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 》摹本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便根据萧翼赚兰亭的故事,绘制了著名的绘画《萧翼赚兰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原作的真迹看不见了,一千多年来,“复制”代替了真迹,真迹有多美?从他的著名追星族和发烧友是一代君王李世民可见非同一般。之后还有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再之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便根据萧翼赚兰亭的故事,绘制了著名的绘画《萧翼赚兰亭》。这幅画的真迹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有北宋临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普通人看看热闹就好。倒是这篇序可以说说。

王羲之最后到底“悲”的是什么?既然他都已经参透了“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白人终有一死,他还悲痛什么?他是消极的悲观,还是积极的悲观?他是否早就明白自己的《兰亭集序》会超越时空与人类历史永恒存在?他是否清楚这篇序的文学价值远胜于书法价值?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从第三段的“痛”到第四段“的悲”,不是都表达对死亡的痛苦吗?如果是这样,再感慨“悲”又有何意义?作者到底悲痛什么,这样的悲痛有何意义?不是重复前面的话吗?

再细读一遍,慢慢体会到“昔人”“今人”“后人”这几个词的意义:这是有时空意义的。人终有一死,这是让人痛苦的。但从人类时空来看,生命又在延续,人的精神是可以流传千古的。所以要把集会后的诗文保留下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参透生死,就趁有限的生命来留下无限的精神吧。从这看来,王羲之又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王羲之希望贤士们的诗文能让后人产生感慨,可是诗文集早就消失在茫茫时空里,仅仅留下这篇超越时空的《兰亭集序》。


初稿完成于2020年10月19日

唐家湾金凤路6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153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