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这里也不错》:“一个又怕飞行又怕人并且根本不喜欢旅行的人写游记”

看作者而盲选的一本书,身边有好友很喜欢他的作品。

又是一本旅游随笔,大概是近期出行不了,只好看看别人出行的趣闻来“画饼充饥”,假装自己也在游历,同时满足下窥探他人生活的快感。

这本书的好玩之处在于:“你何时见过一个又怕飞行又怕人并且根本不喜欢旅行的人写游记呢?”

这个精辟的评价来自梁文道给这本书写的序,果然来自熟悉好友的吐槽是最为致命的。看完才知道这种不着调的矛盾不仅仅发生在这个人本身,也发生在他所有的旅途里。

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地方会让一个“旅人”发出“死在这里也不错”的感慨。在自序里,马家辉解释了这个念头的发起,是在爱丁堡的一趟旅程中。

那是艺术节进行期间的明朗八月,天空铺展了不同层次的蓝,纯净澄洁得像打了灯的舞台布景,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路边小摊上绑扎了吉普赛式的发饰,远远望着我笑、挥手,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舒坦。

你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或者美到让人窒息的场景,就是这么一个画面,就能让人萌生出了想把这一刻定格成生活剧本的最后一幕,其内心的震撼和感触,只有本人最清楚。

永远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被某些人或某些事触动,而这正也是旅行的惊喜之处,所以才令各位好奇八卦的人蠢蠢欲动。

在日本,要去清水寺,结果车坐错方向,干脆多坐两站,改道去了金阁寺;在林茨转车,错过列车,多滞留的半个钟头,便好好享受这意外获得的旅途中的bonus;而逛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买了九件货品,却因为找回来的钱也是假的,自我调侃是带回十件假货,真是“卖假货,找假钱,这叫做天人合一”。

对于这些反复无常的事情,马家辉说,“旅行者必知路途上的错失常能带来惊喜”。中年男人阿Q式的自嘲从他这说出来,竟觉得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对我而言,并没有因为看他的作品而对爱上哪个城市,或想去某个城市一探究竟,这点上我更推荐上一本读到的卡尔维诺的书,不过,看这本倒让我想起去年七月在香港追了一场台风的事。

夏天多台风,为此,已进行到第二天行程的一场青年交流大会被迫取消。多出了一天的空闲时间,和友人商量后决定去博物馆消磨时光。

查公交,等车来,坐上巴士二层的观景台,穿梭在大街小巷,再定睛一看回手机地图的地位,咦,怎么离我们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终点变成机场。

两人相望,讨论起了下一步的行程。再坐回博物馆怕是要碰上闭馆时间了,要不就继续坐,当是巴士探险去追台风好了。好在两个人也心大,所以不挪坑,继续坐着巴士,看海看山,到机场看飞机✈️。

随心所欲安排当下的感动是真的,因为很难得。虽然还不至于成为让我发出像马家辉一样的感慨,但这般类似的高峰体验也能让我不觉得书里的情感是胡扯。

乐呵呵的人是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做计划有时真没什么用,能够调整心态好好过完当下的能力更重要。

好了,茶余饭后,结束了这趟“二手旅游”,找到些心境一样的触动点,读这本书的意义也就够了。奔波劳碌的二月最后一周,读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在这里也不错》:“一个又怕飞行又怕人并且根本不喜欢旅行的人写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