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柏举之战,兵圣孙武封神挂印之绝唱

春秋晚期,随着弭兵之盟的签订,晋楚争霸告一段落。新兴的吴国开始走到舞台中间,在中原诸侯的眼中,楚国和吴国都是蛮夷。中原一般束发右衽,楚国披发左衽 ,吴国断发纹身。一般中原诸侯很少愿意和楚吴打交道。后来楚国的贵族屈巫臣,因为贪图夏姬美色,叛逃晋国,被楚国灭了三族。巫臣向晋国献上联吴制楚的计策,帮助吴国学习车战和步战,于是吴国兴起。

楚国不断的东扩,使吴国感受到极大的威胁,吴是楚天生的敌人,吴国自古以来造船业和冶金就比较发达,并且把青铜和铁器用于造船,而且冶铁也比较发达,吴钩之名天下皆知其利,古代出名的干将莫邪都是吴国兵器的代表。随着巫臣,伍子胥,孙武,的加入,吴国爆发出璀璨的光芒。楚国的东扩让江淮一带的舒姓小国都开始向吴国靠近,围绕着这些小国,吴楚开始了较量。

公元前584年,吴军趁楚军出兵中原,攻占州来城,州来现在的安徽凤台县,是淮河上源支流的一个汇合点,攻占州来,控制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让吴国在战略中占领优势地位,控制了淮河地域。而且让中原诸侯开始正视和接纳吴国。公元前575年,楚军与晋军鄢陵之战大败,吴国又攻占楚国巢(今巢县)驾(今芜湖西鲁港)厘(无为县)虺(芜湖西之荻港)四个城市。

公元前570年,楚国大举进攻吴国,准备一战而灭吴国,出动最精锐的部队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为先锋,由猛将邓廖指挥直功吴国心脏,据说组甲以瓠板用矾水炮制,水战的特种装备,穿上长江大河之险不足为虑。被练又叫披练,也是水战的特制之甲,次于组甲。吴国公子诸樊,余祭,夷味,在太湖设伏,大败吴军。

吴楚两国。围绕着淮河流域和江北不断的进攻和反进攻,从公元前584年的州来之战,69年,战争不断,大规模有十次,吴全胜六次,楚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这些战争最终导致吴楚决定性的战争柏举之战的爆发。

柏举之战是由兵法大家孙武操刀,名将伍子胥为参谋的一次军事行动。吴国和楚国之间最大的地理障碍是大别山,桐柏山和河流众多,当时的大别山,桐柏山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很难通行。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有三处隘口,《左传》称冥厄,直辕和大隧。这就是所谓的义阳三关。冥厄,现在称平靖关,是天下闻名的九塞之一,乃是淮汉兵争要害,有“形胜控淮南,要害辖楚尾”之说。直辕,现在称武胜关,天下十大雄关之一,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点,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军事风水宝地。大隧,现在称武阳关,也叫黄岘关。这三关都在今天豫鄂交界处,是当时山民往来交流的小路,难容大军行军出入。沿途山岭崎岖,荆棘丛生,基本为无人区。

河流众多,但是楚国位于上游,《墨子,鲁问篇》中论楚越之江战,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吴国虽然水军优于楚军,但是没有地理优势,而且大河两岸多是未开发的地方,没有道路可以供大部队使用,所以水军只能作为偏师,而不能作为主力。

所以,吴要进攻楚国国都郢,有四条进攻路线,

1,用水军逆流而上,直达郢都。

2,从雩娄(现在安徽霍邱县)鸡父(河南固始县)越过隘门关(现在安徽立煌县与湖北麻城县交界的隘口)到柏举(麻城县)然后经过郧(湖北安陆县)度过汉水到达郢都。

3,逆淮河西上,经过黄(河南潢川)弦(河南固始)穿越义阳三关。到随(湖北随县),渡过汉水到达郢都。

4,由淮河北岸经过楚长城,(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然后循襄,燓渡汉水到达郢都

第一条路除非楚军都是傻子,基本上逆流奔袭是不可能的。第四条路,楚军由于战争需要,在方城申吕一带集中有大部分边防兵力,在楚强吴若的情况下,主动对楚国军队集中地区决战,好像送上门让楚军以逸待劳。剩下的只有第二,第三条路。根据实际情况,吴国开始了这次战役的准备工作。

吴国是第一个在春秋时代实行常备军制度,军队职业化,在全国选拔出三万人,基本要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自带自己三天的口粮,还能每天保证最低行军一百里。首先要训练一支百里而争利的部队。并且在这支军队中选拔力士准备重甲为陷阵的前军先锋,善于弓箭的为后军支援,并且以旗语进行前进后退进攻撤退的指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孙武在吴国五年的心血,训练出一支可以纵横天下的军队。

而当时的各国都实行民兵合一的战时动员,在战争开始时,发布动员令,集合成军队。没有战争就是农民,在家耕作,在农闲是集中训练。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在蒐,苗,狝,狩中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配合。随着春秋晚期战争规模的越来越大,每次几十万的战争动员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各个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吴国并没有加入扩军的行列,而是在孙武的主持下开始了精兵政策。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这支部队在孙武之手,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也?

吴国有了一支可以纵横天下的精兵,然后开始对楚国战略上的准备。于是伍子胥开始了三分疲楚战略,伍子胥说,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这是晋国三分四军疲惫楚国的战略翻版,又是一种麻痹敌人的游击战略进化。因为楚国大而吴国小,吴国空国远征,必须要防止周边邻国的乘虚进攻,这种三分疲楚正好解除这些威胁。

公元前512年12月,吴军以三分之一兵力北上灭掉楚国的小弟国家钟吾,水淹徐国。楚军司马沈尹戌来救,吴军退去,楚国只好在夷(安徽毫县)安置徐国残部,在养(太和县)安置吴国的烛庸和掩余(这2人是吴国皇室夺位失败者)。没想到吴军又以三分之一军队攻击夷(毫县),楚军去救时,却避开楚军,南下攻占了楚国的濳(安徽霍山)和六(六安县)。沈尹戌只好回师来救,吴军退去,却又以一部攻击弦(河南光山),沈尹戌只好再去救弦。吴军却袭击养(太和)杀了烛庸和掩余。楚军司马沈尹戌快疯了,让吴军牵着鼻子转来转去快2年,最后钟吾,徐国被灭,烛庸和掩余被杀,连吴军的面也碰不见。

公元前510年,吴国出兵越国,大败越军,保证侧后的安全。公元前508年,楚国属国桐国(安徽舒城之南的桐城)判楚向吴。楚国宰相(令尹)子常(囊瓦)带领水军伐吴。令公子繁带领陆军袭击桐,孙武在舒鸠(安徽舒城)伏击了公子繁,然后用桐人之舟袭击子常的水军,楚国的水军之舟全部被夺,公子繁被俘虏,此战之后,大别山以东全部被吴国所有。其时,与楚一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前506年,楚国东北方向的蔡国(河南上蔡)和唐国(湖北随州)因为楚国宰相子常索贿而被侮辱,向吴国求助。吴王阖闾同意,开始伐楚。吴军三万,倾国而出。孙武为将,伍子胥,伯嚭副之,公子山为先锋。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想为先锋,吴王没有答应,夫概带领自己的从属部队5000人随同出征(这个夫概在这次柏举之战中是个搅屎棍的角色)。

吴军计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主力在南由吴王阖闾带领,从潜((安徽霍山县东北)出发,越过今天皖鄂交界豫章地区,经过青苔关,松子关,在柏举(柏子山,举水一带)机动。北路由孙武带领,精锐特种兵,大张旗鼓,去救蔡国,调动楚国军队。

公元前506年,孙武大张旗鼓带领北路军向蔡国挺进。楚国宰相子常怕楚军势弱,后退撤围向西,准备和沈尹戌带领的方城申地楚军汇合,但是吴军却在州来(安徽凤台)舍舟登陆,急行军向楚国西南方向。轻松占领武胜关,平靖关,武阳关。进入楚国腹地,兵锋直逼郢都。

楚国宰相子常听到消息后,发疯一样向郢都赶,在汉水西岸建立防线,准备阻挡吴军的进攻。,但是,在春秋时期,每日行军不超过30里。经过吴军这一番操作,到达汉水西岸的楚军并不敢渡河作战,而且经过急行军,军队减员也很严重。宰相子常和司马沈尹戌商量,由宰相子常驻守在汉水西岸,司马沈尹戌向方城进发,沿途收拾掉队的楚军,并汇合方城的楚国边防军,向州来进攻,烧毁吴国的船只,然后沿着吴军进攻的路线,夺取武胜关,平靖关,武阳关三关,切断吴军归路,合围吴军于汉水东岸。

历代的文人对这个计划充满了激情,认为这是个完美的方案。其实这种方案成功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吴军要在汉水东岸每天打扑克,斗地主无所事事等司马沈尹戌一个月。这是个天方夜谭的计划,汉水西岸距离方城大约400公里,方城到州来大约500公里,州来到武胜关,平靖关,武阳关大约400公里,然后再前进300公里背后合击吴军。好宏大的计划,就是现代化的美军执行起来都有难度,可以说是个狗屁不通的作战计划。千里大包抄也只有小说中意淫,在瞬间万变的战场,只会害人害己。

司马沈尹戌带着自己的一厢情愿白日梦走了,可是战场有了新的变化,吴军在汉水东岸,由于人少,不能兼顾左侧和右侧,于是向南运动。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楚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全国各地动员起来的兵力源源不断地赶来,而且经过一段时间,也看出吴军的人数。现在楚军大概已经集中到十几万,而对面的吴军估计只有一万。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一个时常作战的统帅来说,宰相子常非常清楚。如果让吴军安全撤退,第一,以十倍之众不敢作战,估计以后子子孙孙都会抬不起头,都是个没卵子的男人。第二,和司马沈尹戌的约定合击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第三,吴军向南运动,离来时的武胜关,平靖关,武阳关越来越远,进入汉水,江水,清发水的三角地带,是围歼的最好时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应该渡江追击。

于是有了左传里的记载,武城黑谓子常说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

如果鱼儿没有上钩,那是你给的诱惑不够。这段记载让人满头雾水又极其不合理。因为傻子都明白的战机出现了,所以才会有武城黑,史皇对统帅子常的劝其进军,这是个天赐的立功机会。可是渡河之后的楚军真的能大获全胜吗?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记载中,只有左司马沈尹戍是个聪明人,其他统帅子常,大夫武城黑,大夫史皇都是个傻瓜。这是中国文人让人讨厌的地方,我们现在只能从历史的事件中去设想当时的场景。吴军露出了致命的破绽,统帅子常明白,大夫武城黑,大夫史皇也明白,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前线的将军们都看到了这个破绽,如果左司马沈尹戍在现场也一定会同意渡河追击,而大夫武城黑,大夫史皇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旦渡河追击开始,统帅子常马上要面对的是如何包抄围歼这股吴军,可是这股吴军行动太快,时常在侧翼包围刚要形成时,突围而出,极其危险和狼狈的渡过清发水,又渡过江水,沿着河岸绕着圈向大别山运动,左传记载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很明显,吴军先是沿汉水往南,再东向小别(今湖北汉川东北)方向移动。这样移动的后果就是吴军主力和原先依托的支撑点大洪山、唐国、三关越来越远。它的退路三关方向露出一个很大的空隙,如果楚军在这个方向插入,存在切断吴军退路,并将吴军压迫在汉水、江水、清发水区域聚歼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这样移动,战场态势会对吴军极其不利,吴军出现右翼暴露,后路被断的危险。这是一场危险而刺激的游戏,就在这追逐的游戏里,孙武三次击败侧翼的包围部队,取得了在楚军上下看来不影响大局的胜利,追逐还在继续,孙武带领的吴军就像斗牛士一样,带领着楚军这头疯牛进入了预定的战场,柏举地区。

一旦进入柏举地区,前面以逸待劳的吴国大军在吴王阖闾的带领下静静的看着这头自动送上门来的大餐。所以才有左传里的奇怪记载,胜利追击的统帅子常,反常的要一个人逃跑,左传记载,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所有人都明白楚军一定完蛋了,楚军上下都明白,吴军也明白。明白楚军掉进了吴军早就设计好的陷阱。所以统帅子常才要丢下军队逃跑。

这时候,夫概这个吃相不好的搅屎棍出来搅局了。如何安排一次完美的收官战,在吴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夫概看到了立功的机会,向吴王请战,不许,于是就带领自己的5000属下私兵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夫概不依不饶地追了上去,吴王一看没有办法了,下令全军出动。一场歼灭战变成一场击溃战,这一口气追了200多公里,那些原来阻挡吴军退却的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等河流成了楚军的噩梦。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失去统帅的楚军在每条河边都留下无数的生命,时常做好的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就开始下一次逃亡,可见楚军之惨。

沈尹戌离开汉水大约十多天,十多天里他行进了大约400公里,距离他的目的地州来还有大约400公里。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执行一个多么异想天开的计划,幸好现在他不需要在继续臆想了,他新的行动目的地很明确,火速率军回援郢都,家里现在可没部队阻挡吴军了。

后悔莫及、心急如焚的沈尹戌开始用最大的强度行军,强行军350多公里后终于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与吴军遭遇。只是可怜了那些在他手下服役的楚军士兵们,一仗也没打了,光跑路就跑了700多公里,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但是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通向郢都的路上再也不可能出现成建制的楚军,郢都毫无防备的露在吴国军队的眼前。

吴国十月多出兵,十一月二十九日进入楚国国都郢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以三万之众攻破一个可以动员五十万兵力的大国,吴国君臣历时六年的谋划筹措,使战争的主动权一直在吴国手中,吴军此举是有计划有准备,先是常年袭击骚扰,在楚国有些麻木的时候,突然绕过大别山,从楚国侧面实施突然袭击,目标直指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荆山区),试图通过远距离战略奇袭一举摧毁楚国战争潜力。这就是孙武兵法中的以迂为直,孙武原为齐人,其兵书是对战争规律的一个探索和总结,而此处正是总结了当年齐晋平阴之战的宝贵经验,并在柏举之战中进一步发扬光大。近三百年后西方真正伟大的军事家汉尼拔也有相似的战略行动,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给予罗马军队沉重打击。然后,故意露出破绽,调动楚军进入预定作战地域柏举地区。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所以的一切,都在给后世的兵家以生动的教例。

可是,进入楚都郢都得吴王,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听从孙武继续打击楚军的建议,夫概由于争功心切,不听军令,没有处罚,也没有奖励,夫概自己清楚一切,最终提前归国造反。伍子胥鞭尸楚王,被仇恨蒙蔽双眼。蔡,唐两国,夫概,公子山都忙于抢夺财富,失去对楚最后一击的最好时机。

就此一战,是以少胜多的世界经典教例。这是战略和战术的完美结合。而且改变了战场以战车为主的战争规律,开创了步兵的辉煌岁月。以后吴起的魏武卒就是借鉴了吴军的精兵思想。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可惜兵圣孙武只有这一战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楚柏举之战,兵圣孙武封神挂印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