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医现状

智能中医现状
“智能中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智能”和传统的“中医”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概念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切看似一片大好,很多中医院校开设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医学课程,一些计算机学院也与各大中医名师大家合建项目共襄盛举。从天眼查和其他搜索数据相关平台,检索到与“智能中医”、“中医智能”相关工商企业多达8000条,从智能中医项目“落地”来看,经济学视角看,这一概念也越来越被人看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一份欢喜几分忧。智能中医发展至今,真正意义上的有“计算能力”的单位寥寥无几,“概念论文一大片,一到落地就完蛋。” 我国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诊疗肝病计算机程序自1979年问世。走在前面的还有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专注体质研究的王琦教授团队的中医专家系统。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在线诊断、舌苔识别项目,但是也只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小规模试验,正确率不明。还有就是一些就是打着“智能中医”旗号的各种保健品、理疗产品的小程序上的各种体质分型分类。还有就是打着“第一人工智能中医诊所”旗号的“问止中医诊所”,并获得多轮投资。他们是一只由专业计算机和专业中医医生组成的团队,相对而言更接近前沿。并且“问止中医”地处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深圳—资金技术都不缺的地方,相对而言发展概况在私营“智能中医”里发展的比较好。
放开来看,与智能中医相关领域,如在线诊断业务领域。在线诊断领域做的比较好的是“平安医生”,但是,“平安医生”发展至今并未实现盈利。
“智能中医”也好,“在线诊断”也罢,实际的盈利根本的是,“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分一块羹。”就是把暂时还未被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医生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没在坐诊、病房的工作医生利用起来,通过利用“代理销售“”医生的闲置时间,从中获取直接利益,或者间接利益。间接获利,“平安医生”更多的是利用他的广告营销效应,以此来为平安保险增加投保人数,进而获得利润。
单独的从经济学方面而言,虽然这样分析与医学的初衷相悖,但是我们想看清好整体,必然要拨开他的商业本质。
利润 = 单价利润X 售出件数
提高“智能中医”抑或“在线诊断”的营收,必须要做的就是提高医生接诊人数以及每个接诊患者所能带来的实际利润。医生不是神,受制于时间成本,每天医生在线接诊的人次数极其有限,如不能提高人次便要提高接诊利润,提高售价,在行业发展的早期,这一策略有效且实用,毕竟早期的电能专利费都能签给尼古拉·特斯拉1美金/千瓦时。在智能医疗、在线诊断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这两种方法都显得有限且无力。怎么办?
再次,我们不得不关于重温为互联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又一批工作者。从伯纳斯李放弃万维网专利的那一刻起,从linus放弃独享linux时起,从他们为互联网注入核心精神——无私、共享的那时起,这个行业便注定了他的商业模式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既然“智能中医”想从中分一杯羹,也应该入乡随俗。更多的多些反向思考,什么意思?互联网的核心是分享知识、降低成本、减少重复,“避免重复造轮子”。想要做好“智能中医”不可避免的要实现帮助患者降低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并且不能降低准确率。互联网经济简单点的模式就是,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周转效率。单价少了但是销售量多了,客户粘性提高了,下次新产品、新业务推广的成本也低了。其次,现代产业链模式下,设计和销售是产业链的主要盈利环节。单纯靠技术撑下去的互联网企业微乎其微。

技术和案例简介
平安医生
评论:“平安好医生的模式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医院或医生入驻,也就是主营线上问诊。真正的权威医生根本不需要花费多余精力在网上问诊,而患者又渴望能随时得到好医生的问诊。问诊平台大多在拼专家数量、回答速度,但很少有能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服务。这也导致流量难以留存并持续发展更多的需求。平安健康目前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4大类,包括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个人消费者、企业);健康管理和互动,根据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前5大客户都来自于平安集团,19年其贡献的收入占平安好医生总收入的40%左右。而不断“烧钱”所获取的可观流量,既没有做到自我造血,也没能给平安其他业务导流。只能说如果有着强大的背景和资本,确实可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试水,但是能绑着强大背景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又有几家。近期的好消息是,在疫情和各方面原因的推动下,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并且支持这部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突破了原有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政策,在政策的力挺之下,互联网医疗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屡创新高。4月17日,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市值已经突破2100亿港元,而平安系旗下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已突破1000亿港元。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难点主要是持续性盈利不足,规模和效益难以平衡,互联网适合的是人群的广度,本身切合医药行业的普惠性,但和盈利性形成了矛盾,也是由于我国的医疗制度所导致。
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主要业务是包括医药电商、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健康管理服务、人工智能领域。阿里健康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在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培训、智慧医院三方面通力合作,相应成立“医学人工智能工程实验室”并搭建国家级“医学人才智能培训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救治领域落地和开发智能化的医生管理培训平台、加速智慧医疗落地。
利好的消息是阿里健康(00241.HK)发布截至9月30日(2020年)的2021财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阿里健康半年度的总收入为71.62亿元,同比增长74%,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8%。主要盈利业务是医药自营业务(占比84%)、医药电商平台业务。
京东健康
从财报来看, 2020年,京东健康总收入的增加是因为自营业务“京东大药房”的商品收入由2019年的94亿元增加77.8%至2020年的168亿元。商品收入的增长主要因为活跃用户数量增加及现有用户的额外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线上渗透率不断提高。
小结,电商平台利用自身销售平台优势,智能诊断造势,电商开路,基本都度过了艰难的投资期,开始逐渐盈利。这是一个好信号,也是一个坏信号。“穿新鞋,走老路。”智能医学的大旗,在招摇过市中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目光,同时也吸走了大量的资源,使得真正的“智能医学”项目不能得到适量资源配置,发展生存难以为继。
意义,若要发展“智能中医”,电商是一个不得不选择的选择。自建立也好,入驻也罢。销售依然是大多是“智能医疗公司”的主要营收。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改革,短期内我们也必然要选择这条老路,并要积极发展倚重。
另外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毕竟大多数人在吃饭上花的钱比吃药上发的更多。也就是说,医疗之外的项目比如保健、理疗产品等等,也是潜在的营收项目。

总结,要想做好智能中医,首先考虑好“行业”本身的问题,如何降低就医成本,如减少就诊时间,改善就诊费用,改善就诊体验等等。其次,做好智能中医必须要从全产业链分析,医疗成本降低了,利润必然也会收到影响,必须寻找新的营收点,比如在线销售理疗设备、健康食品、中药花茶等等,通过销售其他产品盘整体,反哺智能中医本身。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中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