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5)

第五章 建文化之道,通文化之途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方法与途径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五条标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校园文化能在学校塑造一种理念,能开创一种传统,能形成一种风格,能提升一种品味,能升华一种境界,能培养一种修养,能促成一种特色,能树立一种形象,最终能成就一种品牌。

    第一节 学校有种力量叫文化

        一、文化来自何方

        文化是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信息系统的整体,是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二、学校与文化的邂逅

            (一)学校需要文化

        沈辉在1986年发表了第一篇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稍后又发表《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从而引发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此后,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跨越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秀外慧中”

        1. 一分说

        沈辉(1986)将校园文化视为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2. 二分说

        仲波(1987)也将校园文化看作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但他在沈辉的基础上融入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3. 三分说

        睦依凡(2004)提出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精神文化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制度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的规则构成,而环境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

        4. 四分说

        葛金国、石中英(1990)提出,从内部结构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第二层次是行为文化,它是校园的“活文化”;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准则,本身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包括心理的、观念的两个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 我们的理解

        在对于校园文化的探讨中,其最本真的分析是学校所有成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反应。校园文化的研究既要观照到有形的、物质的、外在的线索,又要观照到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日常对话、故事、比喻等无形的、精神的、内在的线索。因此,这里将校园文化的载体(线索)分成四个方面:物质、符号、信息、人。

        三、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主体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

        林梅河(2004)将校长视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和变革者,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群体也是学校文化的主导者,良好的教师集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和设计师,是正确、高尚的校园文化的代表和希望所在。通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包括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人员)、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并非由单一主体创造的。校长、教师、学生等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而且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初期,校长或许起着引领师生的作用,但到了文化建设的中期,师生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着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第二节 学校成在文化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地域的特点、教育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师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动情,通过“融合”之途培植优秀的校园文化,办有灵魂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良态——开放、取舍、展望

            (一)开放

        校长思想要开通解放,不能封锁闭塞。校长要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人文情怀。

            (二)取舍

        现代学校的校长,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学会扬弃。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决策就是选择,选择了某些东西,必然意味着舍掉另一些东西。校长要因势取舍,因时取舍,因校取舍,因人取舍,有舍才能得。

            (三)展望

        校长们要学会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要厚古的同时也要厚今,在厚今的同时更要展望未来,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总归要成长,融入社会,要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良法——以大兼小和以小带大

        校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即要顶天——做大事,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也要立地——做小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校长要学会以大兼小和以小带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以大兼小

        校长是做大事的人,这件大事就是育人。任何事情的决策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用大教育观指导统筹各项工作。陶行知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中提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二)以小带大

        以小带大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又一境界:“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校长要善于小事大做,小题大做,以点带面,一步一步走稳、走踏实、走长久。

    第三节 学校文化四大载体的整合    

        根据上文说的物质、符号、信息、人是校园文化的四个载体(线索)。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从四方面凝练优秀学校文化。

        一、融于校园环境建设中,让物质载体具有积淀性、时代性

            (一)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形象

            (二)倾听孩子心声,布置场室空间,充满人文关怀

        二、融于学校标志中,让符号载体具有独特性、生成性

        好的学校标志是把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标志中,让符号载体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学校标志是在文化积淀、融入的过程中生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符号载体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适当运用学校标志有助于传播学校文化的形象,讲好学校故事,宣传教育正能量,提升学校品味。

        三、融于学校的制度、活动中,让信息载体具有传播性、生命力

            (一)构建人本章规,凸显文化引导力

        校长在任职区间,最高使命就是让学校得到发展。因此,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校长,应该建立完善具有生命活力的规章制度,让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丰富活动,注入文化生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过:“校园应该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动静皆宜的地方,“动”体现在孩子思维活跃,参加各种活动,和不同的人交往,经历体验过程,自由发展;“静”体现在学生能够独处,能够静心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建设特色课程,彰显文化感染力

        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形成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先规划学校教育特色,开发实施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有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融于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让人载体具有人文性、感召力

        校长既是教育家,也是企业家,更是文化的先行者和布道者!校长要鼓励教师走进人文科学、走进艺术、走进自然,引导教师多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与美文为友,让文化浸润心灵。校长要有意识树立先进,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带动人、激发人。学生、教师、家长、团体等的先进,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导向,就是优秀文化的引领,就是优秀文化的熏陶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01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