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朋友圈的那位,不是特别出挑的朋友A,近日的更文,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觉:她进步未免也太快了!是那种肉眼可看到的飞速“进步”。
她行动力超强,日更,跑步,读书,带两娃,创业,定投,反省……发现她在“成为自己”的路上越来越精彩。
以前的她,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大发雷霆,微胖且特别敏感,胆小,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打电话寻求帮助,但是现在的她,即使老公暴躁如雷,她依然很淡定地做自己的事情,充耳不闻,待他骂完,继续报以微笑。
现在的她通过跑步,从一个微型胖胖到现在的好身材好体质,现在的她一个人能给孩子撑起一片天,她能一人带着两娃出去穷游,顺便还跑马,不光这样,她的文字也影响了她身边的一批人,与此同时,文笔更好了,思路更清晰了。
记得她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你慢慢变好的时候,你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好,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二胎妈妈,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正如她所说得:走在奔四的路上,我却比三十岁的自己,更加从容淡定了,活成了一群人的“阳光”。
我想她活出了许多职场妈妈心中“理想”的样子,并不是说她比他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更多的金钱,而是她通过一系列微小的习惯,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她,满满正能量,这种变化是由内到外的,让人一眼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她。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即使活到88岁,人还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的幅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我真是由衷地喜欢这句话,虽很平淡,但是真的特别有力量。
这句话出自《幸福的最小行动——小改变创造大幸运,小行动成就新人生》自序里。这本书的作者是刘轩,哈佛心理学专家,作家,企业讲师、音乐制作人、新媒体讲师等。
在这本书里: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幸福秘诀”,那就是:不断积累“小改变”,就一定会有“大幸运”,小行动,会带来大幸福。
一、不断积累“微习惯”,微习惯是撬动大目标的“关键”杠杆
曾不止一次听朋友B抱怨,哎呀,我真的很讨厌现在的自己,生活一地鸡毛,工作一筹莫展,紧张的夫妻关系……
我也很想去改变现在的状态,发现真的太难了。但是目前的我,真的能力有限,只能如此而已,我只能像现在这般温水煮青蛙式地耗着。然而几年过去了,她还是那个喜欢“抱怨”生活不如意的人。
我的这位朋友B不知道,有些人甚至比她的处境还不如,然而人家却能活成一道光,这个人就是文章开头讲的那个二胎妈妈A。当然,人家现在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就像小水滴一样,慢条斯理地按照自己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去“打磨”自己。
其实她有了现在的成绩,是几年前的她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可以说成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记得她说,看完《小王子》之后,她决心减肥,然后就在看完书的第二天,她就开始跑步了,跑着跑着,她发觉自己瘦了,她就想着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接着,很自然地,她开始写文……
在《幸福的最小行动》里,作者正好谈到了这个问题,甚至给出了一个公式:
积极人生=最小目标*可行的最小付出。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培养微习惯,把大目标中的一个步骤拆出来,先挑战自己把这个“最小行动单位”的习惯养好再说,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你要向自己承诺,无论如何,我每天都要做到!
马克.吐温说:超过别人的秘诀在于开始行动。怎样开始呢?要把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分解成小的、能够处理的事情,然后选准其中一件事下手。
比如,你想写文章,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呢?首先可以把写文章拆分为几个单位,拆解优质文章,练笔,修改……
就拿“练笔”这个一步骤来说,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我今天要打开电脑,写上50个字,哪怕自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定主题,哪怕只是写“我今天没什么可写”。
一旦有了这个决心,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想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只要开始了这个练习,那么接下来肯定不会只写50字,照着这个目标,慢慢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下去,你总会有所收获。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真心想做这件事情,你会有一百种办法;如果你不那么想做这件事,你会找到一百万种借口。”
二、微习惯带动由内而外的“改变”,人生不设限,不拒绝成长,生命的意义的在于不断挑战现在的自己
再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那个故事,朋友A之所以有今天的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想着要去“改变”,不想继续活在连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生活里,所以,她选择了跑步,当跑步有了正向的反馈之后,她又投入到下一个挑战之中,跑马。
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做什么,最终你就会成为什么。
而我的另外一位朋友B想要改变,但却止步于眼前,说白了就是不想脱离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当前的舒适的生活被打乱,不想去挑战。只想都在舒适的环境里继续舒服地生活。
卡尔.荣格说:“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有些人总想着:人生总该那么一次“机会”是来让自己“改变”的,试想:人生充满了无数不确定性,人生哪有那么多显而易见的“机会”,等着你去改变,有些人抓住了机会,不过是他们懂得走出舒适区,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机会”,只有这样才让会有机会去改变。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这个脱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必不可少。
因为旧壳限制了动物。如果它们一直背着旧壳,就没办法继续生长。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
只有认清了这点,才能从本质上去改变,“改变”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如若没准备好迎接挑战,哪怕有再多的机会给你,终是徒劳。
我的那位朋友A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改变,最大的动机就是,她不想过“一眼望到老的生活”,她想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所以她选择去挑战自己,挑战未知的自己。
当然,在一个过程中,她也有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她坚持下来了。
改变是机遇,也是挑战,有时候只管蒙着头去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哪怕最后失败了,最起码能为下次积攒经验,不至于“躺在自己以前的功劳薄”上继续享受。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不主动迎接挑战,看似很舒服,其实已经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动力,瑞达.利欧说:不进化就等同于死亡。
心里学家马斯洛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有意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福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机会和可能性。”
所以,想要进步,成长,主动出击少不了,只有当你主动了,机会才能找到你。
三、微习惯带动“飞轮效应”,告别“后悔”,成就美好人生
有个词叫作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人在进入某一个新的或者陌生的行业时,都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想要让飞轮转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就是迈出那一小步,从“小处着手”,这几乎是做任何事情的起点。
而微习惯就像是那个一圈一圈中一个结点,刚开始“刻意”培养很难,当你的身体慢慢适应这个节奏之后,接着,会带动你形成更多更好的习惯。
当你好习惯越多,当“改变思维”在你心中形成一种意识,接下来,你做事说定就会有“走路带风”的感觉。因为“挑战”带来的乐趣无穷大。
也有人说:这样如苦行僧的方式我宁愿不过,倒不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来得舒服。
而人生的一次次跃迁就是在细微的“改变”中,从点连成线,最后形成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好的习惯可以塑造我们。
有一句话说得好:习惯定终身。
再说回文中的那个朋友A,她之所以,有现在很多人企及不了的“成绩”,无非就是她愿意花时间去“磨刀”,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慢慢扳动自己的固化的思维,从我开始,自始至终都有那种水滴精神,跟自己较劲,努力着,坚持着。
而我的那个不愿意改变的朋友B,一直处在“左右”为难之间,进退两难,几年下来,她还是那个她,这并不是说她没有别人努力,而是她一直裹足于自己狭小的“思维圈子”里,一直不前进,却一直等待“机遇”。
她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等待中丧失了,原本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世界上有一种遗憾就是:原本我可以做到的,但是最终却败在了犹豫不定上。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为做了某件事而后悔会高于没做某件事的后悔,比如一个星期内比例为53:47;而一旦时间线拉长,如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这个比例变为84:16,所以,尽管去做,让自己尽量少“后悔”。
有个词叫鲁莽定律,“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时候,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就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鲁莽的人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象。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去做就进入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所以,遇到事情想太多反而不利于行动,改变是契机也是一个转折点,只管去做,只有去做了,才能打破心中的疑虑,才能拨开云雾,看清事物的真相。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推翻”陈旧的“自己”,让“成长”看得见。
写在最后:
微习惯不起眼,但是我相信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我相信它会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好的“朋友”。
都说时间有复利价值,我相信“微习惯”也是有复利价值,因为它能让“好习惯”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而好习惯,最终会成就你想要的样子。
正如马克.马特森所说得:“好习惯难培养,但易生活;坏习惯容易培养,但难于生活。”
参考书籍:
《幸福的最小行动》
《了不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