中要注意,为组织培养未来的骨干,“周五讲堂”等形式可以缩小范围、提升质量,曾国藩讲:兵在精不在多。效仿华润的“60班”人才培训,‍‍效仿‍‍‍方碑村的“荣誉村民制”。(标注2)

     三、商业

       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最重要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人才,‍‍甚至不是资金,‍‍不是所有看得见的资源,而是最为无形的——信用。‍‍只要一个人的信用没有破产,那么它在商业世界里便还有立足和翻盘的可能,‍‍因为人们还愿意给你机会。商业,‍‍其实就是一个与机会有关的游戏。‍

‍      1、人才

       华润在高管人才的迭代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2009年出任董事长不久的宋林,‍‍推出了“‍‍高级人才发展一期计划”,将华润内部出生于1960年之后的36位高管,召集起来开设了“60班”,‍‍他亲自出任班主任,‍‍系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使命、有魄力和能力带领华润走向更大成功的未来领导者。‍‍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人才计划让华为在干部结构上‍‍焕然一新,随后宋林又开设了70班、80班,‍‍虽然宋林本人悲剧了,但华润的这一人才模式,在中国的大型企业中颇受关注,值得大家学习。(标注3)

      2、好问题

‍       杰克韦尔奇出任通用电气总裁伊始,去求见德鲁克,‍‍咨询有关企业成长的课题。德鲁克送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假设你是投资人,‍‍通用电气这家公司有哪些事业,你会想要买。”‍‍这个问题对‍‍韦尔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经过反复思考,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策略:决定‍‍通用电气旗下的每一个事业都要成为市场领导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否则退出市场,‍‍这也是杰克韦尔奇有名的“数一数二战略”的由来。‍

 ‍      每一个企业家遇到德鲁克都会问一个与自己产业有关的问题,而德鲁克却总是告诉大家,‍‍企业家首先要问自己:“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       德鲁克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而一位伟大的提问者所信奉的,‍‍就像是在‍‍第111篇读书笔记中记录的‍安德鲁所说:“答的好不如问得好。‍”

 

      3、邓选

‍       通读邓小平文选后,你会发现邓小平并没有对重大的经济政策:‍‍譬如粮食问题、企业管理问题、‍‍产业转型问题乃至金融问题,‍‍提出过多么睿智专业的建议,相反他很少涉及于此,‍‍作为“董事长”,‍‍他与另一位“董事会”成员陈云相比,在经济问题上的专业能力似乎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邓小平在意愿上的鲜明立场无疑更为开放和市场化,‍‍这也是他最了不起和迄今被人们纪念的地方。

 ‍      邓小平不是那种打破一切,‍‍推动重来的“革命企业家”,相反,‍‍他能搁置争议、妥协渐进,‍‍在迂回和不确定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企业家式的偏执”体现在务实的个性上。‍

‍       邓小平时期的“公司集团决策层”是一个“弱势机构”,‍‍财务赤字,宏观调控能力极弱,‍‍下属30多个“子公司”的产业结构混乱,‍‍资源配置不均衡。面对这一极度不利的情况,‍‍邓小平给出的办法是充分授权、各自为政、‍‍鼓励试点、由点及面。

‍‍      小岗村搞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蛇口搞出了“土地置换、吸引外资”、‍‍顺德搞出了“三来一补”、温州搞出了“股份合作制”、‍‍天津搞出了“开发区模式”。

 ‍‍      此类等等在当年皆为大逆不道,‍‍邓小平在“董事会”层面力排众议,宣称:“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错了不要紧,从头再来过”。‍‍而这些地方性试点,‍‍一旦获得突破性进展后,‍‍他又迅速的将其提升为“全集团的战略”。

 ‍      实际上,‍‍邓小平创造了一个权力充分下放的内部创业氛围,‍‍而我们现在的企业改革,‍‍能从邓选中学到什么呢?寻高人论之。(标注4)

‍       吴晓波是为财经人,也是一个文人,他向我们展示的他的价值观与美好,让人神往,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去杨梅岛一游。59篇散文其实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将生命花在‘美好’上面”。

       而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      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的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但我们终要不忘初心、乐观奋进,就像那首他写的歌:

      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     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哼/‍‍更好的季节/在下一个春天。‍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徐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114--《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封存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