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观后感三

图片发自App


  今天分享的是《万历十五年》的第三章,名字是世间再无张居正。其实这一章的核心主旨是宪法危机,我不觉得跟张居正有什么关系?挺纳闷的。

  自古圣明天子以孝治天下,也就是通过皇帝的品德操守,作为天下的表率和天命所归,来管理天下,发号施令。究其原因,儒家学说作为强有力的辅助道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放在万历时期,我觉得更准确来说像儒教,它已经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宗教,就像二战时期的日本,不像一个国家,像一个宗教。

  之所以说它是宗教,有以下原因,第一个人的品德操守凌驾于法律之上,党争比法律更大威力。第二是集体效忠于一个活人,实际上各有各的利益。用儒家做表面,私下争权夺利。

  最后,儒教从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整个社会倾尽全力营造一种状态,让儒教控制每个人,从思想精神到行为举止。想想我都觉得后背发毛,庆幸我生活在现代。

  这篇文章的核心主旨是宪法危机。宪法是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黄仁宇先生,就在文中,做出了一个假设,假如万历时期有宪法,当万历和百官当庭对峙的时候,未必没有机会达成他的愿望,立郑贵妃的儿子做太子。那个时候缺乏宪制。

  什么叫宪制?就是怎样用一系列的制度、观念、习惯、道德文化去构造、建成一个国家。在后半部分正德和万历做对比的时候,就有提到,正德的一些出格的行为,涉嫌违宪。

  美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只审理一种案子,就是违宪,一直在美国的先生,写出这个观点就很自然的了。不同人,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事情。

  最后再说一下,后半部分,正德和万历的对比。正德皇帝,充满争议,个性或者换个词任性,不愿意收到祖宗成法和百官的反制。而对于生长于百官之手的万历来说,儒家的规范,要求他是一个挂在笼子里的雕像,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基本诉求。

  像一个囚徒,在困境中挣扎,不得解脱。对他来说,世间再无张居正。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万历十五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观后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