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传习录(卷下)

 

【三〇四】过与不及处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刘宗周云:“良知无过不及。知得过不及的是良知。”(《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一十九下。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二十一下。注家或误以为黄宗羲语。)


【译文】

  有人问:“良知本来是中和的,怎么还有过与不及的说法?”

  先生说:“知道了过或不及的地方,就是中和了。”


   良知自然明觉,自然知晓是过还是不及,明觉精察时时使人保持中和。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良知无善恶而知善恶。故刘宗周云:“良知无过不及,知得过不及的是良知。”


  王时槐:

  夫知者,先天之发窍也。谓之发窍,则已属后天矣。虽属后天,而形气不足以干之。

  故知之一字,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气,此孔门之所谓中也。

  末世学者,往往以堕于形气之灵识为知,此圣学之所以滋晦也。


批注:

①中和。参看第二十八条,注一。

②参见王龙溪《滁阳会语》:“先师(王守仁)自谓:‘良知二字,自吾从万死一生中体悟出来,多少积累在,但恐学者见太容易,不肯实致其良知,反把黄金作顽铁用耳。’先师在留都时,见有人传谤书,见之不觉心动,移时始忘,因谓终是名根消煞未尽,譬之浊水澄清,终有浊在。余尝请问平藩事。先师云:“在当时只合如此做,觉来尚有微动于气所在。使今日处之,更自不同。 ”(《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

净心斋笔录

2022年9月2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