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大东北

2012年,和先生自驾去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看了满洲里的国门,后又顺路去了沈阳、哈尔滨、北京,一路走来,留下满满的回忆,却也深知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这周,又有机会再访东北三省,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似乎离它更近了,又似乎还不懂它。

特别是沈阳故宫。

北京故宫一次没去过,沈阳故宫却去过三次。里面的小典故现在也记得清清楚楚。比如后宫的那个烟囱,修了十一层,最后清朝的皇帝只有十一个;比如海兰珠诞下皇八子,大玉儿在西厢房教养皇九子;比如妃子屋里的大锅是加湿空气用的,而皇后屋里的大锅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等等。

沈阳故宫记载着清朝的兴起,努尔哈赤的辉煌;而长春的伪满皇宫却写满了清朝衰败,溥仪的无奈。

走在日本人为溥仪兴建的伪满皇宫里,沉闷压抑的空气环绕在周围,忽而有种时空重叠的感觉,似乎能看到溥仪来回踱步,似乎能听到他长长的叹息声。大概是他的郁结过于沉重,这栋建筑一直笼罩着忧伤的氛围,即便游客如织,也始终热闹不起来。

清朝十一位皇帝,总的来说还是勤政爱民的。为何最终走向衰败?我想还是外面世界变化太快,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最终被淘汰。

看完历史,回到现实。

现实就是老喜欢听东北人说话了。

“咱张哥的车开得嗷嗷的。”

“俺大婶人缘嘎嘎的好。”

“大舅,俺哥来了,您到河里给摸条鱼整顿好的呗。”

“这东西贵重不?不贵,挺重。”

只要你安静的听两个东北人聊天,准会被逗乐。呆了这几天,我现在也是标准的武汉口音东北腔普通话。光听他们唠嗑,你就会情不自禁的模仿他们的口音和腔调,老有意思了。

东北这地冷,夏天最高不过30来度,冬天最低能零下40度,每年的供暖季高达6至7个月。所以他们的饮食习惯是爱肉、好酒和吃凉菜。

这次来,还尝了鼎鼎大名的杀猪菜。

杀猪菜

听当地人介绍,冬天了,村里有一家杀猪,就会支起大锅,放入酸菜,猪肉和下水货,一直煮着,然后招呼左邻右舍的来吃。就这样吃完他家吃你家,可以吃上一个月。东北人好客、大方也是这样来的。

来东北前就听说,在东北穿羽绒服是抵不住寒的,必须穿貂。为此,还专门跑去逛了逛商场,果不其然,这个月份,每个品牌都在卖貂。而且这里的品牌和南方的品牌大不相同,我逛的是当地的国贸,里面竟然没有一个我认识的牌子。不论是哥弟这种成熟路线,还是欧时力这种少女品牌,国贸里面通通没有,通通没有。可见地区的差异,在服装品牌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挺喜欢东北人热情豪爽的劲。就连健步走这种普通的运动,咱东北人就玩得不一样。几十人的方阵有10多个,分别有着自己的名号,打头的举着写着名号的旗帜,大家统一着装,齐刷刷的跟着动感音乐快步走,老壮观了。

健步团队

每次来东北都是夏天,还没有领教过它的寒冷,还没有看过松花江封江,还没去过雪乡看雪,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它,了解它。

我肯定还会再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游大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