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不是结果,是前提。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沟通的前提,而不是结果。
方案要在沟通前准备,解决问题要比问题早。
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准备阶段就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预设方案。用这样的思路来理解沟通,可以清晰的分解为四步:第一,做沟通的准备,锁定问题,并想好解决方案;第二,进行沟通,根据沟通中的细节,调整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完成沟通,与对方协商并确定解决办法;第四,执行沟通,将沟通中的解决办法运用到实处。
超前的思维预判,是让解决问题成为沟通前提的重要元素。这种思维的形成需要进行强化的刻意练习。
每次沟通前,都不要停止对于问题的发现,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需要知道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既利己,又利他,沟通者也会因此获得更足的底气。遇到问题,别找借口,找解决方案。汇报的方式分三步:第一,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三步,防范的策略是什么。
遇到问题,一定要想在别人前面。预判的前提是双方的时间和效率。当做预判的时候,视角应该放在双赢上,最好是双方都得到方便,利人利己。
生活里无数的沟通中,想在别人前面,把整个节奏安排好,大家自然就会比较舒服,而“找到一种大家都舒服的方式”,在沟通中又是无比重要。一旦能够习惯性的为别人考虑,节约别人的时间,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堆积之后,变得顺畅而又充满人情味。
这样切切实实的地在乎和为别人着想,能够让对方更精准和自由的掌握他的时间。同时也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时间都非常重要。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让双方都能赢得彼此的尊重
遇到问题,“谁为结果负责”?
主观的意识到“谁为沟通负责”这件事,就是主动为沟通找到了一个支点。
从“谁负责”到“我负责”的转变,这是一次关键成长,这个逻辑转变,改变的不仅是沟通中的状态,更是一个人的行为状态。
从“我要负责”到“我得负责”的转变,就是一次实质性的身份转变。能促成这种提升的关键在于每一次“我负责”之后的累积。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从天而降的临场发挥,一切皆源于准备。
没有人可以轻易做到临场发挥,所有的临场发挥都是厚积薄发。
生活中,沟通的氛围应该是轻松的,但沟通者的思考状态不能松弛。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所以,请做一个“时刻准备着,时刻思考着”的人,让自己的思维随时处在活跃的状态。
“屁股决定脑袋”,沟通时,先看看对方的“屁股”坐在哪儿。从对方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诉求着手,了解对方的诉求,体会对方的难处,是一个优秀沟通者应具备的素质。
沟通中,有一个雷区,我们都会踩:是我们不变的沟通方式,一直在给“笨蛋”机会,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注意“笨蛋”不是一种定位,而是一种状态,有可能是因为经验不够,有可能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有可能是因为情绪上的不成熟。
每个人的理解力、执行力、抗压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优秀的沟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
聪明人之所以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笨蛋。一旦确定了对方是“笨蛋”,就要用适合与“笨蛋”沟通的方法。我们永远不能对所有人都用一套沟通方法,如果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那说明自己才是笨蛋。
工作和健康谁更重要?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每个人的人生排序都不同,如果身体非常健康,当然可以全力以赴工作,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当然第一时间要解决问题,这个比较,不可能在一个静止的句子里就做出绝对的判断。
在自我沟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具备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坐标中的位置,从而判断什么结论对自己有用,对现在有用。
我们的观点应该保留被影响的空间,接受不同角度的声音,但绝不应该被统治、被支配。因为一旦失去改变的弹性,我们就失去了自我沟通的前提。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绝对的标准,而是要去建立一个坐标,然后把自己放进去,变成那个频频闪动的点。
用问题回应问题,而不是一味接受答案的时候,问题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因为疑问本身的目的就不是顺从,而是思考。
格局有多大,沟通维度就有多大。沟通中,每一次抛出问题的时候,提供更多的信息,这里面代表着你对真实生活的思考、你的认知、你希望得到的别人对你的期待,以及对你格局的判断。
沟通的内容,是由沟通的思路决定的。沟通的思路,是由一个人的想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想法,是由其格局决定的。所以,格局不够大,沟通维度就会小。如果一直没有提升,就会一直困在原地。格局,决定了沟通的维度。