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行日记之二:奔向泸定桥

2020年8月26日早7:30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出发去沪定桥。由开始的云雾缭绕到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好在大海开车技术过硬,行驶平稳。

大雾终于散去,路边一团彩色建筑十分抢眼,原来这是绵阳市教育园区,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四川省境内。

四川省内路边见到的人家大多是在山坡之上,并且相对独立,之间距离较远。大家见此景,感慨人家之间交往很不便,戏称,如果找人打个麻将都很难。的确,这样的居住形式与北方的村屯聚集的习惯完全不同。

这里两面青山相对出,植被茂盛滴翠珠。除其他树木外,可见翠竹成林。

因是山区,隧道也是接连不断。常见两座隧道间有透明塑料搭建的拱状过道,将两座隧道连接起来,秒观下方,连接处都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可见连接处应该是桥梁。每当遇到隧道与桥梁,都不禁感慨筑路人的辛苦与智慧。

一路途经四川广元、石梯沟等隧道、青木川古镇、柏林古镇、剑门关,李白故里。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景色优美。

在即将到达四川甘孜大渡河泸定桥时,突然,一片小山坡绿地中有两片红花映入眼帘,原来这是由红、黄花卉栽种而成的国旗和党旗,此情此景特别令人感动,一阵红色之风迎面而来。

下午3:30到达位于四川甘孜州的大渡河泸定桥景区,入住西行商务宾馆。只见窄窄的小街道上挂满了五星红旗。

旁边的隧道名为“红军隧道”。可见这里处处营造一种爱国爱党的红色文化。

街道边各种鲜花争奇斗艳,有不知其名的红花。有花开正艳的红色、紫色三角梅花。

稍事休息,我们步行来到附近的大渡河泸定桥,只见桥头有一个门楼,门眉上有康熙皇帝御笔“泸定桥”三个大字刚劲有力。两侧有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这幅对联是对泸定桥最为恰切的诠释。

过了桥亭,一条跨越大渡河、完全由铁链构成泸定桥便如梦如幻地展现在眼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我真的见到了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泸定桥了吗?

几乎每个人都因小学课本中一篇《飞夺泸定桥》课文而初知泸定桥,我亦如此。正因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所以当时泸定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扎下了根,一直珍藏了50多年。

据介绍,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全桥共有13根铁链,两边桥栏各有2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总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 两端桥台高20米,桥头东端高14.5米、西端高5.2米;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重量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1根横向卧龙桩和7根纵向地龙桩累计用铁量20余吨;泸定桥横桥板间隔相铺,每片木板长3米、宽0.1米,横桥中间主走道板宽0.75米,桥两侧扶手处辅走道板宽0.2米。犹如窗棂,这种结构既能减轻桥重,又能减少风的阻力;扶手链与底链每隔5米相连的设计使桥身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货物常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西端观音阁下。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因此而得名。

泸定桥建筑结构独特,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

两岸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关于泸定桥修建还有一段民俗传说,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力竭而亡,当地人在沪定桥西修建噶达庙,以纪念这位修桥英雄。

传说无可考证,可以确定的说,这座曾是大渡河上最长的铁索桥泸定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曾有对联题道:“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从清朝以来,泸定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

2016年12月,泸定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走在泸定桥上,桥身左右摇晃,桥下河水湍急,我的思绪立即被拉回到战争年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又在脑海里回荡。

我似乎看到了1935年5月29日,刚刚经历了跋山涉水、冒雨前行、顾不上睡觉吃饭、步行20几个小时、行程240里路的红军战士,未得休息,立即打响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霎时间这座铁索桥上,冲锋号角声,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谷。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后续部队大踏步迅速过桥。

耳边似乎响起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似乎又见到战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箭一般地穿过对岸桥头守敌燃放的熊熊大火、冲进城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

摇摇晃晃的泸定桥又将我的思绪拉到了现实,过了泸定桥,桥东头也有一个门楼,与桥西头门眉上同样有康熙皇帝御笔“泸定桥”。两侧对联为胡耀邦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所题: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

回望对岸,沿大渡河有诸多建筑,大多是新的,也有十分老旧的。此时,我在寻觅更加老旧的建筑,也许它们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见证者。

桥东头就是一条公路,公路对面立有康熙御笔《泸定桥碑记》,至今碑记文字清晰可辨。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和维修办法等。

拾级而上,是宽阔的泸定桥广场,广场上方红星红旗迎风飘扬,在翠岭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鲜红。

广场两侧各有一根金黄花纹高柱。

各有一道长廊,长廊旁边鲜花盛开,只见人们在长廊或广场小憩。

爱人在广场放起了无人机,他试图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无人机将这里的景色都拍摄记录下来,留下一段红色的记忆。

四通八达的商业街,可谓买卖兴隆。

街头巷尾常见有人在卖仙人果,一元钱一个,有的还便宜点,上面长满小刺,卖果人要用刀子剖皮后才可吃,味道鲜美,只是里边有好多小颗粒,像果核一样硬硬的。我们在饮食街吃了一碗豆花和小面饼,那豆花如同我们北方的豆腐脑。

夜幕降临,泸定桥广场有好多人跳起了广场舞,还有外地游客也参与,气氛十分热闹。

我看到这里一片祥和气氛,深有感慨,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正因为像当年《飞夺沪定桥》一样的红军战士们抛头颅、洒鲜血,才换来了今天人们安定幸福的生活。

广场长廊上的一幅对联也许是对这里人们生活的最好诠释:铁索为证犹忆当年飞夺险,碧波声情高歌今日满目春。

80多年过去了,国人从未忘记曾经拼死夺下沪定桥的先烈们,《飞夺泸定桥》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画家刘国枢创作了油画《飞夺泸定桥》、毛主席创作了《七律·长征》、以及电视剧《长征》等,都赞扬了红军浴血奋战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事迹。

当地人民更是始终如一在传承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创作了《泸定桥之歌》《情缘泸定》等双拥文化主题歌曲、小品、快板等作品;编写了《红军长征在泸定》《泸定桥三百年大事记》等红色文化主题书籍。

就在游览了泸定桥后,我在查阅资料中被深深地感动了,那就是关于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他们虽然在战斗中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22位勇士,你们叫什么名字?如今在哪里?”这成了所有人的内心追问。

泸定县原人大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多年来,他曾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通过信函、网络寻找22位勇士。至今,已确认8名勇士姓名: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和刘金山。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当年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永模说,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

巍然屹立的泸定桥、滚滚奔流的大渡河水,如果你还记得那22位勇士,就请你不要吝啬,赶快告诉那位执着寻找勇士多年的老人吧!假如桥、水都不开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会永远载入史册,以22位勇士为代表的红军精神也会永远铭记于亿万人心中,并得以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藏旅行日记之二:奔向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